張 柯,徐 劍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四川 自貢 643000)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患者髖關節發育滯后或存在缺陷,導致其股骨頭和髖臼出現異常的一種疾病。根據Crowe分型標準可將髖關節發育不良分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髖關節脫位的程度為75% ~100%(即股骨頭上移75% ~100%)的一類髖關節發育不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是目前臨床上治療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主要術式。現階段,臨床上在對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THA 時主要是采用真臼位造臼技術與旋轉中心內移結合上移技術來安放臼杯,但兩種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存在一定的爭議。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真臼頂及后上方的骨缺損較為嚴重,因此單純依靠內移髖臼的旋轉中心難以獲得理想的假體覆蓋效果[1]。而上移髖臼的旋轉中心有利于避免髖臼重建,可使髖臼假體獲得良好的穩定性,但術后患者髖關節的活動度及外展肌的相關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難以有效地恢復其患肢的長度及偏心距[2]。采用真臼位造臼技術安放臼杯有利于恢復患者髖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結構,延緩其假體磨損的進程,但手術難度較高,術中固定髖臼假體較為困難[3]。本文主要是研究對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THA 時通過自體股骨頭結構性植骨來重建其髖臼的效果。
選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9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THA的20 例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病情均符合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診斷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且其均具有進行THA 的指征。在這20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5 例;其年齡為36 ~72 歲,平均年齡為(55.45±2.30)歲;其雙下肢長度的差值為0.55 ~4.26 cm,平均差值為(2.43±0.37)cm。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納入對象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對這20 例患者均進行THA,術中均通過對其實施自體股骨頭結構性植骨來重建其髖臼,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將患者的體位調整為健側臥位(使其患肢朝上),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在其患側股骨的后外側做一個切口,切開皮膚,鈍性分離臀大肌,切斷外旋肌群,將增厚的假性關節囊切除,充分暴露髖關節。在小轉子上方的1.5 cm 處對股骨頸進行截骨處理,取下股骨頭。徹底清除髖臼窩的脂肪組織,充分顯露髖臼橫韌帶。在真臼的位置對髖臼進行造臼處理,并安置試模。明確植骨骨床的位置,用小號髖臼銼對臼頂假臼處的硬化骨進行打磨,直至骨面滲血。在骨床表面用小號骨刀對骨皮質進行切削,以增加骨床的粗糙度。在對髖臼骨床表面進行打磨時獲取松質骨骨顆粒。對于已截下的股骨頭,充分去除其表面的軟骨,并對其松質骨豐富的一面進行適當的修整,直至其能夠與假臼植骨床良好地匹配。將對髖臼骨床表面進行打磨時獲取的自體骨顆粒置入自體股骨頭(即植骨塊)內,將植骨塊置于假臼植骨床內。待植骨塊滲血的松質骨面與骨床完全貼合后,用克氏針對植骨塊進行臨時固定。用2 枚松質骨螺釘對植骨塊進行固定,螺釘遠端需穿透髖臼對側的骨皮質,以提升植骨塊與骨床的牢固性。取出克氏針,再次用髖臼銼對髖臼進行打磨,確保植骨塊的髖臼面與臼杯的匹配度良好。在骨床與臼頂植骨塊的間隙處填充骨水泥及自體骨顆粒。裝入臼杯,將松質骨螺釘擰緊。在髖臼前后壁與植骨塊前后緣的交界區域填充自體骨顆粒,以增強植骨塊與骨床的貼合度。將合適的髖臼假體置入髖臼內,對髖臼假體的穩定性和活動度進行檢查。待髖臼假體的穩定性和活動度良好后,沖洗手術區域,縫合手術切口。
術前及術后3 個月,比較這20 例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4]。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滿分為10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越佳。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這20 例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平均評分為(41.20±7.33)分,術后3 個月其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平均評分為(89.92±7.94)分。術后3 個月,這20 例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手術前后這20 例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分,± s)

表1 對比手術前后這20 例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分,± s)
時間 例數 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術前術后3 個月t 值P 值41.20±7.33 89.92±7.94 9.033 0.001 20 20
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的早期癥狀主要是髖部隱痛和酸脹不適,隨著病情的發展,其髖部疼痛會逐漸加重,并出現跛行、下肢放射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可發生股骨頭壞死。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THA 對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治療。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這20 例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THA 時,通過對其實施自體股骨頭結構性植骨來重建其髖臼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術中在實施自體股骨頭結構性植骨時可對髖臼骨床、軟骨下硬化骨、股骨頭植骨塊等進行徹底的打磨處理,進而可提升骨床的粗糙度;在對植骨塊進行固定前,先在髖臼骨床表面填充自體骨顆粒,能有效地填充骨床與臼頂植骨塊之間的間隙;植入臼杯后,在髖臼前后壁與植骨塊前后緣的交界區域填充自體顆粒骨有助于提高植骨塊與骨床的貼合度;術中先進行植骨處理再安裝臼杯,可增加骨床與植骨塊之間的應力,促進植骨塊的愈合[5]。
綜上所述,對Crowe Ⅲ型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THA 時,通過對其實施自體股骨頭結構性植骨來重建其髖臼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術后髖關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