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 孫健

深度學習是如今非常流行的概念之一,之所以受到師生的歡迎,非常關鍵的原因就在于,深度學習能夠矯正目前的教學方式。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從而不斷調整知識結構,并進行合理運用。深度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其屬于一種主動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將知識正確地運用到解決問題中,而教師在課堂中則扮演引導與輔助的角色。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改變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同時結合經典例題,做好深度學習,如此便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數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已經成了教師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近年來,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有些教師已經做出了改變,嘗試了先學后教以及翻轉課堂等形式。但這些形式只能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為目的,很容易流于表面,如過于強調學生的興趣,反而忽略了科學知識的學習;過于在意學生的學習行為,反而忽略了學生是否具備相應的能力;過于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忽略了教師的引導性……隨著深度學習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對于深度學習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深度學習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引導學生結合具有挑戰性的主題進行學習,全身投入其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獲得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順利掌握該學科的主要內容,更好地把握學科的思想與本質,從而形成積極的內在動力與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分析課堂是不是深度學習,需要考慮如下特征:第一,重視知識間的聯系,教師需要將新的教學內容與以往的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同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組,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第二,關注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經歷發現與探索的過程,從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第三,需要抓住本質與辨識,掌握教學內容的核心,把握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同時學會在變式中思考本質特征;第四,學會應用知識,即將需要學習的內容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做到舉一反三。
一、設置數學情境,鼓勵自主“研學”
在數學課堂上“研學”屬于深度學習的重要步驟之一,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往往會采用任務導向型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研學”是課堂教學的首要階段,同時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夠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按照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一節或者兩節課作為延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使學生能夠結合問題展開獨立思考,隨后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探究,最后總結相應的規律。
例如,在教學“正弦定理”時,教師就可先借助日常生活情境來引入新課:“在我們的生活中,對于一些無法判斷物體高度的題目來說,在測量時通常會運用三角形的邊角關系來進行輔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三角形邊與角的關系。在初中階段我們已經接觸過三角形,那么大家回憶一下,在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與角間存在何種對應關系?”此時學生可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來解決直角三角形的相關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整理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類似于=c。
隨后,教師可設計問題:“大家剛整理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關系,那么你們觀察一下這個關系式,能否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對于銳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來說,此種聯系還成立嗎?”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生紛紛摩拳擦掌,教師可恰當對學生進行引導,借助多媒體展示銳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同時給出邊角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公式推導來證明關系。學生有了目標,很快就投入到了小組活動中,組內分工明確,有的學生畫圖,有的學生分析邏輯關系,最終每個小組都交了一份包含證明過程的報告。
在本次“研學”課上,教師借助生活情境來導入新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預留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合作,最終不同的小組都得出了相應的結論,學習氣氛良好,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借助一題多解加深認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試題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深度學習,教師應當改善教學策略,挑選經典例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強化學生對試題與知識的理解,尤其需要幫助學生掌握試題的核心,達到解一題而會解一類題,如此便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圓的方程為x2+y2=9,(5,12)為點P的坐標,過點P的直線與圓相交與A、B兩點,那么A、B的中點M的軌跡方程是什么?
解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見到此類題目,為了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靈活的運用,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解法。
解法1:如上圖所示,假設M(x,y),將OP、OM連接起來,已知OM⊥AB。在△OMP中,借助勾股定理與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就可得x2+y2+(x-5)2+(y-12)2=169,整理得x2+y2-5x-12y=0(-3≤x≤3)。
解法2:回顧圓的知識可知OM⊥AB,則點M的軌跡就為OP為直徑的圓,由于P(5,12),因此圓心坐標為(,6),其中半徑r,則M點的軌跡方程如下:
(x)2,即x2+y2-5x-12y=0(-3≤x≤3)。
解法3:假設過點P的直線方程斜率為k,那么直線方程為y-12=k(x-5),由于OM⊥AB,因此OM的方程為y=-,那么兩條直線的焦點就是點M的軌跡。兩講個方程聯立,消去k,得x2+y2-5x-12y=0,其中-3≤x≤3。
上述幾種解法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方法著手求解,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并存,如此便可強化學生對求解軌跡數學問題的理解,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提高解題效率。
三、促成新舊知識的聯系
在數學課堂上,有很多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在課堂中運用發揮了不同的效果,然而教學策略有一定的普適性,如增進新舊知識的聯系,往往能夠達到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在上課開始時帶領學生復習舊知識,使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那么深度學習對于增進新舊知識具有哪些啟示呢?第一,在教學中,只有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深度學習;第二,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具備此意識與技能。
例如:在指數函數的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如下問題:已知c<0,下列不等式關系中成立的為( )。
此類問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需要學生借助剛學習過的指數函數等知識,還需借助已經學過的不等式,同時也要求學生以數形結核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在解題過程中,需要將不等式轉變為左右兩個指數函數,隨后分別作出圖像,進行對比。在此過程中,新舊知識的聯系需要進行取舍,如學生在運用舊的不等式關系分析時受到阻礙,就需要改變判斷大小的思路,由從以往的知識體系尋找新的解決途徑,如數形結合的思想等。由此可見,在新舊知識的結合中,最能夠促進新舊知識間聯系的,往往發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調動大量的數學知識與思維,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時,學生往往會對新舊知識與方法進行加工,這就增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簡言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重視深度學習,圍繞深度學習的思路去制訂教學計劃,保證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完成知識的構建,從而掌握學習技巧,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研室立項課題“發展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數學策略研究”(2019JK13-L063)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