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黎沖森
2020 年將載入中國汽車發展史。這一年,讓汽車企業膽戰心驚。年初,疫情突然爆發,瞬間讓汽車市場跌入谷底甚至窒息;年中,疫情被逐漸控制,復工復產迅速展開,汽車市場開始復蘇和回暖;年終,汽車市場超乎預期,讓汽車企業喜出望外。在此過程中,政府出臺的諸多政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牽引作用。為此,《汽車縱橫》梳理了這些政策和規劃,并總結出10 個方面的重要事項以饗讀者。
2020 年10 月20 日,國務院同意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該規劃系統性地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愿景和目標。比如,到2025 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 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等。
同時,學術性文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 版)》亦于2020 年10 月發布,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路線進行了厘清并提出了更具體、務實的路線圖,也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
縱橫點評:該規劃是一份指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系統性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藍圖,而此路線圖則對行業技術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它們對未來15 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并為最終實現新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建設發揮統領性作用。

2020 年2 月,國家發改委聯合11 部委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其提出了智能汽車發展的戰略愿景: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智能交通系統和智慧城市相關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 等)實現區域覆蓋,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絡(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開展應用,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網絡實現全覆蓋等。
2020 年11 月,《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布。該路線圖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25 年,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50%,HA(高度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2030 年,PA、CA 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70%,HA 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達到20%,并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到2035 年,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體系全面建成、產業生態健全完善,整車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HA 級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應用。
縱橫點評:該戰略規劃是政府層面對智能汽車及其產業發展提出的一份政策性綱領,而此路線圖則是一份極具實用價值的技術發展指導文件。它們從頂層架構、技術體系、產業化應用和監管體系等進行了系統性規劃,將加速中國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宏偉藍圖的落地。

2020 年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對汽車產業發展提出了一些指導性方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安全可控產業鏈;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世界級汽車企業;協同發展,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化;推進體系化建設,占領智能網聯汽車制高點;構建汽車產業治理體系,實現汽車行業健康發展;借鑒國際成熟經驗,提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等。
縱橫點評:中國已連續11 年位居全球汽車產銷量首位,但過去三年全球最具價值汽車品牌前十中依然沒有中國自主品牌。中國汽車產業要保持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市場導向,創新驅動,協調推進,開放合作,挖掘內需和外在市場潛力,形成以汽車產業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自主品牌的競爭新優勢。
2020 年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力爭達到峰值,2060 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此前,中國在汽車領域已推出了相關節能減排舉措。2018 年6 月,國務院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其中2019年7 月1 日起,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燃氣車輛。國家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公告,要求“國六”排放標準于2020 年7 月1 日起執行。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2020 年4 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11 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確定國六排放標準顆粒物數量(PN 限值)由2020 年7 月1 日前延期至2021年1 月1 日前實施等。
縱橫點評:未來節油動力將逐步成為主流。根據現實情況,對國六PN 限值實施適應性調整,有利于汽車行業科學、有序、穩步發展,在保持政策剛性的同時體現出政策的靈活性。減排戰略目標不會改變,車企應抓住時機進行技術升級。
2020 年11 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打造安全可控產業鏈。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2020 年12 月,國內汽車企業“缺芯”問題被引爆,再次把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推上風口浪尖。事實上,10月,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0 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圍繞“育新機、謀新篇、開新局”的主題,全面探討了如何打造汽車供應鏈創新鏈,明確提出要構建安全可控汽車產業鏈,推動汽車產業補鏈與強鏈,培育產業鏈新興領域領先優勢,在業內產生了強烈共鳴。
縱橫點評:在全球產業重構背景下,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導向,加強頂層設計,圍繞產業鏈配置創新資源,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智能芯片等關鍵技術攻關和增強自主發展動力,加速產業間跨界融合,補鏈和強鏈同步推進,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機遇,最終突破產業鏈、供應鏈中所面臨的“卡脖子”挑戰,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抗風險能力。
2020 年5 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 應用,建設數據中心,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了要促進“雙循環”和全面促進消費。在擴大內需和促進汽車消費方面,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都推出了系列政策,由此形成系列組合政策,共同推進汽車市場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0 年2 年起,國家及地方政府陸續推出了各類刺激政策。在國家層面,比如,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有序推動工業通信業企業復工復產的指導意見》,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財政部、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有關政策的公告》,其中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 年;財政部發布了《關于二手車經銷有關增值稅政策的公告》,激活二手車市場;商務部推出了消費升級行動計劃等。在地方層面,各省市區2020 年也陸續出臺了促進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比如,放寬限購限行,增加車輛號牌,推進老舊汽車報廢更新,鼓勵農村車輛消費升級,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等。
縱橫點評: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1 年1 月13 日發布的數據,2020 年汽車行業累計銷量為2531.1 萬輛,同比下降1.9%,其中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6.0%,商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8.7%。顯然,汽車市場遠遠好于2020 年疫情爆發后業內普遍的預期。從整體來看,得益于復工復產綜合政策引導以及系列汽車消費政策的刺激。
2020 年6 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的決定》,明確了2021-2023 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分別為14%、16%、18%,調整了新能源乘用車車型的積分算法,新增了引導傳統乘用車節能的措施,對2019年和2020年的積分考核預留了調整空間。新政于2021 年1 月1 日起實施。
其實,2017 年9 月就頒布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2019、2020 年度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乘用車企業2019 年度產生的新能源汽車負積分,可以使用2020 年度產生的新能源汽車正積分進行抵償。因此,2020 年車企面臨“雙積分”大考。但2020 年疫情突如其來,汽車市場突遭新的嚴峻挑戰,所以適時對“雙積分”政策做相應調整也即在情理之中。
縱橫快評: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因此此次調整比較慎重,歷時近一年、兩度公開征求意見,最后才完成修訂版政策。修訂版政策增加了引導傳統乘用車節能的措施,完善了新能源汽車積分靈活性措施,豐富了關聯企業的認定條件,并將燃用醇醚燃料的乘用車納入核算范圍。它將對汽車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發揮促進作用。
2020 年12 月31 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該《通知》要求,2021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 年基礎上退坡20%,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0 年基礎上退坡10%。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 年底。不過,地方可繼續對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購置補貼。同時,2021年對新能源汽車采用新的試驗方法標準,而新標準發布實施前,按照老標準進行檢測的產品,只要符合補貼政策技術門檻要求,均可按規定享受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將按同等技術難度,合理規定續駛里程、能耗等技術指標門檻值要求。
縱橫點評: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在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此新政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穩定市場預期,完善市場化長效機制,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實現新老標準平穩過渡,嚴控增量、優化存量,加大僵尸企業退出力度,鼓勵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遏制新能源汽車盲目投資等,提高產業集中度。

2021 年1 月5 日,商務部等12 部門發布了于2020 年12月28 日聯合印發的《關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 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了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的措施:一是釋放汽車消費潛力。優化汽車限購措施,對現行非營運小客車指標搖號、拍賣等制度進行優化完善,進一步增加號牌指標投放,優先滿足無車家庭需要。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對居民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并購買新車,給予補貼。二是改善汽車使用條件。加快小區停車位(場)及充電設施建設,利用閑置廠房、樓宇建設立體停車場,按照一定比例配建充電樁。推進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等。三是優化汽車管理和服務。優化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鼓勵具備條件的加油站發展非油品業務等。另外,通過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加快發展鄉鎮生活服務和優化農村消費環境來補齊農村消費短板弱項,通過完善惠企政策措施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來強化相關政策保障。
縱橫點評:農村汽車消費市場不容小覷,但其消費潛力的挖掘必須與消費綜合環境升級同步。只有順應農村汽車消費升級的需求,提升商品和服務品質,并推動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才能真正促進農村汽車消費潛力的釋放。
2020年,汽車行業的股比放開話題再度引起關注。這一年,市場明流和暗流涌動。比如2020 年5 月,大眾汽車10 億歐元收購江淮控股的50% 股份,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 75%,并入股國軒高科。吉利與沃爾沃創立極星。四川現代成立國內首家外商獨資商用車企業等。
根據2018 年6 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 年版)》,自當年7 月28 日起,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 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 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股比放開政策出臺后,寶馬打響了“第一槍”。2018 年10 月,寶馬集團以36 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25%股權,持股比例從50%提升至75%。此后,這項政策陸續落地,現在已進入更大范圍的實質性實施階段。
縱橫點評:合資股比開放勢必推動中國汽車企業融入更具競爭壓力的市場環境,是中國車企從做大市場向做強市場轉變的必然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自主品牌已涌現出不少佼佼者,展現出相當大的市場競爭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中國汽車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2020 年已經過去,2021 年正在開啟新的篇章。展望2021,相信這些政策和規劃在汽車市場依然將發揮重要作用。用好政策,做實市場,汽車企業在2021 年將不負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