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永光
2020 年,經歷過疫情年的“大考”,全球汽車產業迎來了一次大洗牌。各國政府發布“禁燃令”、企業間兼并重組加劇、特斯拉市值超豐田躍居世界第一、英國脫歐,以及蘋果、富士康等科技公司紛紛進軍汽車制造業。為汽車制造業帶來最大變數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疫情所引發的制造業分工體系的變化,全球供應鏈正在重塑。
2021 年1 月初,各主要汽車制造國紛紛公布了2020 年的“成績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字顯示,2020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531.1 萬輛,同比降幅收窄至1.9%。根據Cox Automotive 的數據顯示,2020 年美國汽車銷量為1450 萬輛,同比下降約15%,結束了美國車市連續5 年銷量突破1700 萬輛的紀錄。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 年日本汽車銷量約為459.86 萬輛,同比下降11.5%,打破了日本汽車市場連續3 年銷量維持在500 萬輛以上的紀錄。據德國聯邦機動車駕駛局 (KBA)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 年德國本土所有品牌乘用車的累計銷量約為291.8 萬輛,同比下跌19.1%。英國公布的汽車銷量降至163 萬輛,同比下滑近29%,這也是自1943 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法國公布的汽車銷量約為165 萬輛,同比下滑25.5%。意大利汽車銷量約為138 萬輛,同比下滑27.9%。就同期比較而言,只有韓國保持了小幅正增長,據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 年韓國汽車銷量為160 萬輛,同比增長約4.8%。
縱橫點評:過去的一年,全球汽車制造業面臨著巨大挑戰。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多個國家紛紛出臺以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為重點的車市刺激政策,助推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年銷量為500 萬輛規模及以上的主要汽車制造國,如中國、美國和日本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特別是美國和日本下滑幅度都超過了10%。不少機構認為,隨著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及疫苗的接種,2021 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出現明顯的反彈與上漲。
2020 年,全球汽車行業的兼并重組非常活躍。10 月份有外媒報道,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和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PSA)之間380 億美元的合并將獲得歐盟的批準。2021 年1 月5 日,這一消息終于實錘。雙方50:50的合并正式得到批準,合并后的新公司Stellantis 將很快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制造商。11 月份,大眾集團卡車部門Traton 以37 億美元完成了對美國卡車制造商Navistar 的收購。5 月29 日,江淮汽車公告稱,大眾中國投資將成為目標公司股東,持有目標公司50%的股權。大眾集團通過江淮汽車這一“跳板”進軍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10 月2 日,美國著名汽車電驅系統與發動機零部件制造商博格華納宣布以33 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全資收購德爾福科技(德爾福原動力總成業務部)。
2020 年,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更加積極。通用汽車進一步加強與LG Chem 在環保汽車技術方面的合作。兩家公司投資生產Ultium 電池,并成立了合資企業“Ultium Cells”生產下一代電池。此外,LG 電子和麥格納國際公司在電動汽車動力總成領域建立了“LG Magna e-Powertrain”。
縱橫點評:全球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殘酷的,“快魚吃慢魚”。特別是受疫情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動作慢的就面臨著生死考驗,要么倒閉退市,要么被兼并重組。2020 年,中國一批造車新勢力黯然離場給了人們太多的警醒。汽車企業只有不斷研究市場需求,跟隨電動化、智能化等發展形勢,而且腳步不停,才能在激烈的競賽中立于不敗之地。
被業界所公認的全球五大A 級車展向來被視作汽車行業風向標,對于全球汽車行業的影響巨大。2020 年初,疫情突然來襲并在全球范圍內快速蔓延,對全球的車展業造成了重創。2020 年日內瓦車展在開幕前夕,瑞士政府發布政令使得這一展會被迫取消,隨后北美車展和巴黎車展相繼取消線下展覽。除了這些頂級車展被迫取消外,還有不少車展出現延期,包括北京車展、洛杉磯車展等。原本計劃于4月份舉辦的北京車展受疫情影響被迫延期至9 月26 日至10 月5 日舉辦,這也成為2020 年惟一舉辦的國際頂級車展,得益于中國政府有效的疫情防控和企業的快速復工復產。北京車展的成功舉辦,以及中國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舉措,對提振汽車行業士氣,助力我國汽車行業逐步復蘇直至全面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日得到消息,由于日本疫情形勢仍然較為嚴峻,原定于2021 年1月中旬舉行的2021 東京改裝車展日前宣布取消,改以線上展覽的方式進行。
縱橫點評:2020 年,疫情對線下舉辦的實體展會無疑造成了致命打擊,但是幾大國際A 級車展由于其獨有定位和行業影響力,其作為行業風向標的標簽并不會為此而改變。“線上展會”、“云發布”這些新名詞則是疫情催生的新生態,也將成為今年甚至未來一段時間展會或企業對外發布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2020 年12 月3 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日本將爭取在2050 年實現國內溫室氣體凈零排放。2021 年1 月18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施政方針演說中,再次提到“禁燃令”,明確表示,到2035 年在日本銷售的新車將100%為電動化車輛。至此,日本官方有了明確的“禁燃”時間表。據媒體報道,日本為了促進電動汽車銷售,電動汽車購買者最多可獲得4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5 萬元)的補助。之后,日本政府又決定加大補助力度,補助額度最多可達8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 萬元),新的補貼政策將在2021 年實施。
除日本外,英國已定于2030 年起禁止銷售汽油動力和柴油動力新車,2035 年以后禁止銷售混合動力新車。美國加州打響了美國“禁燃”第一槍,計劃于2035 年起禁止銷售燃油乘用車,法國也已明確將于2040 年起禁止銷售傳統燃油新車。
縱橫點評:世界各國的“禁燃”已不是一個新話題。進入2020 年,英國、日本、美國加州和法國等在“禁燃”的態度上更加堅決。之所以“禁燃”,主要考慮到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和降低碳排放的壓力持續增大,以及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促使各國將“禁燃”計劃提上日程。
2020 年12 月10 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新的《電池法》。該法規旨在確保投放到歐盟市場的電池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均具有可持續性和安全性。如今,歐盟委員會提議使歐盟有關電池的立法現代化,在新的《循環經濟行動計劃》中宣布的行動中,率先提出倡議。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更具可持續性的電池對于實現歐洲綠色協議的目標至關重要,并有助于實現其零污染目標。它們促進競爭性可持續發展,對于綠色運輸、清潔能源,以及到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是必不可少的。該提案解決了與所有類型電池有關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歐盟公布新的《電池法》,強制要求投放到歐盟市場的電池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應該具有可持續性、高性能和安全性。這意味著使用完全尊重人權、社會和生態標準的材料生產的電池,對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小。電池必須經久耐用且安全,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應重新利用,重新制造或回收電池,將有價值的材料重新投入經濟。歐盟委員會對投放到歐盟市場上的所有電池(即工業、汽車、電動汽車和便攜式電池)提出了強制性要求。對于開發更具可持續性和競爭力的電池來說,諸如負責任地采購電池材料,限制使用有害物質,回收材料的最低含量、碳足跡、性能、耐用性,以及達到收集和回收目標等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縱橫點評:隨著各國“禁燃令”的陸續發布和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發展,電池將成為跟傳統燃油車發動機一樣重要的關鍵總成,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可持續性、高性能和安全性應該被重視。
英國當地時間2020 年12 月24 日,英國和歐盟官員的談判迎來轉機。英國和歐盟就脫歐談判達成協議,避免了無協議脫歐。進入2021 年,英國將實現全面的政治和經濟獨立。英國是僅次于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市場,在全球汽車市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表示,該協議將使得汽車行業避免了無序脫歐的“災難性影響”。自2016 年英國公投脫歐后,汽車制造商在英國的運營一直面臨不確定性。日產、豐田和本田等車企曾警告稱,如果英國脫歐后貿易壁壘使英國業務無法實現盈利,那么他們將撤離英國。三大日企作為英國汽車業的最大投資人,占據英國生產份額49%,塔塔旗下的捷豹路虎占據份額32%,德系占據份額12%。在英國完成脫歐之前,英國汽車工業協會(SMMT)一直擔心,由于脫歐的不確定性,英國汽車產業將面臨衰退困境。
縱橫點評:作為世界第一個發生工業化革命的國家,有“現代工業革命的搖籃”和“世界工廠”的美譽。汽車制造業是英國制造業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近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英國汽車制造業不再有往日輝煌,逐漸走向衰敗,但其在設計、研發和制造方面的優勢不可忽視。目前,汽車制造業全球化、供應鏈全球化、市場全球化,英國脫歐對于英國及全球汽車制造業而言是喜是憂,我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2020 年,特斯拉股價一路高漲,進而超越行業巨頭豐田登頂全球汽車圈。無論是大眾集團CEO 迪斯對特斯拉的贊賞,還是豐田掌門人豐田章男“炮轟”電動汽車,從中可以看出,傳統車企已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來自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及造車新勢力的威脅。這種潮流的受益者不止是特斯拉,中國造車新勢力的蔚來汽車股價上漲,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也借勢成功在美股上市。雖然通用汽車與尼古拉的糾紛給這場資本的狂歡潑了一盆冷水,但智能化、電動化作為行業未來趨勢并沒有改變,依然是汽車業前行的方向。
縱橫點評:特斯拉成為2020 年車企在資本市場的最大亮點,市值一舉超越豐田汽車而成為全球第一。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頭部車企在資本市場也都風生水起,暫不論其背后的資本泡沫,可見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青睞,當然,資本進入的目的是要盈利。
2020 年疫情籠罩全球,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受到影響,作為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也不例外。為了提高三家公司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挽救陷入困境的聯盟,2020 年5 月27 日,聯盟對外發布了新中期事業規劃,三分全球汽車市場的同時,確立了在市場、技術和車型等方面“引領者-伴隨者”分而不散的全新戰略,旨在樹立供應商、經銷商和消費者對聯盟的發展信心。新戰略或將有助于提升聯盟在中國和全球市場的運營效率。
縱橫點評:2021 年1 月5 日,由FCA 和PSA 合并后的新公司Stellantis 號稱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制造商,那么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就是世界第三大汽車制造商。此次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發布新中期事業規劃能否真正實現協同發展,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關于蘋果要造汽車的事已經討論好久了。早在2017 年,蘋果就獲得了在美國加州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許可,但是隨后蘋果否認進軍汽車業,并裁撤相關項目組。2020 年又有媒體曝出,蘋果不僅仍然在Apple Car 電動汽車項目上研發,而且據稱比原計劃2023 年推向市場又提前了兩年。蘋果造車的話題再次引起了行業的巨大關注。另有消息指出,蘋果曾與自動駕駛技術相關供應商進行接洽,提出對新車的需求。媒體稱,考慮到道路狀況與相關法規,Apple Car 即使搭載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恐怕也無法達到Level 4 的水平。
縱橫點評:因為蘋果在3C 領域的巨大成功,擁有富可敵國的資本,一流的人才和技術,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特別是其有意進軍汽車業并非空穴來風。跨界造車、互聯網造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旦蘋果真的進入造車大軍,那么它將是以特斯拉、豐田為代表的車企們又一個難以對付的新對手。不過,中國的科技巨頭華為已明確表態堅決不造車。

2020 年10 月份,富士康與裕隆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推出了MIH 模塊化純電動平臺。富士康宣布了作為一家電動汽車零部件制造商,計劃到2025 年實現超過10%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富士康將MIH 平臺定義為“EV 行業的Android 系統”,開放平臺作為開源并支持各種車輛設計。富士康設想在電動汽車行業中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據稱,其全固態電池也計劃從2024 年開始商業化。富士康此前已與FCA 簽署了關于成立合資企業的諒解備忘錄,并且還在為FCA 的下一代電動汽車生產做準備。2021 年1 月13 日,富士康與浙江吉利控股共同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
縱橫點評:與蘋果造車類似,富士康在汽車行業的頻頻舉動也是備受關注。事實上,富士康進軍電動汽車行業,有著深厚的前期積淀。而2021 年1 月15 日,富士康宣布任命蔚來汽車前執行副總裁鄭顯聰為電動汽車平臺CEO,更可體現其做強電動汽車業務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