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鹮、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國通過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不斷強化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為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我國還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通過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天臺鵝耳櫪、普陀鵝耳櫪等近百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實施搶救性保護,使部分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步恢復。

近日,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洛河流域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共有12只,4雄8雌。據了解,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1000多萬年,為中國特產稀有鳥類,數量極其稀少,僅存約2000只。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慶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在《地學前緣》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揭示,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擁有全球最潔凈的環境條件,該地區環境狀況一直備受科學家和社會的關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傳粉蜂生物學與授粉應用團隊利用多基因聯合對我國熊蜂屬的系統發育進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國地區26種熊蜂種的系統發育,為我國熊蜂屬的分類奠定分子基礎,同時也為熊蜂多樣性和保護策略提供依據。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后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科學通報》上,由云南大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