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華 楊 東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四川 廣漢 618307)
為培養高層次、專業化、應用型的翻譯,2007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批準建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目前,我國招收翻譯專業本科生的院校共281所,涵蓋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具有翻譯碩士招生資格院校259所,涉及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累計招生6萬余人。196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明確指出:“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從中可以看出,MTI需要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以滿足社會的職業需求。
2007年,國務院學位辦頒布了第78號文件《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對MTI人才培養提供了指導性的方案。此方案只具有指導性意義,開辦MTI的高校還應根據學校的特色制定自己的培養方案。2011年8月頒布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的修訂版,其中明確指出,MTI主要的培養目標為“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1]。
我國的MTI教育已發展十幾年,但教育制度仍然不夠完善。MTI學生不少,但滿足社會需求的高層次人才不多,其根本原因是公司翻譯實踐和學校所學內容有差異,許多學生畢業后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此外,部分院校本科開設翻譯專業(BTI),本科畢業生可以直接從事翻譯工作,MTI畢業的學生還要和本科生競爭工作,因此就業形勢不太樂觀。由此可見,目前MTI教育還不能完全達到專業設置的目的。
行業特色MTI大多都是結合本院校的特色。目前開設MTI的民航類院校有兩所,分別是中國民航大學和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這兩所行業特色院校的MTI開辦時間較短,發展還不成熟,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翻譯碩士教師資格要求筆譯教師實踐翻譯量不少于30萬字,口譯教師正式會議同傳不少于20場。然而,隨著翻譯碩士教師需求的增長,現有的具有翻譯碩士教師資格的教師已無法滿足這種需求。許多學校在招聘MTI教師時,大多都要求博士學位,然而很多經驗豐富的口筆譯專家不一定滿足學位要求;此外,不僅高校需要符合資格的MTI教師,翻譯公司也需要翻譯人才,很多人會選擇去翻譯公司工作,導致MTI教育師資力量缺乏。學校會委派與翻譯相關的學術性導師或其他外國語學院資歷較好的老師擔任MTI導師,雖然這些老師教學經驗豐富,英語功底深厚,但是術業有專攻,他們缺乏MTI人才培養的經驗,傳授的知識也有限,很難對學生的翻譯做出正確的指導。行業特色MTI師資亦是如此,行業特色知識豐富的教師翻譯能力不足,翻譯能力強的老師行業背景知識薄弱。如何將行業特色與MTI教育結合起來,成為行業特色MTI教育的一大難題。
MTI屬于可跨考專業,因此一個班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院校,不同專業。這給MTI課程設置出了道難題。平衡好行業特色課程和翻譯理論及實踐課程是MTI行業特色課程開設的關鍵。表1是兩所民航類院校MTI課程設置中行業特色課程的開設情況。
如表1所示,兩所民航類院校都開設了行業特色課程。雖然中國民航大學開設了較多方向特色的選修課程,但是專業性的知識是成體系的,這樣的課程設置,學生學到的知識也很零散。此外,這些行業特色課程占比不大,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方向特色選修課只有三門,不利于學生主動選擇行業特色課程。

表1 民航類院校MTI課程中的研究方向特色課
以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為例,這所民航類院校的翻譯碩士研究生大多來自普通本科,一些學生本科是英語專業,但也有本科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若非是出自個人興趣,很少有人對民航類的知識有較多的了解。而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翻譯方面的技能可能又有所欠缺。因此,在生源方面,相較于語言類院校和專業類院校,都沒有優勢。
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科技產品可以替代傳統的手工勞動。翻譯行業也是如此,翻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各種翻譯軟件、翻譯平臺,有些平臺翻譯出來的東西已經能滿足低標準的翻譯需求。這也對翻譯碩士提出了新的挑戰。
首先,以民航類行業特色院校為例。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民航業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產業,中國民航規模已經位居全球第二,未來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民航第一大國[2]。民航業前景可觀,這也是民航類院校培養行業特色人才的優勢所在。但是,民航業是全球化產業,不僅要培養飛行員及相關專業的人才,還要加強民航與其他專業的連接,培養出民航業的綜合性人才,如既有專業背景知識又精通外語的口筆譯人才。
其次,作為專業碩士,翻譯碩士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勝任不同領域的翻譯工作。世界上需要用到翻譯的領域眾多,然而翻譯碩士不可能成為每個領域的專家。這更加凸顯了培養行業特色翻譯人才的必要性。雖然我國MTI培養單位日益增加,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培養單位還是按照《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上的指導制定課程和培養目標,沒有結合自身特色,這一點在許多綜合類院校尤為明顯。這導致學校培養出來的翻譯碩士滿足不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學生畢業后也很難找準自己的定位。行業特色院校的MTI培養應結合院校優勢,擴大師資隊伍,滿足市場的需求,推動特色行業的發展。
最后,雖然有一些行業特色院校開設了MTI培養點,但是起步較晚,行業特色MTI教育體系還不成熟。而且國內MTI教育學制大都是兩到三年,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學到的相關專業背景知識都很零散,不足以支撐其畢業后從事專業資料的翻譯工作。因此,行業特色院校的翻譯碩士畢業后實際從事專職翻譯的并不多,成為行業特色翻譯人才的更是少之又少。行業特色院校必須加強特色辦學,不斷完善教育體系,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翻譯人才,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充分利用國家資源,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作用。
要培養行業特色人才,首先要結合本校優勢,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碩士屬于應用型人才,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有理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能夠活學活用。各高校要明確培養方向,再制定培養目標。如外交學院培養外交類的翻譯人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培養會議和商務方向的翻譯人才;而民航類院校可以培養民航會議及民航文件等相關方面的翻譯人才。這既能體現出學校翻譯碩士的優勢,也能為學生報考提供參考。
隨著中國與各國關系的發展,翻譯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加。學校的課程設置必須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雖然目前各MTI培養單位都有自己的課程,但大都千篇一律,行業特色院校要結合自己的院校優勢來設置課程,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即翻譯基本功,包括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及口筆譯課程。其次,行業背景知識課程,可設置為選修課,學期選修課的設置要有層次,從基礎背景知識開始學起。最后,就是院校特色和翻譯相結合的課程,開設一些與院校特色有關的翻譯課程。課程的設置要保質保量,還要平衡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此外,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學校還可以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CAT)、翻譯項目管理及翻譯技術運用等課程,幫助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工作,更好地解決翻譯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優秀的師資隊伍更容易帶出優秀的學生,教師是MTI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行業特色院校的MTI教師大都是由外國語學院的教師擔任,這些老師本身可能不是翻譯出身,大多是語言學教師或英美文學教師,口筆譯經驗不足。因此,學校在招聘MTI教師時,應打破固有的理念,選擇適合翻譯碩士培養的師資力量。除了外部招聘外,行業特色院校也可以推薦內部教師去深造,學習行業背景知識或者積累翻譯方面的經驗。導師除了平常授課外,還可以參加相關的培訓或者學術會議,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把握行業發展整體態勢。此外,學校可以選擇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行業資源打造教學團隊。除了本校老師外,還可以配備實習指導老師和外聘教師。聘請業內專業水平高,翻譯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負責翻譯碩士的翻譯實務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聘請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翻譯實踐。學校還可以聘請翻譯界知名的教授學者開設講座,提高學生對翻譯的認知。行業特色MTI教師隊伍還應配備至少一名行業知識及經驗豐富的老師,便于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既滿足了翻譯碩士學習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助于完善學校的MTI教育體系。
對于翻譯碩士這種應用型人才來說,實踐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實踐的積累。《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積累15萬字以上的筆譯實踐或不少于400盒磁帶[3]。量的積累才能產生質的飛越,僅僅依靠老師布置的任務是遠遠不達標的,為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采取校企共同培養的方式。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文檔文件及書籍的翻譯外,可以進行計算機輔助翻譯練習,或安排企業的專業人士講翻譯管理課程,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分組進行翻譯項目管理實踐訓練。學校還可以與知名的翻譯公司合作,作為MTI實習基地,安排學生跟隨翻譯公司職員參加會議,近距離感受口譯工作。學生的實習時間應不少于一年,這樣才能學到東西。實習基地要向在校生提供適當的實習崗位,讓學生承擔一定的翻譯業務,在實習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訓練。
特色院校要對自己的MTI生源進行審核,制定生源的選取規則,綜合考慮本科的專業及其他相關因素。如優先錄取本科專業與學校的特色專業一致,或對本院校特色專業感興趣的MTI學生,盡量選擇適合本院校培養的學生。保證生源的質量,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行業特色翻譯人才。
我國MTI教育目前困難重重,行業特色MTI教育為翻譯碩士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各MTI培養單位要結合院校優勢,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行業特色翻譯人才,以幫助解決市場專業翻譯人才需求大,MTI學生就業難的雙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