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 鄭蕾
摘 要: 科技強檢是引領和助推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特殊的內涵、外延、屬性和職能,決定了智慧未檢需要從構架、需求、方向進行整體性的分析與研判。智慧未檢應當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化平安建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重點工作需求為導向,在未檢業務中多元化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智能技術,形成未檢智慧應用服務體系,以“六大平臺”建設、網絡安全信息化運維和聯合創新為基礎,打造智慧輔助辦案、智慧決策支持、智慧社會聯動、智慧權益保護、智慧犯罪預防的“智慧未檢”的“五縱五橫”,逐步實現精準幫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目標。
關鍵詞:未成年人檢察 智慧檢務 少年司法 信息化
2021年1月第十五次全國檢察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張軍檢察長提出,務實推動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把科技強檢作為重要支撐。[1]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幾乎涵蓋了四大檢察業務的全流程、全領域,其更強的科學化、社會化屬性,也對智慧未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2020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智慧未檢”建設,要加快推進未成年人幫教維權平臺建設,注重未成年人檢察大數據建設與應用,提升未成年人檢察的智能化水平。智慧未檢工作的設計與論證應當嚴格遵循少年司法的工作規律和未檢工作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對智慧未檢工作進行科學化分析與合理化建構。
一、智慧未檢建設的多元需求層次
20世紀30年代,美國興起所謂“技治主義”,強調在政治決策和社會管理過程中實行科學原則、技術手段和數量方法。[2]該理念致力于將政策推行、社會改革等過程全面改造為類似于物理學領域中的計算分析的規程,包括公共利益等在內的各種因素都被視為某種客觀存在,相關決策就是通過計算和模型推理來發現客觀存在和揭示一般規律的過程。[3]司法一部分是將基礎數據進行整理,這占用了法律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需要使用高科技手段來解放生產力;另一部分就是對基礎數據進行價值判斷與總結歸納,這也需要技術手段輔助,這天然契合了“技治主義”的理論。
少年司法制度中的兒童最大利益、國家親權、兒童參與、個別化處遇等都是區別于成人司法的特殊理念與原則,因而未檢的智慧化建設需滿足其特殊要求。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要求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時應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特殊性,進行全面考量。同時當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利益沖突時,優先考慮未成年人。這一綜合性的評估與考量固然需要經驗判斷,但是更需要科學化的評估,數據和案例的支撐以及結果的模擬分析。例如,監護權的剝奪必要性、剝奪后效果、剝奪后監護主體的選擇、監護措施的適用等評估,都需要科學的數據分析和研判。在罪錯未成年人矯正中,強制措施的適用、司法決定的做出、矯正措施的采取、案后的跟蹤幫教等都要考量其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等相關個性情況。我國地域范圍廣,流動未成年人犯罪數量較多,合適成年人、社會調查、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中社會力量的調度以及異地遠程反饋,對需要幫助的未成年人的信息互通、信息收集等都需要借助互聯網以及信息化手段來實現。對于涉罪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成長環境的分析需要借助物聯網的大數據作為分析基礎。犯罪記錄封存需要屏蔽相關未成年人的涉案信息。未成年人監護侵害以及性侵未成年人信息公開亦需要電子數據庫、警示系統以及電子腳鐐的建立。
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通知明確要求,自2021年起,未成年人檢察業務統一集中辦理工作在全國檢察機關穩步全面推開,標志著全國檢察機關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業務將由分散辦理平穩過渡到統一集中辦理。智慧未檢需要在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業務進行全面協助。
二、智慧未檢建設的現狀及其問題
(一)未檢信息化建設的前期探索
2018年7月1日上線運行的統一業務系統未檢子系統,從全國層面開啟了“智慧未檢”建設的單獨化進程。同時各地檢察機關也針對未檢信息化工作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未檢信息化產品。總結分析各地未檢成果,根據當前未檢信息化產品的側重點不同,可以主要分為心理評估類、社會支持類、犯罪預防類、智能延伸類和信息查詢類等。
1.心理評估類應用,主要通過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評測、風險評估,根據評測和評估結果,采取更具針對性的處置措施,提升工作效果。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自2014年起正式啟用“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測評與風險控制系統”。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檢察院利用“3D電子心理沙盤”,輔以“心理健康綜合管理平臺”等尖端科技設備,制定個性化心理援助方案和幫教措施,從而實現案件辦理與觀護幫教的無縫對接。
2.社會支持類應用,主要通過搭建信息化共享平臺,緊密聯合社工和教育部門,提高幫教效果。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檢察院研發“武侯·星火法治空間”,通過統籌各類社會資源充分參與,整合涉罪未成年人幫教考察管理、被害人的創傷修復管理、未成年人及家長強制親職教育、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預約、普通公眾法治教育等五大功能。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檢察院按照深圳未檢“一點二面四大檢察”的整體部署架構,建立了深圳市智慧未檢云服務平臺。平臺通過精準幫教流程,實現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的智慧生態。
3.犯罪預防類應用,主要通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建設、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網絡在線法治教育平臺建設,營造沉浸式、感觸式、互動式的體驗,從而獲得更好的犯罪預防效果。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檢察院研發的“抉擇”虛擬現實法治教育軟件,將校園欺凌案件通過VR設備真實再現,讓未成年人感受真實案件,感受其行為后果。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檢察院通過“答答星球”在線互動答題比拼、沉浸式森林探險安全體驗館等方式,讓未成年人在線上、線下開啟法治體驗之旅。
4.職能延伸類應用,主要通過信息化手段鏈接政府職能部門,匯集教育、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的信息數據,做到早發現、早關注、早預防。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利用網格化管理大數據平臺,搭建針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未成年人的預防幫教檢察監督子平臺,形成了各界積極參與的高危未成年人預防幫教大格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檢察院創設“未來500監督輔助平臺”,逐步建立未檢精準監督體系。杭州市檢察院充分發揮杭州區域優勢,深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發了“未檢監督線索舉報”小程序,有效提升了未檢監督信息化水平。
5.信息查詢類應用,依據《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中“推行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機制,建立健全性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制度”的要求。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檢察院的“未成年被害人已決案件查詢系統”,將本轄區已判決的性侵、拐賣、拐騙未成年人的成年犯罪分子資料錄入系統,并對全區教育行業提供入職查詢服務。
(二)當下未檢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各地檢察機關的未檢信息化應用在案件辦理、犯罪預防、社會治理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實踐探索中也積累了大量研發經驗,但由于設計思路、技術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一定問題。
1.關鍵信息識別抓取能力弱。由于未檢子系統案卡項多、流程繁雜,錄入工作大量增加,且業務數據類多量大,有價值的信息容易被埋沒其中,想要實現精準幫教,僅靠人工識別無法完成。目前的智慧化建設實際增加了辦案人員的工作量,并未起到輔助作用。同時,當前深入利用未檢數據提供智能化辦案和決策支持,將檢察官從瑣碎的事務性錄入中解脫,以便更加關注案情分析、證據核查的軟件功能較少,數據清理、業務分析、信息展現和精準幫教等功能未能實現。
2.配套智能化輔助系統缺失。當前智慧未檢的信息化應用,更多側重于通過信息化平臺構建數據共享和各方共同參與的幫教平臺,但是缺乏針對未檢業務本身特點設計研發的智能化輔助辦案軟件。就未檢子系統而言,雖然現在已經能夠基本實現未檢特別業務的錄入與統計,但是決策輔助、類案分析等功能仍然沒有實現,還需要進一步研發。
3.操作系統實用性較低。各基層檢察院1年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數量不多,各自探索研發的智慧未檢軟件往往限于當地使用,使用率低。在智慧未檢產品建設過程中,功能重復情況較為嚴重,如心理評估、社會支持和犯罪預防等功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建設資金的浪費。從各地開展的未檢信息化建設上來看,不少檢察機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專門的未檢辦案功能區及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但是由于未檢部門力量的缺乏以及案件量相對較少,上述功能區塊的使用率較低,其實際功能很大程度上僅用于展示。
4.數據通道尚未打通。分散建設必然會造就數據孤島,雖然從事相同的業務和工作,但因研發單位不同,各個智慧未檢應用的數據結構、對外接口、存儲方式不同,導致數據存儲量低、利用率低,無法進一步支持人工智能分析研判。同時,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合作程度較低,無法實現未成年人社會綜合保護的目的。
三、智慧未檢建設的需求導向理念
由于信息化建設費用較高、時間周期較長,在一開始就要進行充分論證。未檢工作本身的定位對于“智慧化”的定位有著決定作用,需要對“智慧未檢”的邏輯定位進行認真梳理,從而確定其建設與發展的方向。
(一)厘清“智慧未檢”與其他智慧檢務的關系
未成年人檢察是檢察改革的先行者和試驗田,“智慧未檢”勢必要符合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規律與實踐,但這并不意味著應當完全拋棄其他智慧檢務建設的成果。“智慧未檢”與其他智慧檢務之間應當是相互包容又相互分離的關系。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套獨立完整的少年司法體系,少年司法在基本的司法制度建設上與成人司法有著大量重合。如在訴訟過程中,除了特別程序外,與普通刑事案件訴訟流程大體相同,功能需求上存在一定的趨同性。從業務范圍上來看,在集中統一辦理之后,未檢工作職能范圍會包括其他類別的工作職能,因此其他智慧檢務的建設成果仍可以被“智慧未檢”所應用。如“智慧公訴”的出庭一體化平臺、多媒體示證、輔助辦案系統、類案推送,“智慧案管”中的電子卷宗、案件評查、OCR智能識別等系統,“智慧執檢”中的智能行為識別,“智慧控申”中的遠程接訪,“智慧公益訴訟”的線索發現平臺,“12309”檢察服務中心平臺,檢察大數據中心、語音識別等“智慧檢務”的成果都可以直接應用。
(二)厘清“智慧未檢”與其他智慧化平臺的關系
由于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物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于網絡。從職能部門層面,各政府職能部門、司法機關、交通運輸、學校乃至醫院都在建立信息化平臺。同時眾多購物網站、交友平臺都積累海量數據,并通過分析研判,已經可以實現人物畫像。而這些平臺由于保密、技術或者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孤島化、封閉化特征明顯。
“智慧未檢”與這些智慧化平臺應當建立一種互聯互通、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通過對涉案人員的相關數據調取,了解其成長環境、個性特點等相關信息,便于持續用力。對于一些公共服務類或者商業類的平臺,則應當秉持保密原則“只進不出”,將數據分析作為決定的參考。比如團中央建立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和法律援助熱線電話“12355”青少年服務臺、騰訊公司建立的成長守護平臺等,都是鏈接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力量的有益探索。檢察機關的“智慧未檢”應當與這些平臺建立溝通協調關系,符合未檢職能定位,起到撬棍與樞紐作用,積極聯動社會資源。
(三)發揮智慧未檢的實際功用
“智慧未檢”的目的更多的是對未檢工作提供支撐、輔助,為了更好地減少事務性工作、規范辦案流程、科學分析預判,加強互通互聯,強調其實用性與應用型功能,要以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為導向,輔助提高辦案質效,更好地發揮未檢職能。同時要提高“智慧未檢”的使用率,在各地建設的“智慧未檢”中,未檢辦案區、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遠程視頻教育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經費投入較大的建設項目之一,要增加上述功能區的利用率,擴大覆蓋面。
四、智慧未檢建設需求導向的實現路徑
“智慧未檢”應當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化平安建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重點工作需求為導向,在未檢業務中多元化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智能技術,形成未檢智慧應用服務體系,以“六大平臺”建設、網絡安全信息化運維和聯合創新為基礎,打造智慧輔助辦案、智慧決策支持、智慧社會聯動、智慧權益保護、智慧犯罪預防的“智慧未檢”的“五縱五橫”,建立起全社會共同保護未成年人服務鏈條,逐步實現精準幫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服務目標。
(一)智慧輔助辦案
“智慧輔助辦案”是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來實現人機互動,達到未檢案件的規范化、科學化、質效化。第一,以司法辦案平臺建設為基礎,利用詞云的形式分析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不良和嚴重不良行為。從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環境、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就業情況、家庭教育方式、朋輩性格特點、朋輩不良和嚴重不良行為多方面分析其生活環境,探索其違法犯罪影響因素。從被害未成年人的年齡、性別、被害類型、被害地點、家庭教育情況等方面分析被害未成年人特征,建立起涉案未成年人的人物畫像。第二,以檢察機關與其他政法機關、行政機關、互聯網企業等主體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為基礎,將大數據運用于未檢辦案中,通過大數據分析未成年人的成長軌跡、興趣愛好,作為人物畫像的一部分影響因子,利用神經網絡等數據挖掘算法構建幫扶建議模型,將涉案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特點、犯罪影響因素中的罪名、性別、年齡、愛好、性格、家庭環境輸入該模型中,系統自動為涉案少年生成個性化的幫扶建議。第三,探索數據共享共聯,探索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行政執法的“智慧監督”,解決檢察監督線索發現難、取證難、立案難等問題,從渺如煙海的案件中進行智能篩選,實現相關信息的智能識別輔助。第四,以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2.0建設為抓手,實現程序提示、流程監控、智能案件評查,提升案件管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評查”全流程智能化監督效能。第五,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研究司法辦案歷史數據,實現案例推送、法條鏈接等功能,實現同案同類型同處同判的效果。
(二)智慧決策支持
“智慧決策支持”是通過歷史數據,對未成年人犯罪及未成年人被侵害的相關犯罪態勢、犯罪區域、犯罪特征等進行分析,為檢察決策提供支持。第一,提供未檢業務重點指標、審查涉未案件變化趨勢的動態分析,數據與大數據中心平臺進行實時同步。第二,實現未成年人檢察的各個環節,如社會調查、法律援助、合適成年人到場、心理疏導及測評、家庭教育指導、犯罪記錄封存等時間趨勢分析;實現對涉案未成年人特殊檢察環節的人數統計、趨勢分析等。第三,利用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實現數據呈現,以轄區內未成年人涉案情況、法治教育等情況為基礎,導出數據分析報告,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有效發揮檢察機關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監督作用。
(三)智慧社會聯動
“智慧社會聯動”通過運用線上平臺,實現檢察機關與社會資源的有效鏈接和實時反饋。第一,提供檢察機關與社會專業組織之間社會調查、幫教考察、綜合救助、心理咨詢在線委托與接案平臺,實現資源有效連接。第二,通過構建幫教工作中檢察官、社工及督導、心理咨詢師及涉罪未成年人之間角色的關系網絡,制定針對性幫教考察計劃,及時反饋并適時調整,強化對未成年人的幫教矯正效果。第三,構建檢察官、心理咨詢師、被害人的角色關系網絡,制定心理咨詢和撫慰計劃,實時跟進被害人心理創傷修復狀況。第四,對監護管理責任缺失或監護管理不到位的,通過構建檢察官、心理咨詢師及孩子和家長的關系網絡,共同制定并落實強制親職教育計劃,并利用視頻平臺實現遠程異地親職教育,為未成年人回歸家庭和社會奠定基礎。第五,聯動工讀學校、社區矯正部門,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以及社區矯正的未成年人,跟蹤、回訪相關情況。
(四)智慧權益保護
“智慧權益保護”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單個以及未成年人群體的權益進行保護,體現未檢檢察官“兒童守護者”的身份定位。第一,通過智慧辦案區建設及“一站式”取證設備的運用,在心理咨詢師遠程介入下實現一站式取證,同時形成視聽影像,避免二次傷害;通過心理測評軟件及儀器,對未成年人心理狀況進行評估;通過智能宣泄及放松設備,運用測試者的擊打力度、擊打頻率、生理指征等原始數據來分析被測試者的心理狀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舒緩引導。第二,對外對接綜治網格化、公安、教育、民政等青少年相關數據,實現對虞犯少年、觸法少年、困境未成年人的信息互聯,為分級處遇提供基礎。第三,利用“12309”檢察服務中心,整合未成年人涉檢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刑事執行、被害人救助等案件受理和舉報入口,立足檢察職能,為群眾提供在線接訪入口并依法轉介。第四,打造7×24小時的虛擬少年幫護站,提供法律咨詢,為未成年人提供自助式智能化心理測評、自助式未成年人保護知識學習,向監護人提供青少年教育方法輔導。第五,建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數據庫,實現與公安機關的數據互通互聯,并對社會開放數據查詢功能。第六,對網絡相關信息項及關鍵詞及時抓取、自動推送預警,實現對涉未成年人案事件線索的及時掌握和及時處置。
(五)智慧犯罪預防
“智慧犯罪預防”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未成年人一般預防的精準性、有效性、普適性,并對預防效果開展有效評估。第一,利用大數據對未成年人涉案情況開展分析,加強預防方式與內容的針對性。第二,為學校、社區等開放檢察機關法治教育在線預約通道,預約上課時間、上課地點、課程內容,選擇法治教育講師,并告知受眾年齡、性別、人數等,實現“菜單式”預防。第三,建立線上與線下的法治教育基地。線上提供對外法治宣傳的入口,檢察機關通過平臺可以視頻、照片、文檔等形式發布法治資訊信息,上傳法治教育課程的視頻,社會大眾可以登錄平臺閱讀感興趣的法治資訊、法治動畫和視頻來學習法律知識。線下利用“VR”等具有體驗感、參與感的技術,讓未成年人更好地了解違反法律的后果,培養正確的法治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第四,利用遠程信息化手段,實現共建共享,以一次上課,數地受益的方式,實現法治教育的普適性。第五,提供預防活動情況分析,包括單位、時間、人員、活動主題、教育對象等多個維度。分析法治課受眾性別與年齡、預防活動舉辦類型與次數、預防活動參加學生性別、年級等,再結合案發地未成年人以及侵害未成年人權益違法犯罪案件趨勢,評估預防效果。
[1] 參見《第十五次全國檢察工作會議召開》,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https://www.spp.gov.cn/spp/tt/202101/t20210111_505954.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1年10月27日。
[2] 參見劉永謀:《論技治主義:以凡勃侖為例》,《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
[3] 參見向玉瓊:《論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140450118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