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鄺穎梅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本文將主要闡述當前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獲得發展,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小學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有利于小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有所感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傳統。課堂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如果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全面,教學方式不夠創新,就會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影響教學效果。從小學生的發展特點來看,教師的教學方式要循序漸進,由淺到深。有的教師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較深,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經常讓學生勾畫重點知識,然后背下來,主要針對考試開展教學,很少采取新穎的教學方式,或者帶著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因此造成一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不重視,偏離教育初衷。
第二,一些教師對道德與法治不夠重視,沒有做好備課工作。部分教師有時根據以往教學經驗進行授課,較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很少向學生強調教學內容的重要性,這導致一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不是特別深入,不會進行深刻的思考,理解不到位,對知識的學習不夠全面。這造成學生很難將書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的教學效果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第一,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在小學階段的課堂中,教師是知識的主要傳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另外,教師要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轉變課堂的教學方式,如增加師生互動環節、生生互動環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理論教學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學生如果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那么會很容易忘記所學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加強他們的知識記憶。比如,在《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父母多愛我以及在家庭的記憶。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爸爸媽媽的重要性,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趣事或者比較感動的事,勾起學生的回憶,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再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關父愛與母愛的經典小故事,這樣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學生直觀地感受家庭的溫暖。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如果在生活中出現與父母意見相反的情況應該怎么辦,要讓他們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給他們布置一個小作業,如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
第三,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師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就要讓學生感同身受。因為如果只是憑借自己的口頭講述,學生難以理解一些知識點,所以就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些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心理特點,然后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將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動態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在《我們不亂扔》這一課中,利用多媒體將生活中垃圾比較多的地方以圖片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說一說這種現象是不是正常的、應不應該。然后教師再播放一些人們亂扔垃圾的視頻,接著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亂扔垃圾的現象,讓學生探討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別人亂扔垃圾應該怎樣做。隨后,教師再給學生呈現環境優美的圖片與生活在美好環境中的人們的圖片,教育學生不僅不能亂扔垃圾,還要學會垃圾分類,識別生活中的垃圾類型,分清楚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濕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等,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垃圾屬于哪一類垃圾。教師使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意識到亂扔垃圾的危害,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書上的知識,還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增加課堂的師生互動。
第四,安排適當的導入環節。很多學生都比較喜歡互動多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活動的優勢,課前充分準備教學方案,安排合理的課前導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生動活潑的特點,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大家排好隊》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安排一個課前小活動,然后讓學生回到教室里上課,其間可能會出現學生你推我搡地走進教室或跑進教室的情況。這時教師不宜直接開始課程教學,而應先讓學生說一說在什么樣的場合需要排隊,然后再讓學生說一說如果不排隊會怎么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給學生播放一些小學生以及成年人在各個場合中排隊的視頻,然后再用視頻展示不排隊的人給別人帶來的麻煩,以及別人對他的一些評價,讓學生知道排隊的重要性與不排隊的后果。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回憶課程開始前學生排隊無秩序的現象,引導學生反省。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在遇到自然災害時,有序排隊跑出去與無序亂擠出去造成的不同結果。教師通過課前的導入環節,引出課堂所學內容,能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排隊的重要性。
第五,引導式教學。小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是一節課、一個學期培養出來的,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不要急于一時,要做好長期教育的思想準備,并真正落實下去。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一點一滴地給學生滲透相關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用學生能理解的教學方式帶著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把課堂升華到很高的層面,而是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避免出現一節課看似很好,但學生并不明白教師真正要表達的意思的情況。教師應利用簡單易懂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學內容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置的問題要科學合理,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逐漸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索。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設計成思維導圖,讓學生逐漸掌握知識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學會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掌握學習方法。教師長期地培養學生,學生就會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后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就會更加順利,有利于教師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的一門重要學科,而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點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正確地認識自己教書育人的責任,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課堂,全面講解相關知識,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