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許之民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新時代賦予技術新使命,技術變革教育,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2018年,我國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面向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人才培養應“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和知行合一”。[2]由此可見,我國教育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在培養積極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人。
從2012年開始,英國開放大學每年會發布《創新教學報告》(Innovating Pedagogy,下文簡稱《報告》),研究人員在一系列的教育概念、理論和實踐中選擇十個可能引發教育實踐重大轉變的教學法,以對現代技術世界的教學、學習進行創新。2020年《創新教學報告》薈萃了不同學習環境下技術創新應用而產生的學習新方法,通過深入剖析不難發現,技術賦能教育革新正聚焦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作用在于:或促使已有教育理念煥發生機,或引發新的教育理念。2020年《創新教學報告》再次透出一個重要的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新教學法正日新月異,教育工作者在關注技術應用的同時,更應思考技術與理論的有機融合,緊密圍繞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創新應用。
《報告》(2020版)包含十種創新教學法: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后人文主義視角、通過開放數據學習、關注數據倫理、社會公正教育學、電子競技、從動畫中學習、多感官學習、離線網絡學習、在線實驗室。研究人員通過對未來的觀察與預測,利用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著作,匯編了可能改變教育的十個草圖,簡介如表1 所示,這些創新教育學報告面向教師、政策制定者、學者和任何對未來十年教育將如何變化感興趣的人,以指導教師和決策者進行生產性創新。
本文以“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劃分維度,將十個創新教學法分為三類主題,一是事物之間創建聯系的教學法(通過開放數據學習、多感官學習);二是學生主動自主探索知識的教學法(電子競技、從動畫中學習、離線網絡學習、在線實驗室);三是以人為本的教學法(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后人文主義視角、關注數據倫理、社會公正教育學),如表2所示。從每個主題內選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教學法,分別是:多感官學習、從動畫中學習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

表1 2020創新教學法

表2 教學法分類
《報告》(2020版)中的十種教學方法始終建立在技術與教育理念的完美融合上,就像萬丈高樓離不開地基的支撐,每一種創新教學法都是技術與“以學習者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本文選擇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教學法,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不難看到,技術與相應的教育理論的融合,讓學習變得更加豐富而有意義。
1.多感官學習:學習科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多感官學習法”是指運用多種感官促進學習。《報告》(2020)指出,近年來,多感官體驗在娛樂、旅游、醫療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教育的進步,所有的感官都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腦科學研究發現,刺激人的多感覺通道并建立聯系對學習者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多感官學習法對學習者的協作交流、記憶與理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現代學習科學理論指出,學習的本質是在信息之間建立連接,多感官刺激能夠有效激活神經細胞信息,從而促進知識的連接。認知科學之父Michael Gazzaniga的“裂腦人實驗研究”,將被試者大腦兩半球之間連接的主要途徑即胼胝體切斷,[3]左腦與右腦之間無法建立連接,發現被試者的學習行為受到了阻礙,證明了這一理論。睿智的教師懂得,倘若學生自身不能建構關系、不能理解,就談不上學習;任何一個人倘若跟自己的興趣與經驗毫無關聯,也就不會熱心學習,[4]知識是無法在一盤散沙上進行煉制的。17世紀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他明確主張教學的過程應該以各種感覺的活動為基礎。[5]多感官學習法利用技術搭建媒體環境,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當中去,給予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與記憶。多感官學習之所以會得到發展,是因為大腦對多感官信號的處理更為自然,并且多感官強化了學習者的動機,提高了參與度,符合學習科學理論。
2.從動畫中學習:做中學保駕護航
“從動畫中學習”是指學生觀看短動畫并與之互動。《報告》(2020)中指出,動畫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促進參與學習中,學習者自主創作選擇的動畫也是一種支持自我表達的方式,并被用作學習創造性活動的提示。動畫作為一種教育媒體已經存在了上百年,在新時代之所以再次風靡教育界,究其原因則是因為現代的“從動畫中學習”更加強調的是學生自主選擇并參與到動畫的制作與整合過程中。
《禮記·月令》提到,“鷹乃學習”,[6]雛鷹獲得翱翔天際的能力基于它主動對外界的探索,這與現代教育理論“在做中學”不謀而合。“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教育理論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生來具有從事各種活動的本能,其中“做”的本能最為重要,于是,兒童應該從做的活動中學習,即改造自己的經驗”。[7]我國學者認為,“做中學”理論就是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的本質作用。[8]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知識源于認知主體的主動建構,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建構,認知的功能是適應,它有助于主體對經驗性世界的組織”。[9]由此來看,“做中學”與建構性學習理論融合互鑒,它通過讓學生在主動“做”中進行探究、發現、構建、解決問題,從而在實踐中獲取所需要的知識。[10]因此,培養學習者主動在實踐中獲得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習者主動在實踐中參與學習,這種能力培養是我國現代教育的核心,而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也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在做中學理論的驅動下,在動畫中學習應運而生。使用動畫學習給予學生主動權,學習者通過反復觀看動畫,控制動畫的播放進程,甚至可以在動畫中進行反饋操作或者參與到動畫的制作中,[11]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達到做中學的目的。
3.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讓個性化學習與自由學習重煥生機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是指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活和學習做準備。《報告》(2020)指出,開發支持學生學習的人工智能工具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信息及相關的學習練習,根據學生的互動和反應,智能選擇適應的下一套信息和練習,以適應學生的個人優勢和弱點。簡言之,它是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法,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循著一條自動個性化的學習道路一步步前進。以學習者為中心,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挖掘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使自由學習真正實現。
個性化學習與自由學習是我國創新型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先決條件。[12]個性化學習理念在我國教育界流行已久,《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13]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也指出,“人是有差異的,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最適合于他們的教育。國家在發展優質教育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因材施教”。[14]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最早提出自由學習理念,他認為自由學習不但與教育本質緊密契合,還深刻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國學者認為,將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有機結合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就是自由學習,學習者能夠自由選擇進行有意義的學習,[15]從而促進個體的完整發展。
總之,個性化學習與自由學習都以體現學習者的特征與學習興趣為核心,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引者的個性化與開放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讓教育中的學生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有權利進行自由選擇和探索,提高其學習成效,[16]從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由此來看,“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之所以會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正是因為它秉承自由學習理念,其最重要的創新就是以AI(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AI以學生的互動和反應為依據,調整學習路徑和學習內容,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從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實現自由學習。
新時代,發揮技術在教育中的革命性影響,賦能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未來教育將會發生顛覆性變革,創新教學法是教育發展的衍生物,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必將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分析我國從2016—2020年發布的政策(《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可以看出,我國教育在改革發展的過程當中,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在學習科學理論、做中學理論、自由學習理論下不斷延伸(見圖1)。
一切的創新教學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通過《報告》(2020)三個代表性案例不難發現:技術賦能教育,成為創新教學法與教育理論之間的橋梁,學習者通過技術架構的橋梁,對學習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促使學習者更加有效地學習。創新教學法以技術為引擎,以教育理論為指引,促使教育回歸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助力學習者自我成長。
1.從“學會知識”到“聯系知識”
美國著名學者托夫勒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 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傳統教學的“說教”固守在狹隘的井底,要求學生學會知識,忽略了大量極有價值的知識能力。未來教育中,傳統教學模式亟須轉型,新時代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學生能否將知識聯系起來的能力,這是未來教育順應時代發展所必須做出的改變,而學習科學理論是這種改變的重要基石。
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17]無論學生接收什么新知識, 都需要有已有知識作為基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本質和意義在于引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并充分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所需要學習的各種外界知識刺激(例如教學內容),做出主動的、有選擇的反應和信息加工的過程。[18]

早在1978年就有研究人員經過數據分析發現,填鴨式學習(學會知識)能讓人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但和檢索式學習(聯系知識)相比,填鴨式學習遺忘得更快。研究數據表明,在第一次考試后時隔兩天再對填鴨式學習者進行測驗,他們已經忘掉第一次考試時所學會知識的一半;而同期進行了檢索式練習的人,遺忘的知識量只占第一次考試的10%左右,這也印證了學習科學理論:學習的本質是建立連接,尋找和掌握知識的來源與內在聯系,發現和掌握知識背后的內在規律,這是學習的根本目的。[19]
2.從“教師傳授”到“做中學”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廣受質疑的就是學校存在大量教師“授人以魚”而沒有“授人以漁”的教育現象,學生獲得的僅僅是前人在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和知識,而沒有真正學到獲取這些知識的手段、方法,即教師沒有充分教會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20]這也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在新時代教育倡導創新的形勢下,教師應該意識到“以教師傳授為主”已不適應當前課堂教學中的需要,必須盡快打破這個局面,轉變教學思維,逐步形成“以做中學為主”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多動手,活用腦”。
對人來說,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正是因為學習具有復雜性,不同學者致力于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解析,比如:學習產生的原因、學習發生的過程、抑或學習的結構是什么。《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19世紀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將學習過程劃分為連續進行的四個步驟,即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由此來看,不同學者劃分的學習過程都以在“做”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核心,讓學生在“做”中獲取能力。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現代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在做中學。
3.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當前我國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開車的人記路,坐車的人不記路”,學生被教師牽著走,這樣低效率的被動學習成為現代教育中存在的學習能力軟骨病,未來教育如何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與自由學習或將是未來教育脫困的最佳途徑。
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學習過程就像發現之旅,學習者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并受鼓勵去創新,[21]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興趣與潛能,個性化學習與自由學習的結合就是一個激發學生蟄伏潛能的學習過程。羅杰斯指出,自由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吸收知識,教師應該賦予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規劃學習的方式,利用技術媒介,主動產生協作交流,自由學習能有效地支持學習者的自主和協作,[22]體現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人生是由持續的學習行為組成的,[23]在技術賦能教育的時代,信息技術革新教育,創新教育引導自由學習,邁向個性化學習。
當今不斷涌現的信息技術正革新教育方法,刷新學習方式,凸顯技術賦能教育的重要價值。在學習科學、做中學、自由學習等理論的指引下,技術引領的創新教學法或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一股清泉,促使教育實現自我完善。在信息時代的教學活動中,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更加多樣化,作為學習的自我引導者,學生自然應該始終處于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唯有如此,技術革新教育方能大放光彩。未來教育必將以教育理論為基石,轉變教育重心,逐步朝著以聯系知識為主、以做中學為主、以自由學習為主等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