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新
(上海市長寧區業余大學、上海開放大學航空運輸學院,上海 200336)
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全國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文化、學習需求,對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考驗。
按照聯合國劃分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則視為該地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占人口總數的16.1%;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2.5億。以這樣的增長速度來看,未來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將更加嚴峻。聚焦地區,《2016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市戶籍人口1 449.98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57.79萬人,占總人口的31.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9.03萬人;2018年全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至336.9萬,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500萬人。數據表明,上海市早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全國其他地區,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容忽視。
國內老年教育以豐富老年人生活為主要取向,提倡為老年人開展休閑愉悅的文體活動,以增添生活色彩,提高生活質量。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需求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而教育就是自我實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社會經驗,知道自身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步入老年生活后,隨著業余時間的增多,年輕時期無暇追求的興趣、無法完成的學習需求都隨之涌現。據統計,目前我國有700多萬老年人在老年大學等機構學習,有上千萬老年人通過社區教育、遠程教育等各種形式參與學習。據上海市老年教育小組辦公室數據統計,2019年全年共開設班級37 030個,學員總數達952 890人次,參加老年遠程教育收視學員數為632 231人次,而本市戶籍老年人口已超500萬,老年教育惠及的人次在30%左右,距《上海市老年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40%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文化、學習需求,引領老年人強化、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完成其人生的最后階段的自我價值實現,是對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又一訴求。
老年教育就是“按老年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組織地為所屬社會承認的老年人所提供的非傳統的、具有老年特色的終身教育活動”,而學習型社會,就是用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內涵核心就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在第四屆全球學習型城市大會上通過的《麥德林宣言:學習型城市促進包容》中提到“如果所有的學習者——無論其年齡大小、所受教育水平與類型以及學習的形式、空間與動機如何——都能獲得終身學習機會,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在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推動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形成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風氣,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對老年教育提出的要求。
盡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年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組織、教育、文化、民政、老齡等部門共同推進老年教育的格局,然而老年教育還存在發展不平衡、資源供給不足、師資匱乏等問題。我國的老年教育在地域上呈東西部發展失衡狀態。上海作為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行列的城市,老年教育發展較快,其現在的做法和發展方向對全國其他地區有一定的引領和借鑒意義。本文以長寧區為例,對區域內三所老年學校的600名學員隨機發放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總結了目前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基礎。
從性別狀況來看,參與本次調研的男性有158人,占比26.33%;女性有442人,占比73.67%(如圖1所示)。這符合當前老年教育的實際參與狀況,反映了女性群體占主體地位。

從年齡分布來看,老年教育的參與對象的最低年齡為55歲,其中以60—69歲的老年人口為主體(如表1所示),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老年人剛從工作崗位退休,身體狀況良好,自理程度較高,思維活躍,對外界事物接受能力較高。老年教育機構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適合學習、交際、娛樂的場所,能夠滿足退休老年人的文化發展、身體保健和人際交往的基本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高,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日漸衰老,自理能力不斷下降,學習能力也受到影響,往往會減少外出學習活動。

表1 老年教育參與者的年齡結構
在文化程度方面,調查數據顯示,老年教育的參與者基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學歷,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專階段(如表2所示),這反映出老年教育參與者具備學習的能力與基礎,有進一步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需求。這是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成員構成的內在現實基礎。

表2 老年教育參與者的文化程度
圍繞老年群體參與老年教育的相關情況展開調研,通過調查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外部客觀現實,梳理出十個主要方面的內容:
1.學習需求呈遞增態勢
數據顯示,被調查者2017年平均用于閱讀(非學校學習的其他紙質)書籍費用為146元;2018年為190元,年度增長值為44元,增長率為30%。數據反映出,被調查老年人有購買紙質圖書的習慣,注重滿足學習需求的教育投資,并且能夠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長。
在閱讀量方面,被調查者2017年的平均讀書數量為10本,2018年為15本,年度增長值為5本,增長率為50%。數據反映出,被調查老年人具有日常閱讀的良好習慣,讀書量能夠保持每月1本以上,并且逐年增加,說明當代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具有強烈的閱讀需求和學習能力。
2.支付學習機構費用同比增長
在參加老年機構學習方面,2017年參加過老年大學/學校或社區學院/學校的有342人,占比57%,沒有參加的有258人,占比43%;2018年參加過的有394人,占比65.67%,沒有參加的有206人,占比34.33%。從數據不難看出,被調查者中參加過老年教育機構學習的人數比例穩步增加。此外,近50%的人在老年教育機構學習支付的費用呈上升趨勢,人均支出從2017年的130元上升到2018年的150元左右。說明老年教育機構因其就近便捷、收費低廉、課程內容豐富等優勢條件,受到老年人群的歡迎。
3.團隊學習模式頗具規模
在是否參加過社區老年學習團隊方面,2017年參加過的有355人,占比59.17%,未參加的有245人, 占比40.83%;2018年參加過的有390人,占比65%,未參加的有210人,占比35%。數據反映出,被調查者中絕大多數都參加了老年學習團隊,并且參與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因老年學習團隊組織方式靈活、團隊成員興趣一致,能夠滿足人際交往需求,老年人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老年學習團隊也成為老年教育的主要學習模式。
4.參與數字化學習人數逐年上升
在是否有上網設施(電腦、手機)方面,2017年擁有的人為465人,占比77.5%,不擁有的為135人,占比22.5%;2018年擁有的人為498人,占比83%,不擁有的為102人,占比17%。數據反映出,隨著市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及信息設備的普及,被調查者中擁有上網設施的人數不斷增加。在此基礎上,參加在線學習的人數從2017年的364人上升到2018年的413人,占比高達68.83%,且平均上網學習時間從2017年的每周65分鐘上升到2018年的每周130分鐘。數據反映出,絕大多數擁有上網設施的被調查者進行了在線學習,并且在線學習的人數在迅速增加。可見,在線學習因其學習資源的豐富性、跨時空的便捷性等特性日益受到老年群體的青睞,老年學習者參加在線學習的時間正在迅速增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融入到信息化社會當中,逐步適應在線學習方式。
5.終身學習理念形成,并得到廣泛認同
在終身學習理念方面,2017年被調查者中贊同或較贊同“終身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有490人,占比81.67%,持一般及不贊同的有110人,占比18.33%;2018年被調查者中贊同或較贊同的有512人,占比85.33%,不認同的有88人,占比14.67%。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傳播和實踐的推動,市民對終身學習理念的認同度越來越高,逐漸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

表3 被調查者對終身學習理念的認同情況
6.學習成效與滿意度逐年增高
2017年,被調查者認為參加老年教育有收獲或比較有收獲的有482人,占比80.33%,認為參加老年教育收獲不明顯的有118人,占比19.67%。而2018年被調查者認為參加老年教育有收獲或比較有收獲的上升到523人,占比87.17%,說明通過參加老年教育活動的學習,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感覺到有明顯的收獲。在對老年教育的滿意度方面,2017年被調查者中對老年教育滿意或較滿意的有474人,占比79%,對老年教育持一般及不滿意態度的有126人,占比21%。2018年被調查者對老年教育滿意或較滿意的有487人,占比81.17%,對老年教育持一般及不滿意態度的有113人,占比18.83%(如表4所示)。數據顯示,被調查者對老年教育的滿意度逐年提高,說明在國家及上海市的《老年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頒布之后,采取的推進措施取得了相應的效果,被調查者有明顯的感知。

表4 被調查者對老年教育的滿意度情況
2016年頒布的《規劃》中提到:“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指明了教育現代化和老年教育現代化的關系:沒有適度發展的老年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現代化。老年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管理體制機制、課程教學、學習模式等多方面的創新和發展,我國各省區發展老年教育的時間有先有后,比如上海、天津、南京等一些城市起步早,發展較快,已基本實現老年教育的現代化。然而從上述調研結果來看,長寧區作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對于上海乃至全國有著示范引領作用,但在辦學條件、課程設置、師資管理等方面存在難題。結合其在國內老年教育領域的發展程度來看,當前我國老年教育在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瓶頸:
當前,市民的老年教育參與率不斷提升,尤其偏愛實體場所的學習,許多老年學校迫于校舍容量的限制,只能嚴格控制課程報名人數,導致很多有學習意愿的老年人的學習權利得不到保障。很多熱門的課程,常常出現一座難求、需要打招呼入學現象;同時,由于缺乏退出機制,很多老年人同一門課程讀了多年,依然要繼續報名,新學員報不上名。改善辦學條件,不僅指增加老年學校的數量,還包括擴展校舍面積,例如被調研的街鎮社區學校大多沒有獨立的校舍,都是和文化中心共用教室,每周單個教室的利用率都在95%以上;江蘇鹽城老年大學,近幾年每年入學人數都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長,出現搶報名擠破門框的局面。從全國范圍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大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而一所學校學員人數達萬人以上的有18所,其中規模最大的天津老年人大學,在校學生達25 000人。如此龐大的求學人群,在老年教育發展較快的華東地區也低于老年人群的10%,可見,為保證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辦學條件仍需改善。
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質、業務能力、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老年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所在。但老年學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等各級各類學校,受辦學體制、人員編制、財政支持等因素的制約,其教師隊伍的建立也與之有所不同。目前,我國老年學校的教師隊伍,以外聘兼職教師為主力,只有個別學校有為數不多的在編、專職教師。原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張文范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過一組數據:對215所老年大學統計,共有6 541名教師,其中,兼職教師6 377人,占教師總數的97.5%;專職教師164名,占比僅為2.5%。例如,福建省2013年對9個地、市老年學校的調研,在540名教師中有532人是外聘,占到98.5%。再比如,由于長寧區體制機制的原因,在被調研的幾所社區老年學校中,街鎮級老年學校并非法人機構,無法設置專職教師編制,因此所有任課教師都是兼職聘用的。可見在我國老年學校的師資隊伍中,外聘兼職教師占比最大,已成為老年教育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此外,老年教育的教師隊伍還呈現出年齡偏大、穩定性低、流失率高等問題,間接造成了專業專職師資隊伍的相對匱乏。
我國老年學校的課程設置目前沒有統一要求,各地各校都是針對學員需求特點、學校資源情況,以“因需設課、因地制宜”為原則,自主設置課程。根據老年人學習的目的,老年教育課程可以劃分為五個檔次:娛樂性課程、技能性課程、賞析性課程、學術性課程和文化素養性課程等。目前各地區老年學校的課程設置,大多數以這幾大類為主。由于這種校本課程屬于自下而上構建,更能體現以老年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然而,老年學校對課程設置的依據不能僅僅是市民的學習需求,強調適需性的同時,還需要體現引領性,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市民的學習興趣。例如,被調研的幾所社區學校開設的課程多以聲樂、舞蹈、書法繪畫為主,這也是70%以上學員的需求所在,還是以適需性為主。而今后,可持續發展的老年教育課程是要能夠引導學員學習,一是思想道德(包括核心價值觀)課程,比如學習黨和政府的文件等,這類課程可以幫助老年學員開闊視野,抒發愛國主義情懷等,這是晚年生活幸福的基礎;二是“文、史、哲、美”內容的課程,由于我國目前老年學員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對這種具有文化深度的課程需求不高,而在歐美老年大學,這些內容的課程卻是主要課程,今后隨著“60后”進入老年人行列,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對這類課程的需求也會增加,所以應逐步引導設置;三是生命教育課程,老年人一般都忌諱談論生死,這類課程就是主張正確對待生命、正確看待死亡的課程,應引導性地開設。
學員是老年學校的主體。老年教育應該引導學員參與多種不同模式、不同形式的學習,而不僅僅是局限在教室里。近年來,不少社區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團的興起,使老年學習者的主體性、能動性得到充分展示。在被調研的街鎮老年學校中,都有不少有特色的學習團隊,比如仙霞老年學校的晚清讀書會,輻射范圍廣,不同群體的分支學習團隊眾多,是老年自主學習的良好典范。在推進主體性社區教育的過程中,數字化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兩種模式也逐漸興起,數字化學習是信息社會的必然產物,尤其在實體教學環境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學員的當下,云端學習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輔助學習模式。而隨著課程內容的豐富,越來越多的課程需要學員動起手來、走出教室,親身去體驗去感受,讓老年學員參與其中,體驗到學習和創造的樂趣,這就是體驗式學習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幾個被調研的老年學校中,這些學習方式都略有體現,但數據顯示,知曉度和參與人數有待提升。
老年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從供給角度看,需要全社會(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個人等)共同參與。而老年教育的經費主要來源于上級政府撥付和老年學校少量學費收入。當前,老年教育經費來源仍舊比較單一,目前僅有少數省市將老年教育納入當地的財政預算(如武漢市、上海市奉賢區等),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持續化、常態化的投入機制。以供給保障最好的上海市為例,由于不斷完善老年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每個區縣的老年大學每年所獲的經費均在千萬元左右。而在被調研的長寧區街鎮老年學校,由于并非獨立法人單位,沒有獨立的財政撥款,大部分經費都源于街鎮支持,但并沒有老年教育的專項經費,一般從文化教育經費的總額度中支出。而同樣是直轄市的重慶市,市委、市政府對重慶老年教育的投入是“給政策、給一定經費”,力度相較上海弱了很多。再如四川省,雖然各地市都出臺了老年教育的相關政策,也有不同程度的經費投入,但在經費保障方面并沒有提出明確的投入標準。可見,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還需在經費供給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老年教育的發展現狀還很不平衡,教育服務離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還有相當距離。《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廣泛、靈活多樣、特色項目、規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20%以上”。在此總體規劃的指引下,各省市也根據各自地區情況制定發展目標,安徽、江西、河南、四川等中部地區大都以20%為目標;新疆建設兵團、珠三角目標為30%;上海、天津的目標則為40%。為了實現十三五確定的發展目標,實現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還需從老年教育的體制機制、服務網絡、師資隊伍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優化老年教育的管理路徑。
老年教育發展到今天,有著龐大的受眾,理應將老年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而目前,我國老年教育的管理體制并不完善。應厘清老年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發展規劃,明確各部門在政策上的職權。要從國家層面明確管理體制,頒布促進老年教育發展的法律法規,促進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隨著借鑒社會治理理念改革老年教育管理體制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民間團體參與到推進老年教育的主體行列中,這也是老年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路徑選擇。當然,各地區發展程度不同,參與度也參差不齊,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積極推進多方、多力協調治理,使政府主導性與社會主體性融合發展,形成教育資源的集約共享。
老年教育的全面發展,要從服務網絡的創新建構入手。一是縱向型建構,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地、縣、鄉、村居委老年教育五級網絡,聚焦城區可以搭建以區社區學院為龍頭,以街鎮老年學校為基地,以睦鄰學習點、居家學習點為延伸的多級網絡;二是橫向圈層建構,形成以黨委、政府所辦老年大學為地區老年教育中心,以高等學校所辦老年教育為老年教育高端環節,以社區老年學校為老年教育的群眾基礎,以社會多元化辦學為老年教育的重要補充的架構體系,構建多元化發展的老年教育新格局,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同時,注重老年學校內涵建設,對接統一建設標準,形成優質均衡的發展格局。深化樓宇課堂建設,根據老年學習者需求開發課程,開展菜單式配送服務。延伸基層學習網絡,整合利用社區居家養老資源、居民睦鄰學習點等,通過開設課程、舉辦講座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老年教育活動。培育多元老年教育主體,支持老年群體自主學習、自我教育。
就隊伍建設而言,應整合社會人才資源,建設以專職人員為骨干、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主體的教育和管理隊伍。制定管理人員和專職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在職管理、規范培養、定期教研、有效激勵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全面提升老年教育的發展水平。培育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兼職教師隊伍,擴充一支熱心參與終身學習服務的志愿者隊伍。突出終身教育隊伍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開展分類分層培訓,工作業務培訓和專業機構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建設和諧的學習型、創新型隊伍。鼓勵老年教育機構的專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在職進修老年教育專業課程,開展工作實踐研究,促進老年教育實踐智慧的養成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開發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老年人需求,具有區域特點、形式多樣的老年教育課程體系。建立老年教育資源庫和師資庫,豐富老年教育資源,拓展課程體系,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把握“互聯網 +”潮流,通過開放共享教育和科技資源,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提供教育公共服務。探索各種形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打造空中課堂,加強微課建設,使線上學習、移動學習成為老年學習者課堂學習、團隊學習之外的另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優化各類終身學習資源,搭建優質師資聚集和共享平臺,開展針對性、菜單式的資源推介與配置。統籌區域內各類學習資源,推進學習資源的社會化。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促進各部門、各系統的學習資源開放共享。整合與共享文化體育科技資源等,使其服務老年教育,結合區域實際,根據各地區文化、歷史特色,利用各類優質學習資源,創建體驗基地、社會學習點,為老年學員提供人文行走和體驗學習的課程菜單,并通過數字化手段,使農村、邊遠地區的老年學員線上體驗、線上行走,使老年學員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習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與本區域財力相適應、與老年教育發展相匹配的公共財政經費投入增長機制,逐步形成政府、用人單位和學習者分擔學習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理順機制,保證老年教育經費向成員單位、街道、居委等參與建設單位撥付到位。按照學習型城區發展,以學習需求為導向,優先支持重大項目實施,重點加強內涵建設。促進老年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各項主要工作的經費比例結構。加強老年教育經費的績效管理,實現財政支出預算公開化、透明化,將老年教育財政撥款增長和使用情況逐步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保障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期間,人口深度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對學習型社會建設提出了新挑戰,對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課題。要努力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氛圍,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和諧共處的社區共同體和精神家園,為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