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達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產業發展結構已進入后期階段,該階段是提升經濟轉型速度的關鍵時期,尤其對于中、西部區域經濟的不均衡情況,其能夠促進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從而對把握“新常態”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v觀世界上諸多經濟大國的發展歷程,無一不經歷了對產業結構的調整[1]。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同樣需要針對經濟產業結構進行改善和優化,特別是經濟產業結構尚存升級空間且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中國,更需要以經濟產業結構整合為始發點,在滿足實際經濟需求的基礎上改變長期以投資和對外出口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間的協調發展,縮小不同區域范圍間的經濟差距,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2]。
產業結構,亦稱為國民經濟結構,主要是指國民經濟與不同工業組織機構以及不同工業組織機構內部間的相互關聯性。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產業結構可根據分工情況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特殊分工和一般分工,并以該分工模式為始發點開展相應的經濟活動[3]。對于我國產業結構變遷而言,推動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兩者也同樣是產業結構變遷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綜合創新能力也為推動我國整體經濟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科學技術綜合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能夠在滿足實際需求的前提下將潛在生產力成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不同形式的新型創新技術逐漸滲透到各個生產領域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生產領域的可持續發展[4]。
對于產業結構變遷而言,其主要是針對當前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一定的改革,以使國民經濟發展模式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實際要求。具體而言,由于不同行業在實際發展進程中產業發展規模、發展核心技術存在不同之處,使得處于同一階段的不同產業對創新技術水平、科學技術發展標準的實際需求存在差異化。因此,由于上述影響因素之間存在差異使得各產業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速度也不相同,進而促使我國產業結構發展顯著變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是指在相同產業結構的體系架構中,各個產業之間能夠在設定的標準條件下處于相互協調狀態。從經濟理論角度分析,也就是三大產業的整體勞動生產率處于相同模式,在該條件下不同產業結構的資源配置能夠達到最優,同時該階段的綜合產業結構處于最佳狀態。在此基礎上,國內許多研究人員采用結構偏離指數來表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即[5]:

其中,E為結構偏離指數,Y為量值參數,L為從業者數量,i為產業類型,n為產業機構數量,Y/L為生產率。當E=0 時,產業結構為平衡狀態,產業結構的資源配置達到最優。通過泰爾指數TL 來具體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即:

當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量值參數等于零時,產業機構包括的全部勞動生產率與社會綜合生產率的量值參數比為1,該時期整體經濟能夠達到平衡狀態。相反,若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不為零,且量值的偏離程度越來越大,則說明產業結構處于不合理化狀態。
產業結構高級化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由低水平朝向高水平發展的整個動態過程。其是在保持原有產業結構狀態的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主導逐步向工業、服務業主導轉變;低附加值產業逐步轉變為高附加值產業;初級制造業主導逐步向中、高級制造業轉變[6]。在整個產業結構發展的進程中,其由最初階段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因此通過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量值參數來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程度,即[7]:

通過公式(3)可知,若逐漸增大,則意味著經濟正在向服務模式邁進,產業結構正在向更高水平發展。為了與公式(3)進行比較,可采用非農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進行說明,即:

目前,我國部分區域的經濟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不合理之處,若想維持整體經濟穩定、可持續、高速發展,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和完善現有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合理化進程。相關組織機構在滿足實際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以產業結構自身的情況為出發點,重點攻堅產業結構間存在的壁壘,破除產業結構間不合理、不協調等影響要素。
一是加快第一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使第一產業在產值保持持續可增長狀態的情況下減少其在社會總產值中的占比;著重打破城鄉間二元化產業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高速發展,讓重點創新技術拉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二是加速電子、新能源等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規?;l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在第二產業中的關聯度水平,從而拉動下游產業的穩定高速發展;三是深化政府機制體制改革,政府等相關組織機構需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制定更多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相關政策,打破產業結構間存在的屏障,更好地展示出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帶來的“結構紅利”。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農業的發展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勢,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鞏固農業發展的基礎地位,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一是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發展現狀建立健全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實現土地使用權的合法轉讓;二是構建多元化的投資管理制度,吸引更多外來者投資;三是推動各個區域糧食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民整體收入水平。
目前,我國第二產業作為推動我國整體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其經濟波動將會直接關系到我國宏觀經濟波動水平的規模。為了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變遷,保持整體經濟水平穩定增長,就必須保障第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避免由于第二產業結構不均衡而引起經濟波動的情況發生。在實際經濟發展進程中大力推進新型信息產業進步,采用創新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著力發展電子、新能源等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進程。積極拓展第三產業,重點關注以運輸業為基礎的現代化物流發展,大力開發新型旅游業,促進旅游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發展,進一步規范批發零售業,促進商貿業和諧有序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環境下,如何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已成為世界各個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階段,尤其是我國在產業結構高級化轉型力度不足的狀態下,如何才能大力推進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變遷,有效穩定經濟增長波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經濟在穩定中實現高速增長。
一是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分析,當前正處于國際經濟區域一體化改革背景下,使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道路選擇成為一種必然;二是根據我國國情的實際情況,我國產業結構變遷的路徑選擇應當遵循優先發展主導產業,以主導產業為發展核心動力,從而帶動相應產業發展;三是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將城市先進的生產力逐步向農村區域轉移,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縮小我國農村區域人口的總體占比,切實有效地解決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城市化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上述的詳細分析,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呈顯著的增長趨勢。產業結構變遷在整個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在滿足實際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直接對各個產業的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影響,且在經濟波動的情況下難以達到預測效果。當前產業結構和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相關組織機構需要針對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為推動我國整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