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楠 中共德惠市委黨校
一是“一人一策”執行有力。為全市233 名未脫貧人口制定了“一對一”脫貧措施,有力促進了未脫貧人口增收脫貧;“滴灌式”投資285.06 萬元,與吉林德翔牧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億羽孵化中心項目,17 萬元的年收益全部用于精準推動未脫貧人口脫貧,年人均增收可達730 元;在保持原有包保原則基本不變的基礎上,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由長春市相關市級領導和部門主要領導、德惠市全體市級領導和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對未脫貧人口實施進一步包保,為圓滿完成年度脫貧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兩不愁三保障”短板進一步補齊。發放教育全市有441 名貧困學生得到了教育資助,共245 萬元,確保所有貧困學生順利在學校就讀;順利改造計劃內73 戶貧困戶危房和130 戶“三類人員”危房;投入7 408 萬元,通過新建飲水安全工程、工程鞏固提升、打深水井等方式,及時消除排查發現的289 戶貧困戶飲水安全隱患;全力實行醫療保障、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全覆蓋,深入推行醫療保障“一事一議”兜底政策,有效防止因病返貧現象發生。
三是脫貧成果持續鞏固。上調農村低保標準至每人每年4 140 元,實施未脫貧人口低保兜底全覆蓋,深入落實貧困殘疾人保障政策,確保了社會保障兜住底線;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 242 萬元,謀劃推進產業項目14 個;設置“三無”就業專崗、臨時性公益崗位、扶貧特崗等就業崗位266 個,有效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充分發揮了產業就業帶貧益貧作用。
四是督導指導力度不斷強化。由市級領導牽頭,對未脫貧人口7 人及7 人以上的12 個村、相關監督檢查整改任務較重的鄉鎮(街)和“兩不愁三保障”等重點領域存在問題較多的鄉鎮(街)實施掛牌督戰,全面提升工作質量,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成立德惠市脫貧攻堅工作督導組,下設13 個督導小組和1 個綜合協調小組,對全市19 個鄉鎮(街)脫貧攻堅重點工作開展常態化全面督導,下達《督導計劃》,提出改進工作意見建議,幫助總結有效經驗模式,不斷壓實各級責任,確保各項重點工作順利推進。
五是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制定下發了《關于重點關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疫情防控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相關單位重點關注疫情防控期間貧困人口監管和必備物資保障工作。為貧困戶和基層扶貧干部發放《新冠肺炎預防手冊》3 732 冊,切實提高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通過實行網絡招聘、創建就業扶貧星火站、發放貧困勞動力交通補助等措施,積極促進貧困人口疫情期間就業。協調長春市扶貧開發聯合會,為全市貧困戶和邊緣戶捐贈“愛心口罩”73 750 只,為全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行政村捐贈消毒液285 桶,切實保障了貧困群眾防疫物資供應。
六是加強受災貧困群眾幫扶。9 月13 日,受“三臺疊加”影響,由于連續長時間超高水位浸泡,造成達家溝鎮五家子村四社附近飲馬河段國堤沙基地段滲透破壞,發生潰堤,洪水威脅到五家子、獾子洞2 個行政村。險情發生后,我們第一時間跟進調度貧困戶受災情況,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強化受災貧困群眾包保幫扶工作的實施方案》,建立貧困戶災情統計臺賬,落實具體幫扶措施,持續加大監測排查力度,抓好政策兜底保障,強化產業就業帶動,切實保證受災貧困群眾生活水平不降低,家庭收入不減少。
七是防止返貧長效機制逐步完善。制定出臺了《德惠市2019—2020 年脫貧攻堅成效鞏固提升及后續幫扶工作方案》《德惠市關于鞏固脫貧成效保障穩定脫貧實施方案》,明確了推進措施,并逐項落實責任部門,確保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先后印發了《德惠市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實施辦法》《關于進一步推動落實邊緣戶幫扶政策的通知》,對監測對象實行分級預警、動態監管、分類施策,持續加大動態監測和幫扶力度。通過采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幫扶、綜合保障等措施,及時消除了全市29 戶68 名監測對象的致貧返貧風險。
八是促進問題整改見底清零。在回頭看的過程中根據巡視組的重點建議以及脫貧攻堅成果的考核、國家監督、省人大常委會脫貧攻堅監督檢查,以及長春市委第十巡察組巡察反饋的意見。需要整改的地方22 個面,共68 個問題,為此制定了220 項具體整改措施,現已全部整改完成。
一是減貧成效方面。截至目前,全市32 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6 年初的12 622 戶21 403 人,減少到3 572 戶7 555 人,貧困戶基本穩定脫貧,貧困率降低到最低。
二是“兩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實方面。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2016 年以來,累計發放教育補助3 495 人次858.4 萬元,“雨露計劃”補助1 130 人次169.5 萬元。全市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均無因貧輟學情況。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2016 年以來,共改造貧困戶危房1 328 戶,其中C 級維修32 戶,D 級翻建1 283 戶,無房新建13 戶;為低保戶、特困戶、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改造房屋524 戶,在醫療保障方面,貧困人口簽約慢病管理2 995 人,大病集中救治259 人,重病兜底保障39 人。2016 年以來,累計改造村級衛生室108個,新建改建鄉鎮衛生院6 個,目前,全市276 個村級衛生室全部開通醫保門診統籌報銷業務,實現了貧困人口在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就能享受普通門診統籌待遇。在飲水安全保障方面。2016 至2017 年,利用兩年時間,投資5 428 萬元,為15 個未實現集中供水的貧困村安裝自來水,實現了全市32 個貧困村集中供水全覆蓋。2019 年以來,投入資金12 875 萬元,通過鞏固提升17 處飲水工程,新建24 處集中式供水工程等方式,陸續解決了全市排查發現的378 戶貧困戶飲水安全隱患,切實保障了貧困群眾的飲水安全。
三是扶貧專項資金使用方面。2016 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 489.5 萬元,其中,中央5 531 萬元,省級4 748.36 萬元,長春市6 388.86 萬元,縣本級3 821.28萬元。主要用于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社會保障、醫療救助、產業覆蓋等方面建設,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四是扶貧產業項目建設方面。2016 年以來,全市累計專項扶貧資金8 050.12 元,其中,投資1 204.59 萬元,實施光伏發電項目19 個;投資2 229.06 萬元,實施入股分紅項目11 個;投資1 487.97 萬元,實施資產收益類項目14 個;投資3 128.5 萬元,實施種養殖類項目36 個,不斷豐富扶貧產業發展方向,增強產業項目“造血”功能,切實保障貧困戶穩定增收。
五是貧困勞動力就業安置方面。2016 年以來,累計安排“三無”人員專崗97 個、扶貧特崗104 個,提供了114個臨時性公益崗位。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吉林省扶貧龍頭企業德翔牧業有限公司為30 名貧困勞動力提供信息員崗位,年人均增收2 920 元。省級一星扶貧龍頭企業吉林德翔牧業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松江佰順米業有限公司,解決了28 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其中創建就業扶貧基地2 個,就業扶貧車間2 個,就業扶貧星火站18 家,共計吸納帶動貧困勞動力58 人,不斷拓寬就業渠道,有效促進了貧困勞動力家庭持續增收。
六是社會綜合保障政策落實方面。逐步將農村低保標準從2016 年的每人每年3 710 元上調至今年的每人每年4 140 元,確保高于歷年國家貧困線。2016 年以來,全市累計低保兜底貧困戶6 630 人次,發放低保金2 723.47 萬元;五保兜底貧困戶511 人次,發放五保金388.64 萬元。發放貧困殘疾人護理補貼2 312 人次200.84 萬元,切實兜住兜牢貧困群眾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一是保持扶貧政策總體穩定。繼續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各項政策總體穩定,根據融合精準脫貧產業鏈、就業培訓、自主創業適用、醫療救助、教育支助、社會保障部、保障性住房、臨時救助等國家現行政策資源,推行“一增一降一確?!睅头?。即根據產業群貧益貧、學生就業幫扶、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保障等提升困難群眾家庭年收入;根據現行政策免減、醫療救助教育援助減少困難群眾文化教育、診療等剛度開支;根據全方位調查、動態性篩選、安全性評定等確保住宅和飲水安全。二是進一步爭得公益資源協助,靈活運用市區一對一幫扶、民企扶持、社會發展協作參加等方式,爭取公益團隊、愛心企業、公益服務平臺、慈善基金等公益資源,依據困難群眾因病、因學、因災所需,有目的性地補充現行政策薄弱點,處理目前國家現行政策。
二是持續抓好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運用。進一步明確監測原則、監測對象和監測程序,不斷健全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和動態幫扶機制,精準掌握動態監測對象基本情況并建立臺賬,實行“紅黃藍”三級預警,并及時落實針對性事前幫扶措施,幫助監測對象消除致貧返貧風險。
三是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合理對接有效途徑,以脫貧攻堅在產業鏈、綠色生態、文化藝術、機構和優秀人才等層面獲得的成果為基本,有序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建設、治理一部分人民群眾問題。促進產業升級、堅持綠色發展、強化組織銜接、推動文化振興、提升人才素質,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