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善敏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對于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因此,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的開展策略優化也逐漸成為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重點問題。以下筆者將以統編教材為例進行相關的分析。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分析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培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依然存在重重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影響了學科教學的質量,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認知的偏差。很多教師對于核心素養的內涵缺乏實質性的認知,因此在基本的教學中就很難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相關的學科教育相結合,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第二,教學理念的單一性。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本位”思想為核心,而在素質教育實施后,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理念成為新的教學指導。然而,部分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理論,這就使得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第三,教學方式的不合理性。傳統教學模式下,“填鴨式”“漫灌式”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思維就被限制在“教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的狀態,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化認知和應用。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的原則分析
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教師要全面認識到
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更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的價值,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需求進行創新。以下,筆者將從現實性、啟發性和實踐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現實性,即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這樣不僅可以全面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理念的認知深度,更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第二,啟發性,即通過社會與生活中的某個人物、事跡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本質。這樣不僅可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更能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實踐性,即借助于實踐性的活動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也就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應該怎么做。這樣的教學原則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更能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
1.以活動情境為載體,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對活動的設計,可以為學生構建更為開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對活動的共同參與,提升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常用的活動方式主要包含: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比賽等。這些都能夠激發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張紙”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用猜字謎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如:提出“四角方方,又薄又光。可以寫字,可以畫畫。傳播知識,傳播文化”的謎語,教師引導學生尋找到謎底為:紙。然后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紙在生活場景中的運用,如衛生紙、餐巾紙、書本用紙、辦公用紙等;再根據學生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生活實際進行分組,讓每個小組針對紙的制作進行分析、探究,如樹木是紙的制造原料等。最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上臺發言,其他學生針對發言內容進行點評或者補充。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合作意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思考、總結、歸納等多方面的能力,更能讓學生認識到紙張的珍貴,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2.開展實踐教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學生為什么會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呢?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來看,教師一貫遵循的就是“獨角戲”“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完全沒有主動權。然而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由于缺乏實踐的平臺,學生僅僅掌握了簡單的理論知識,實際的操作能力不強。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科學的實踐活動,降低自身對課堂的干預,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讓學生通過實踐性的話動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理念。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為學生創建第二課堂,即課外實踐活動。活動可以是鄉村、社區大掃除,也可以是植樹節植樹,還可以是郊外寫生,等等,讓學生融入到家鄉的生活中。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學生提升了環保意識以及對家鄉的熱愛,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感受家鄉生活的美好。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實現對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優良品質、行為規范等素養的形成。
3.課本內容與時政熱點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激情。
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課堂活動的構建,教師可以利用時政新聞熱點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章節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不文明現象的新聞熱點,如破壞共享單車、破壞公共體育器械、踐踏草坪、景區涂鴉、亂扔紙屑、大聲喧嘩等。通過這些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學生對于禮儀文化建設、行為舉止約束等問題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教師可從場景中尋找出典型事件讓學生進行分析。以在景區涂鴉遭到斥責與驅逐為例,通過案例分析,學生不僅認識到行為舉止對于個人成長的價值,還全面認識到不禮貌、不文明行為所遭受的道德譴責。借助于社會時政熱點進行教學,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的開展,教師不僅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本質,更需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積極根據課程特點進行教學創新,為學生構建更加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趣味性,讓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價值得到全面發揮,實現學生思想、言行舉止、價值觀念等素養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和縣實驗小學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