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黎濱
課標指出鄉土地理要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的生活環境,要會舉例分析自然資源對家鄉社會經濟的影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出地理實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地理實踐活動能夠促使學生綜合運用地理觀點、知識和技能探究地理問題,有助于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本文依據八年級教材“農業”第二課時的課標︰要求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為深化學生對農業生產條件及科技興農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設計了此實踐活動。活動分三大環節展開,各環節層層遞進,組成系統的活動流程,具趣味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一、活動準備階段
1.立足鄉土資源,確定研究對象
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最為明顯,地域性非常突出,農業布局要因地制宜,“地”就是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也步入“快車道”,農業越來越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農業生產還應考慮當地社會經濟條件,所以社會經濟條件也成為影響農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鄉土資源中,漳州市市花水仙花是漳州農業生產的成功“標桿”。水仙花是漳州地區的一張名片,在漳州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以其優美的神話傳說、婀娜的身姿、于深冬時節傲然綻放的風采,清香素雅,早在2004年就被注冊為“地標”產品,2009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深受漳州人民的喜愛,被稱為凌波仙子。近幾年,漳州市政府充分利用水仙花的品牌效應,營造“高顏值、高品位”的生態環境,建立圓山水仙花基地,形成特色農業生產主體,發揮區域農業示范引領作用。圓山水仙花基地也稱“水仙花海”,位于漳州市郊,距市區近,交通便利,是開展實踐活動的理想場地,加上水仙花也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因此我們把它確定為本次實踐活動的研究對象,便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2.教師踩點,擬定研究課題
教師從互聯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并實地踩點,確定考察路線。了解“水仙花海”基本概況,確定研究主題,研究內容為圓山水仙花生產基地農業生產及其產業化調查。活動的研究主題、目的和方法如表1所示。
3.指導實踐目標,指引素養方向
以“圓山水仙花生產基地農業生產及其產業化調查”活動的設計立足于課標,對應的內容有描述家鄉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點;利用圖文資料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其原因;舉例分析自然資源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了解家鄉對外聯系的現狀,認識家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本次實踐活動安排在八年級上學期,由于八年級學生已經學完《世界地理》,對自然地理和區域人文地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地理理論水平、考察和實踐能力,因此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制定實踐目標。
二、活動實施階段
1.聚焦熱點材料,激發探究興趣
熱點材料吸引學生眼球,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活力和興趣,明確探究對象與活動任務,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和深度學習。熱點材料設置如下:近幾年漳州市農業生產響應黨中央政策,緊跟時代步伐,“綠色+創新”的產業強市模式,綠色生態型農業生產技術成為新潮流,特別是深度挖掘漳州市“地標”產品水仙花,依托水仙花的知名度,以水仙花文化為引擎,整合水仙花文化要素,盤活傳統農業,是漳州市促進特色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帶動其他行業發展的成功典例。
2.開展實踐活動,落實核心素養
(1)組建學習小組。教師指定一名組長,同時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確定自己對于本次活動的探究方向。分組任務有通過采訪花農、花卉專家了解水仙花生長條件及現代技術如何培育新品種,完成訪談報告;結合教材,通過調查與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后,完成以水仙花興衰史為主題的手抄報;參觀“水仙花海”感受水仙花文化,歸納整理有關資料,舉辦水仙花及其產業化圖片展、研究性小論文等。
(2)準備活動資料和用具。帶齊收集的材料、訪談提綱、溫度計、紙筆、地圖工具如漳州市交通圖、“水仙花海”導游圖、常用藥品等。
(3)進行安全教育。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前提下組建活動小組微信群,建立通訊錄,便于及時聯系;前往“水仙花海”需要經過水仙花大橋,沿途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結伴而行,不得擅自行動;有事馬上向老師匯報。
(4)實地考察。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前往“水仙花海”實地考察,仔細觀察后認真填寫活動考察表,做好對當地花農、花卉專家的訪談記錄,注意內容的真實性與有效性。考察表設置一空白欄,便于學生在考察過程中有新發現及時記錄,發揮創新性。
三、活動總結階段
1.多種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及時總結評價
活動結束后學生及時完成研究成果,制作成果的過程是學生回顧實踐體驗,融合自身知識,分析、感悟并內化提升為自身新的知識儲備的過程;呈現形式多樣,如視頻、圖片、小論文、實施方案、實施報告、訪談報告、PPT等,在成果制作過程中學生互相交流討論,集思廣益,提升了學生的感悟層次;教師也及時給以總結評價并對優秀作品上墻展示,肯定實踐過程中的優點,指出缺點并加以修正完善,利于今后再次實踐活動的開展。
2.深化理解,拓展遷移運用知識
本次實踐活動以鄉土素材為例,貼近學生生活,是區域數據的最佳選擇,便于學生對區域的認知和深化理解,掌握區域學習要素,逐步養成從區域視角、動態視角、生態視角及綜合視角來認識區域的習慣,通過對認識區域的方法與工具的運用,滲透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鄉土地理資源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深度感知自然奧秘,感受社會發展的瞬息萬變,認識鄉土鄉情,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提升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實悟出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的人地協調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加深區域認知,掌握區域學習方法,觸類旁通,完善自身知識系統,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運用,把知識學活。學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知識,發展了學生的綜合思維,拓寬思維的深廣度;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挖掘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激發學生對家鄉地理環境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