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黎子萌,(2000.11-),女,漢族,廣東省佛山市人,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就讀,金融學、國際貿易。
摘要: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正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這其中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程度會直接影響到促進內需、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食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本文從農業規模化、營銷主體專業化、交易方式現代化、服務能完備化等幾個方面對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從農業組織化程度、農產品品牌、農產品標準化、農產品加工、新型流通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農產品流通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發展趨勢;策略
我國經濟社會開始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我國農業已由增產導向轉變為提質導向,居民已經從“吃飽”向“吃好”轉變,正在從數量型消費向質量型、品質型、品牌型消費轉變,怎樣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向百姓餐桌提供更加安全、新鮮、美味的農產品,作為連接產需兩端的農產品流通在這其中的作用格外凸顯。農產品現代流通的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保障農產品供應鏈安全穩定和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本文研究了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和策略,對于探索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流通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加快構筑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
在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從產業布局、流通渠道、交易方式,還是流通主體、流通技術、流通設施等都有長足的進步。新形勢下,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流通組織規模化
規模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內容,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必然趨勢。隨著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農村的土地流轉在加快,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有了基礎,土地的規模化加上土地托管這種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的發展,顯著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近年來,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農產品流通鏈上的生產經營主體朝著組織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如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種類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發展,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為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實施跨區域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創造條件,提高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化水平和產業集中度等。而且,隨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提升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組織化、規模化水平成為必然趨勢。
1.2 營銷主體專業化
過去農產品營銷主體由農產品經紀人、個體戶、小規模商販居多,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消費需求的提升、流通技術的進步,對農產品營銷主體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只有能洞悉消費者需求,開拓新的營銷渠道,熟練運用現代流通方式,掌握最新技術手段,才能順應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需要。在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中,農產品的運輸、配送等環節中涌現出大量的專業化公司,商戶只需要在全國尋找優質農產品以及對接購買商即可,而后續的初加工、運輸、配送等工作均交由專業公司進行,而批發市場則專注于服務的提升,力求將管理、協調等服務做到精益求精。由此可見,專業化分工使各主體都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提高了效率。
1.3 交易方式現代化
隨著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的廣泛運用,新的交易手段、交易方式不斷涌現和迭代,新型電子商務、社群營銷、直播到貨、中央廚房、集采直配等新型交易方式具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流通過程中不斷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也成為交易方式變革的重要趨勢。
1.4 服務功能完備化
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對服務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滿足一般的交易、詢價、結算、物流、配送等功能外,對信息服務、金融服務、新型營銷服務、供應鏈安全、農業大數據服務、技術服務等有了迫切的需求,完善服務功能已成為現代農產品流通的基本要素。
1.5 物流配送效率化
農產品流通具有分散生產和集中消費、季節生產和全年消費的矛盾,尤其是鮮活農產品易腐敗變質的特性,標準化程度也不高,使得農產品物流相較與日用品物流而言對物流技術要求更高,對物流配送的時間更嚴,必須通過現代物流設備、使用新的物流技術、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1.6 零售終端多樣化
農產品零售終端目前呈現許多新的變化。在我國,除了農貿市場、超市、農產品專賣店、專營店、社區店等傳統零售終端外,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移動化、社區化、社群化、個性化、互聯網化成為常態,涌現了許多生鮮農產品零售新模式,電子商務、網絡營銷、O2O、直供直銷、直播等發展迅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零售終端多樣化的局面日益顯現。
2 農產品流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
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小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依然占比較大的比例。小農戶的長期存在,生產規模較小,市場信息不靈,交易手段落后,交易成本高,交易盲目性較大。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也相對較低。
2.2 農產品市場功能滯后
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和載體,然而,我國大多數農批市場的交易方式落后,仍以“現貨、現場、現金”交易為主,仍主要靠收取攤位費、場地費獲得收入,主動創新的動力不足,信息服務、第三方物流、電子結算、質量追溯、金融服務等現代化服務相對匱乏,質量檢測設施不足,信息發布滯后對生產和流通的指導性弱化,難以發揮出農批市場穩定供應、價格發現、指導生產、質量把控的基本功能。
2.3 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足
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新鮮的農產品需求與日俱增。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新鮮美味和營養價值不流失,農產品冷鏈物流越顯重要,但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農產品消費發展的需求。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仍存在局部地區、部分品種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全國性總體布局規劃仍需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亟待進一步提質升級。尤其是在農產品冷鏈物流設備與技術水平較為低下,各地區冷鏈設施分布不均,無法實現全程冷鏈運輸存儲;此外,農產品在冷鏈運輸過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信息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劇了流通成本的增加。
2.4 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不健全
雖然我國當前的農產品流通己經出現了多種渠道、多個主體參與的格局,但是農村流通組織主要以個體商戶、運銷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為主,流通主體的規模仍然偏小、組織化程度還不高,特別是廣大農戶自身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還不夠完善,很難去采用新的技術和管理手段開展農產品流通。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主體普遍小、散、弱,職業素質普遍偏低,在質量安全、助農增收等方面意識淡薄,難以承擔起新時期農產品高質量安全供應的使命。另外,我國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方面的服務體系滯后,大量非標化、同質化、難溯源的農產品充斥市場。
2.5 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不高
現代流通體系對信息化的要求越來越高,AI、大數據、5G、區塊鏈、GPS地理位置服務、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在現代制造業、物流和金融行業運用較廣,但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信息化手段相對滯后,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新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流通行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通過流通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進程,使現代信息技術在采收、加工、存儲、物流、交易、支付等環節的應用推廣。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行業已逐步向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趨勢發展。
3 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3.1 以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為重點,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產品流通市場面臨自身升級及外部競爭的雙重挑戰。許多市場的管理理念、增值服務等都無法滿足自身發展要求,再加上外部互聯網巨頭以及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新模式滲透,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市場開始重視數字化、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智慧農貿、數字農批層出不窮。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四個關鍵環節。第一,對現有市場進行規劃布局。只有做好市場規劃,才能真正實現流通合理化,提高流通效率,避免惡性競爭。第二,加強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建設。增加對批發市場的準入退出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職能和作用,對市場的功能、公益性以及流通秩序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第三,注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設施升級,提高數字化、綠色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和完善批發市場服務功能,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保鮮、加工、儲藏、物流、質量檢測、信息、結算等服務,推動批發市場向產銷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遠期交易和電子交易中心方向發展。
3.2 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業態變革,探索各種新型產銷對接模式
適應新的消費方式的變化,對連鎖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流通業態進行轉型升級,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開展數字化賦能,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直供直銷、社區農產品直銷店等穩定的對接模式,通過中央廚房、電商平臺、微信小程序、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等多種方式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推進新型流通業態的發展。
3.3 建立與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
農產品冷鏈物流關系到基礎民生保障,在保障城鄉居民高質量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中的基礎作用日益凸顯。但由于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市場主體投資意愿不強,導致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不足,不能充分滿足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冷鏈物流的需求。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還是以常溫運輸銷售為主體,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比例仍較低,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因此,在必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能形成大流通、大市場格局的配送網絡,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建立完善農產品高效配送的物流體系,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短板。特別是在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對冷鏈物流發展提出新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快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完善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承擔政府物資儲備和應急保障任務,為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保障。
3.4 加大最新科技的運用,成為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引擎
積極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開展農業農村大數據、農業物聯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示范。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現代科技與傳統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深度融合,能夠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經營管理理念融入農業產業鏈中,推動農業生產由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從而倒逼農產品流通環節提高效率,有助于從流通端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端精細化管理,實現農業產業鏈升級和供應鏈的優化。
4 農產品流通的發展策略
4.1 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做大產業規模
規模是現代農業的本質,沒有規模就沒有現代化的生產和營銷,也就沒有標準化。
各地要依托地方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品,引導并組織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提倡規模化、多樣化的發展模式。積極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充分利用公司在連接基地和市場服務環節上的優勢,發揮合作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切實連接成緊密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流通體系。
4.2 加強農產品品牌塑造,提升價值鏈
產品是工廠所生產的東西,品牌是顧客所尋求的承諾,產品會過時落伍,成功的品牌卻深深地打動人心持久不衰。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象征,具有品牌的農產品有很大的社會需求和市場競爭力。我國現有的大部分農產品,因其規模小、缺乏包裝等原因,多數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因而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不占優勢。因此,流通企業要做的就是通過產業化、標準化,主動開展品牌運作,讓農產品品牌化,贏得消費者青睞,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4.3 實施農產品流通標準化,促進農產品流通產業規范化發展
農產品流通標準化就是在農產品采摘、收獲或屠宰、捕撈后按照標準對其進行處理,使之適合商場銷售、儲藏和消費。如今,超市、連鎖店、便利店、電商、直播帶貨、直供直銷等新型零售業態大批涌現,遍布城鄉,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多樣化場所,農產品在其中的占比也在不斷增加,標準化成為確定市場準入政策制定依據,也成為引導消費的重要因素。因此,農產品流通產業逐步規范化,并形成一定的標準,使農產品商流與物流得以分開,適應農產品銷售的變化,有力促進農產品流通產業的發展。
4.4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
農產品加工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可以有效地擴大市場需求,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開拓農業發展新領域,擴大農民就業與增加農民收入。
4.5 加大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農產品市場秩序
政府有關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產品流通的監管力度,質檢部門要加大抽查農產品的頻率,并根據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分銷、零售環節信息和消費者反饋信息對生產商、物流商等做出相應的調整或獎懲,促使各流通主體遵守國家有關部門法規,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地理標示等農產品的認證,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推廣和運用農產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在標識運用層面要保證農產品相關信息的統一,積極推廣農產品追溯體系的運用,維護好農產品流通秩序,防止假冒偽劣流入市場,保證安全放心、高質量的農產品走入千家萬戶,規范市場行為、保護環境和人民生命健康。
5 結語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僅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對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峰, 趙曉飛. 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服務體系的思考[J]. 宏觀經濟管理, 2011(9): 47-49.
[2] 宋瑛. 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演進回顧及思考[J]. 商業時代, 2014(07).
[3] 樊立惠, 王鵬飛.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時空演化與商品化效應[J]. 經濟地理, 2019(7).
[4] 姚斯琴, 郭玉冰, 許冰. 典型發達國家特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比較與借鑒[J]. 河北農業科學,2021(02).
[5] 徐濤. 走進直銷店—探訪日本農產品流通新路[J]. 上海商學院學報,2008(5).
[6] 李俊峰. 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框架構建初探[J]. 大眾標準化,2020(9).
[7] 楊敏, 周耀烈. 物聯網視角下農產品流通問題與對策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 2011(4): 11-14.
[8] 趙曉飛, 田野. 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的經濟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