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洋,王麗君
(武漢市江岸區丹水池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血吸蟲病區,湖北 武漢 430012)
近年來,血吸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血吸蟲將蟲卵產在水中,人類、牲畜常因與疫水接觸而感染血吸蟲蟲卵,蟲卵以門靜脈為途徑侵入患者肝部,并沉積在門靜脈分支和匯管區,導致機體出現免疫反應,并形成肉芽腫,進而壓迫肝臟細胞,使其萎縮,引起匯管區病變,最終導致肝臟纖維化以及門靜脈高壓,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威脅,因此必須展開積極治療[1]。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的藥物較為貧乏,通常使用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泮托拉唑等常規護肝治療進行治療,但療效較差。吡喹酮可使蟲卵肉芽腫直接消退或者顯著縮小,以達到驅蟲的目的[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吡喹酮聯合常規護肝藥物對血吸蟲肝病患者肝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武漢市江岸區丹水池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00例血吸蟲肝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35~71歲,平均(53.39±2.81)歲;病程1~10年,平均(5.12±1.32)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35~71歲,平均(53.82±2.93)歲;病程1~10年,平均(5.21±1.3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關于血吸蟲肝病的診斷標準;血吸蟲循環抗原及蟲卵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肝部出現1~3級的實質性病變等。排除標準:因其他原因而患肝病者,如病毒性、酒精中毒等原因;先天性免疫系統缺陷;腎臟、心臟存在障礙者;意識、精神等方面存在異常者等。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將1.5 g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福安藥業集團湖北人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85,規格:1.5 g/支)與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次/d;同時指導患者口服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沈陽圣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69,規格:40 mg/片),40 mg/次,1 次 /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吡喹酮片(南京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380,規格:0.2 g/片)治療,0.6 g/次,3次/d。兩組患者均接受3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抗體轉陰率,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取血清,采用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②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總膽紅素(TBil)、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水平。③采用肝功能分級標準(Child-Pugh)評分[4]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3個月后肝功能,分值范圍5~15分,共分為3級,A級為5~6分;B級為7~9分;C級為10~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肝功能越差。④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疲倦、皮疹。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抗體轉陰率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抗體轉陰率為80.00%(40/50),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抗體轉陰率為96.00%(48/50),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抗體轉陰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6.061,P<0.05)。
2.2 肝功能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TBil、AST、ALT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TBil:總膽紅素;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
組別 例數 TBil(μmol/L) AST(U/L) AL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86.41±12.42 76.31±7.31* 356.81±52.41 163.81±3.61* 130.26±22.24 82.37±30.01*觀察組 50 86.11±12.31 66.41±4.41* 356.21±52.51 144.22±4.41* 128.97±21.75 62.88±24.76*t值 0.675 8.120 0.452 6.413 0.293 3.35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Child-Pugh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1、3個月后兩組患者Child-Pugh評分逐漸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hild-Pugh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Child-Pugh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個月后比,#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級標準。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 50 11.53±2.90 10.27±2.53* 8.56±0.59*#觀察組 50 11.55±2.89 8.64±2.31* 6.78±0.44*#t值 0.035 3.364 17.101 P值 > 0.05 < 0.05 < 0.05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血吸蟲是一種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寄生蟲,血吸蟲感染宿主之后,其蟲卵在肝組織沉積,會對結締組織產生刺激,引起肉芽腫,進而對肝臟組織結構造成破壞,可導致患者出現肝臟纖維化,若不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干預治療,可導致肝硬化以及門靜脈區高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5]。常規護肝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整體療效不理想。
吡喹酮可使蟲體肌肉發生強直性收縮而產生痙攣性麻痹,血吸蟲接觸吡喹酮后可使蟲體張力增高,而后使蟲體產生強烈攣縮,增加蟲體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胞內鈣離子喪失,損傷蟲體皮層,促使表皮糜爛潰破,分泌體消失,影響蟲體吸收與排泄功能,導致蟲體死亡[6]。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抗體轉陰率低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吡喹酮聯合常規護肝藥物可改善血吸蟲肝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利于患者康復,安全性高。吡喹酮還能引起繼發性變化,使蟲體表膜去極化,降低皮層堿性磷酸酶活性,致使葡萄糖的攝取受抑制,內源性糖原耗竭,從而抑制蟲體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達到驅蟲的目的,可改善肝纖維化情況,從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利于患者康復[7]。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Bil、AST、ALT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1、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Child-Pugh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吡喹酮聯合常規護肝藥物可改善血吸蟲肝病患者的肝功能,緩解其肝臟纖維化情況,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吡喹酮聯合常規護肝藥物可改善血吸蟲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利于患者康復,安全性高,但由于本研究并未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因此研究結果僅為近期療效,故仍需展開進一步的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