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代貴
(湖北省興山縣人民醫院外三科,湖北 宜昌 443700)
膽結石是膽道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病具有病史長、疾病進展快及風險高等特點,病因多與生活環境、飲食及作息等有關,患病后會出現厭食、左肩疼痛、腹痛等癥狀,若結石嵌頓,還會對膽汁排出造成影響,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借助外科手術可徹底根治病灶、避免復發。常規膽囊切除術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創傷較大,影響免疫功能及患者預后恢復。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優勢逐漸凸顯,患者術后恢復相對較快,手術切口較小,術后外觀美觀,易被接受[2-3]?;诖耍疚闹荚谘芯扛骨荤R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湖北省興山縣人民醫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膽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式分A組(45例,常規膽囊切除術治療)和B組(45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A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21~76歲,平均(47.58±8.35)歲;病程3~9年,平均(4.94±1.46)年;其中單發24例,多發21例;文化程度:中專及以下17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3例。B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20~75歲,平均(47.43±8.26)歲;病程2~8年,平均(4.82±1.37)年;其中單發26例,多發19例;文化程度:中專及以下16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4]中膽結石的相關診斷;經腹部B超、磁共振成像確診;存在腹痛、厭食等表現;年齡≥18歲;臨床資料完整等。排除標準:存在其他臟器疾病;伴急性膽囊炎、膽囊癌及積膿;存在手術禁忌證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A組患者行常規膽囊切除術,予以患者全麻、氣管插管,右側肋緣下行10 cm斜切口,將腹壁逐層切開,然后切開膽囊漿膜,分離膽囊,剪開膽囊三角區域腹上膜,對膽囊管、膽總管行鈍性分離,膽囊管切斷后將膽囊完全摘除,膽囊管殘端行結扎縫合,電凝止血處理膽囊管,切口利用絲線間斷性縫合,常規放置引流管,將切口逐層縫合。B組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予以患者全麻、氣管插管,所選主操作孔為劍突下1 cm處,行1 cm橫向切口,電凝鉤插入其中,鎖骨中線、肋緣下1 cm行5 cm切口為膽囊抓鉗操作孔,腋前線、肋緣下行5 mm切口為副操作孔,建立氣腹,借助腹腔鏡觀察腹腔內膽囊及其周圍組織情況,鈍性分離切口,觀察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后,沿著膽囊壺腹,借助電凝鉤將漿膜切開,沿著膽總管方向,實行鈍性分離,將膽囊管夾閉、切斷,對膽囊動脈鈍性分離,實行鉗夾、切斷操作,將膽囊切除,待成功電凝止血后,對腹腔情況仔細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結合實際情況,予以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采集術前、術后第3天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儀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膽管損傷、腹部感染及膽瘺。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與A組比,B組患者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A 組 45 2.95±0.83 98.34±2.45 96.41±5.43 12.43±1.18 B 組 45 2.26±0.64 79.62±3.27 58.92±3.86 7.26±1.75 t值 4.416 30.734 37.749 16.43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免疫功能 與術前比,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IgA、IgG、IgM均降低,但B組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g/L)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s, g/L)
注:與術前比,*P<0.05。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 IgA IgG IgM術前 術后第3天 術前 術后第3天 術前 術后第3天A 組 45 2.09±0.52 1.39±0.17* 10.43±2.09 5.71±1.59* 1.39±0.22 0.92±0.13*B 組 45 2.04±0.45 1.71±0.15* 10.22±1.35 7.26±1.83* 1.32±0.81 1.09±0.11*t值 0.488 9.468 0.566 4.289 0.559 6.69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并發癥 與A組比,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膽結石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常規膽囊切除術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影響較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其以“孔”代“口”,可緩解術后患者的疼痛感,減輕腹部神經損害,利用腹腔鏡的放大作用、直視操作,可清晰觀察膽囊及其周圍組織的細微結構,利于術中操作[5];可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利于術后盡早恢復肛門排氣功能[6-7]。本研究中,B組患者手術指標優于A組,安全性高于A組,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改善膽結石患者的臨床癥狀,安全性較高。
外科手術易誘導機體發生免疫功能紊亂,影響預后,且手術會過度消耗免疫球蛋白,導致術后機體出現創傷[8]。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清晰觀察到患者機體情況,降低血管損害,可精細化解剖相關組織,減少干擾腹腔內臟器,減輕對腸黏膜屏障的損傷,利于促進機體胃腸道功能早期恢復,對其他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害較小,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較小,利于患者術后康復[9-10]。本研究中,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免疫功能均降低,但B組高于A組,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患者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改善膽結石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