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振興作為國家“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總要求。社會工作作為致力于回應社會問題和助人自助的應用性學科,關注社會變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設,在價值理念和發展目標等方面與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昆山市W機構的鄉村社區建設項目為例,通過實地調查和行動研究發現,案例村在沿襲單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下面臨村莊治理和服務供給困境,繼而為農村社會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與可為空間?;陧椖勘尘昂湍繕?,構建了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生計、生態、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邏輯框架并應用于實踐。在此基礎上,對W機構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成效進行實踐反思。最后從實務改進的角度,提出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工作;鄉村振興;理論邏輯;實踐反思
中圖分類號:C916;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2-0012-07
基金項目:農業農村部項目(1320036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XGG1908);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案例庫建設重點項目(ALK201905)
作者簡介:張紅,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農村社會工作。
一、問題的提出
起源于19世紀末的睦鄰組織友好運動是由社會工作者發起的社區居民自助互助運動,開啟了社區社會工作的先河。自此以來,扶持鄉村建設和扶貧救助一直都是社會工作的核心使命,并且在優勢視角扶貧策略、農村社會工作實務模式、農村社區評估方法等方面取得顯著的工作成效[1-5]。近百年來,中國農村社會工作從“鄉村建設運動→農村社會保障→新農村建設→農村精準扶貧”,總體上沿著行政性社會工作向專業性社會工作的脈絡演進。2018年,鄉村振興作為國家“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總要求。社會工作作為致力于回應社會問題和助人自助的應用性學科,關注社會變遷、民生福祉、能力建設和矛盾化解,在價值理念和發展目標上與鄉村振興戰略及基層社區建設具有高度的契合性[6],突顯出極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通過對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歷時性的研究發現:一是秉持國家主導邏輯,采取自上而下的社區規劃變遷。通過組織化和制度化方式,雖然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保障供給,為農村社會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組織載體與制度保障;但是,農村社會建設也出現偏差,片面強調硬件設施的硬化、亮化和綠化,忽視軟件方面的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居民的主體性和社區的自主性難以激發,政府“動”起來了但基層社會卻無“動”于衷。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審思的是怎樣使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落地生根和如何兼顧農村軟硬件建設及調動基層社會動力。二是在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中,學者們重點探討的是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理念方法、路徑策略和功能角色,大多屬于應然性的思辨研究,缺乏整合農村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于一體的實務模式與理論邏輯的分析,以及將社工概念與現實情境結合起來進行的學理反思和方法論檢視。鑒于上述兩種研究動態,2019年6-12月,我們依托社會工作機構,以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參與昆山市的J村鄉村社區建設項目,運用參與式觀察法和非結構訪談法,客觀描述J村獨有的人文環境與地域特征共同形塑下的鄉村社區建設和農民生活狀況,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的發展困境與村民訴求。通過行動研究,深入剖析村莊如何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關注“生活”“生態”和“民生”,又是怎樣利用社區資源生發出一套貼近村民需求、壯大社區內生動力的實踐模式,并進一步對這種模式研究反思。
二、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案例村概況
J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所轄范圍1.2平方公里,2個自然村共計342戶1 033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村中大量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導致村莊“空心化”、村民“原子化”、農業“老人化”現象非常突出。面對鄉村的發展困境,地方政府表現出強烈的發展意愿,依托J村距離上海和蘇州市區都僅1小時車程,并且臨近周莊和錦溪兩大著名古鎮的地理區位優勢,規劃將J村納入龐大的鄉村旅游度假市場通盤考慮。2015年,鄉伴集團在當地政府的邀請下進入J村開展鄉村建設試驗,具體內容涉及整體規劃、項目招商、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土地租賃等業務。2018 年,為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J村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市場強力介入下加快發展步伐,新產業和新業態不斷地催生出來。為了盤活農村集體資產,鄉伴集團以民宿為起點,升級打造含餐廳、茶室、陶廬、農場、咖啡廳、木工坊、水上俱樂部等體驗項目在內的“鄉村生活共創集群”,形成政府是制度設計者、市場是文旅融合活化劑、村民是參與者的發展格局。
(二)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2018年社會工作機構入駐前,J村的公共服務主要由村委會提供,鄉村旅游項目由鄉伴集團開發。在行政和市場的主導下J村遭遇發展性問題,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來助力鄉村振興。
1.村莊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弱化。鄉村社會結構由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時,出現以下情況:一是居民構成復雜。由原來血緣、地緣關系構成的村落共同體演變為陌生人社會,既包括原住民,也涵蓋商鋪經營者、民宿戶主、景區受雇者、房屋出租者、外來務工者、駐村工作者等多樣化群體(J村將原住民之外的居民統稱“新村民”)。發展中怎樣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協調糾紛?二是矛盾糾紛增多。因鄉村改造和鄉村旅游同步推進,遂引發因施工影響民宿正常運營、自購宅基地與農業用地產權、道路與公共交通工具配置等問題,深陷繁重事務的村“兩委”未能及時跟進,致使矛盾越積越深,村民的負面情緒蔓延。三是新村民的歸屬感不強,也不適應新村民身份,持有一種外來者的過客心態。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升民眾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人與組織之間的沖突,J村的現實情況反映出村民對于社區感形成及共同體培育具有強烈訴求。
2.行政化管理色彩濃厚,尚未實現治理模式創新。具體表現有三:一是J村治理依然在“鎮-村”的組織框架中運行,行政化色彩濃厚的制度性管控使得村民極少有機會真正參與社區治理。二是大量資本投入J村建設的同時也帶來利益摩擦,開發商和村民之間的利益博弈、村民和政府之間的對立態度,原住民和新村民之間的資源爭奪,造成政府、資方和村民三方關系的緊張和惡化。三是J村作為地方政府的鄉建試驗示范村,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新村民到J村就業創業,但是,不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僵硬的管理方法難以發揮人力資本的最大效用,造成人才資源的流失和浪費。如此看來,村莊社會問題與制度設計之間形成了巨大鴻溝。針對J村的治理難題,必須建構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而社會工作的參與對于鄉村治理有效及社區良性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3.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當社會各界將關注的焦點投向經濟建設時,鄉村文化在市場化、城鎮化、現代性的強烈沖擊下往往會呈現衰敗之勢,實質上會觸及到中國社會結構內在的立命之根基。正如梁漱溟所言,建設鄉村只是鄉村建設的“第一層意義”,其“真正的意義”在于創造新文化[7]。J村行政隸屬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W鎮,宣卷、戲曲、書畫、舞龍、小吃等都是極具地方色彩的文化元素,但J村在發展過程中過于關注經濟增長,既沒有充分發掘和盤活江南水鄉歷史積淀下來的具有鮮明群體性、地域性特征的傳統文化資源,也缺乏現代優秀文化的多樣化供給。新時代的鄉村雖被賦予一種文化載體,但在面對家庭養老、道德淪喪等現實問題時卻無力承載文化治理的社會職能。這種現象要求社會工作發揮倡導作用,在改善社區物質性環境的同時孕育和諧的社會性環境,強化鄉風文明,提高村民的精神風貌。
4.缺乏可持續的“人-社會-環境”生態系統構建?,F有的研究觀點認為,鄉村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村民對旅游社會和環境效應的普遍關注[8]。J村在處理村莊環境整治和衛生飲水等問題時,當地政府沒有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保護生態環境及其村民權益,導致村民對政府的施政舉措與治理能力表示懷疑。表面上看,這一切涉及的是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問題,但深層的社會經濟根源則在于地方政府執政理念的偏差——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為中心,深陷“沒有發展的增長”的現代化陷阱?!霸鲩L”強調單一的經濟指標,而“發展”則意涵經濟、社會、生態等多維度增長與進步。因此,營造一個生態宜居、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是鄉村振興的必經路徑和必然要求[9],J村有待實現由“無感增長”到“有感發展”的轉型。
三、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與項目實踐
(一)項目背景與目標
J村面臨的發展性困境導致社區治理成效不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因阻力較大而陷入發展瓶頸。在民政部門的推動下,J村引入W社會工作機構,以項目的方式駐村開展為期三年的專業服務。農村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能與實務模式,以及在鏈接政府行政力量和市場資源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彰顯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具有極大的介入空間。
W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成立于2012年8月,秉持“所有人服務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所有人支持所有人”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和諧的生態系統,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關系,進而構建一個互相支持與相互信任的友好型社區。根據J村的現實狀況,機構認為,視現存問題為發展契機,不能完全依賴慣性的規章制度管理,必須調動社群自我涌現的力量運營社區未來發展,同時吸納更多的外來資源,實現外部資源和內生力量的能量整合與互動交流?;诖?,鄉村社區建設項目確立的社會工作服務目標是,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計、生態、生力、生活、生命”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將J村建設成為一個生態自平衡的生產生活共同體,提高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項目的理論邏輯
筆者團隊在項目規劃階段就進入W機構,在設計服務方案時結合J村的歷史文化與資源稟賦,以實踐性的地區發展理論為依據,期望通過社會工作干預實現J村的服務目標。地區發展模式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克·羅斯曼提出,強調社區居民通過自助互助、民主協商的方式廣泛參與社區事務,以集體的形式利用和挖掘資源,滿足社區需求。社會工作者通過鼓勵、支持、引導的方式促進社區居民自覺、自發地解決社區問題,推動社區發展。該模式強調政府、居民、社會組織等主體間的溝通與合作。本項目的發展目標分為兩類。任務目標是為了解決農村的各種社會問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而制定;過程目標則是通過農民參與的過程,培養其自主能動性以及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度,促進和諧社區的創建。我們認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J村應由前期的任務目標轉承過渡到過程目標,以社區為本,實現鄉村旅游和社區發展的同步推進。鄉村振興涉及農村政治、經濟、生態、生活、文化五大領域,因此,需要以系統、綜合的視角來理解農民需求和解決鄉村問題,農村社會工作相應地應突出整合性和針對性。服務中秉持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依托政府自上而下和社群自下而上的力量,依據農村社會工作“五生”理論邏輯(見圖1),推動基層社會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項目服務實施
J村的社會工作實踐主要圍繞“生計、生態、生力、生活、生命”五大方面展開,具體內容如下:
1.生計?!吧嫛卑ㄉa和生意兩項。J村的生產主要是務農,留守老人是務農的主力軍,主要種植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為景區供應原材料。生意是指從務商,村中部分人員在景區租店鋪經商,從事特色小吃、游樂項目等業務。無論是從事生產還是生意,有“人”才有活力。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作為資源鏈接者,在協助村莊吸引人才、服務人才、留住人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首先,社會工作者系統評估社區現有人力資源的基本情況及各業務板塊的人力需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方式吸引人才到J村就業創業。其次,對于外來人員的需求予以評估,鏈接適宜的工作崗位滿足人才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實現精準靶向就業。第三,及時處理新村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年輕人偶爾會產生心理倦怠問題,社工有效發揮朋輩群體的作用,給予其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同時,根據年輕人的文化娛樂需求,社工與村委會及鄉伴集團多次溝通達成共識,在二期發展規劃中設置文體活動室,配備乒乓球、臺球等健身器材,全天免費開放以豐富年輕人的閑暇生活。“產業興旺”要求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應以最現實的生計發展為首要目標。社工首先評估J村的資源,明確村莊的發展模式,將從事相似工作的村民組建為互助工作組,制作公眾號向外界推廣宣傳J村旅游。新業態的開發及升級僅靠原住村民遠遠不夠,必須引進有想法、有創意的年輕人。社會工作者發揮專業優勢,成功地留住了人才。
2.生態?!吧鷳B”是指社會工作服務堅持綠色環保可持續,與鄉村振興中的生態宜居并行不悖。首先,社會工作者在原本關系緊張的政府、集團和村民之間搭建溝通橋梁。作為政策倡導者,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地方政府各項環境治理政策的落地實施;作為村民代理人,通過專業方法維護村民權益;作為資方中介者,協助集團著眼于農村社區的長遠發展規劃,推動人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如針對前期遺存的水體污染、尾氣污染、噪音污染等問題,社會工作者倡導村民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定期開展村莊垃圾處理與環境保護工作,并通過“積分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村民治理委員會的作用,修訂鄉規民約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同時,積極聯系環境治理專家入村,實施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其次,實施環境保育工程,拓展和提升江南民俗景觀,體現“山水鄉愁”的天然意境,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成為鄉村旅游的新亮點。在此過程中,社工扮演環保教育者角色,使得環境保育內化于村民內心,每個人都自覺形成綠色生態環保意識,自愿參與環保行為,不需要外在的行政干預即可達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和人人享有。J村的“綠色生態空間”營造,不僅帶來可觀的鄉村旅游經濟效益,而且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3.生力?!吧Α币庵膏l村治理應體現活力,要求社會工作助力鄉村社區治理突顯合作與培育能力。首先,培育村民自治組織,形成政府外部支撐和社群內部增能相結合的治理格局。社工在走訪中了解到,村民對于現行的“村民治理公約”及鄉村管理方式存有異議,同時也表達了培育鄉村自治組織的意愿。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由原住民、新村民、鄉伴集團和社工機構各推選代表參與村民治理委員會選舉,最終10人入選治理委員會成員。實踐證明,治理委員會在村莊治理條約修訂、定期召開村務會議、制定鄉村發展規劃及自治隊伍建設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其次,社工每天定時“逛村”走訪,確保鄉村治理的有序和有效。如之前的道路修繕問題,引發村民與集團之間的沖突一直懸而未決,社工介入后,對雙方情緒進行安撫與疏導,及時遏制了事態惡化;通過交流分別了解雙方的想法和訴求,促成鄉伴集團與治理委員會就此事協商,最終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結果。再次,社工針對村民定期開展社區教育,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以自治為基礎,推行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村民治理委員會、道德評議會等組織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法治為保障,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培育并壯大經營主體。以德治為引領,孕育和塑造誠信文化和鄉賢文化,實現守望相助、民風淳樸的文明鄉風。在“生力”方面,社會工作者扮演平臺建設者、矛盾協調者、社區教育者的角色,不僅深度挖掘了社區資源,提供建設性的投訴途徑反映民意,而且降低了村民的邊緣化和相對剝奪感,推動了垂直治理向合作治理轉型。
4.生活?!吧睢钡臓I造,以社區共同體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引導和促進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培養公共精神,從而形塑地方印記和場所精神,繼而通過社區自主凝聚的創造力,培育了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吧睢币笊鐣ぷ鞣諠M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與鄉村振興中的生活富裕并行不悖,這里的“富?!卑ㄎ镔|富裕和精神富裕兩方面。訪談時發現,村民頻繁提及村莊越來越有“人氣”。促使我們思考的是,“人氣”究竟指的是什么?一是指受歡迎的程度。游人如織,從占地百余畝的停車場就能體現。村莊務農、務工、務商等多業并舉,職業結構的分化又進一步促使收入結構變化,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由“生存”狀態演化為花樣“生活”。二是指營造了一幅祥和安逸的村莊生活圖景。人在此情境中,必然會改變身在其中的人。為了加強居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社工扮演“使能者”的角色,提出“食物社區”的概念,定期提供場地倡導村民參與共煮與共食,打造居民互動平臺,使得原住民與外來者之間,村委、企業與村民之間的隔閡得以化解,重新找回曾經失去的“熟人社會”,而且,成功的合作經驗反過來又激勵村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熱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在這里,“人氣”是J村公共空間營造的產物,也可以解釋為一種社區精神的達成,向內凝聚了村民,向外吸引了游客。
5.生命?!吧笔侵干鐣ぷ鞣兆⒅貍鹘y歷史文化的延續和人與社會之間正能量的傳遞,意涵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形成的社會與心理聯系。首先,激活傳統民俗文化。社工調查發現,當地文化對于外來游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村民對于本地歷史文化也有深入認知的需求。社工在村民治理委員會會議上提議復興本地傳統特色文化,推進鄉村旅游的內涵式發展。提議被采納后,社工匯集各方力量,融合宣卷、戲曲、書畫等文化元素,舉辦了“田間書屋”“稻田音樂節”“繞村水上昆曲鑒賞會”等大型鄉村文化周活動,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間接效應是景區內不同業態的經營者也自覺將民俗意涵融入開發項目。滲透于村莊的文化符號,不僅傳承了有形的物質文化,而且使傳統文化本身生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村民對于鄉村的理解,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使其共同依賴的鄉風鄉俗成為維系村莊良性運行的引導力量。其次,組建互助小組。社工駐村期間正值盛夏,大量施工者有中暑危險,小組成員自制涼茶在工人聚集區免費發放。這本身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其營造了一種關愛而溫暖的村莊氛圍。再次,社會工作者扮演“倡導者”的角色,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及助人自助的精神,增強村民的辦事能力及其責任感。
四、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實踐反思
在J村,傳統的行政性工作方式以及市場資本追逐物質空間營造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居民多樣化、精細化的服務需求。怎樣解決鄉村社區治理和居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社會工作力量的介入逐漸打開鄉村振興的局面。
J村的行動研究表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社會工作在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文化建設、社會治理、農民參與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可能與可為空間。第一,在發展模式上,本研究依據地區發展模式,構建了農村社會工作實踐的“五生”框架,促進個體行為改變和社區治理有效。當然,這種改變“不是為了服務而服務”,重要的是通過服務增強個體的主體意識和公共意識,獲取自我發展的能力。第二,在發展策略上,基于功能主義的理論假設,農村社會工作非常重視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與均衡。因此,“五生”框架下的實際行動注重推動農民的參與和協作,以及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調動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社會資源,強化農民作為主體的社會功能,進而解決社會問題。第三,在發展目標上,本研究側重社會工作的過程目標。社會工作者長期駐扎鄉村,對于農民需求和社區困境較了解,能夠針對需求或困境供給相應的服務[10],并不是為了形象工程完成硬性的指標任務。第四,在角色扮演上,本研究提倡社區社會工作者采用非直接干預方法,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鏈接者、倡導者、教育者、使能者、協調者等多重角色,相信民力無窮,鼓勵居民關注社區事務、關心社區發展,從而實現社區內生機制的有效運轉,破解長期以來鄉村依靠基層政權解決社區內部問題的機械模式。
本研究嘗試將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與實務模式和本土的農村社區實踐相結合,但是否真正達到了踐行村民自主與社區自治、培育和凝聚社區意識,實現社會和環境永續發展的服務成效,尚需將已開展的工作置于“4F”架構中反思與檢驗,即“事實→感受→發現→未來”。行動研究實質上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螺旋上升的閉環過程,事實(fact)意指行動者經歷了什么,觀察到的現象呈現何種樣貌,能否通過參與式需求評估精準識別村莊問題;感受(feeling)是指行動者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角色,怎樣將“所看”“所聽”“所做”融匯貫通于項目理念和“五生”實務模式;發現(find)是指行動者觀察和感受到的現象具有何種特征,或是覺察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對于問題的評估分析需要借助社會學的想象力;未來(future)意指面向農村社會動態的發展趨勢,行動者不斷采取新行動、獲取新發現??傮w而言,項目實施中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社會工作行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在“五生”實務模式的本土理論資源挖掘及建構方面仍然欠缺深度。今后,以獲取的“新發現”為基礎,重新回到“事實”觀察,實現行動研究循環往復不斷螺旋上升的閉環過程,生發出本土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五、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優化建議
社會工作起源于西方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衍生的貧困、教育、民生等問題,某種程度上社會工作針對城市社會工作。反觀中國,即便在當下城鎮化率已達到60%的情況下,農村社會依然占據極大的體量,尚存大量的累積問題和新生問題有待解決。鑒于此,從實務改進的角度,提出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優化建議。
首先,需要在城鄉融合的視域下探討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作用。長期以來在現代化理論的指導下,農村被視為封閉、落后、貧窮的代名詞,自然要被代表開放、文明、富裕的現代城市全盤化掉,農村淪為被否定、被肢解、被改造的污名化境地。城鄉分割與對立的發展理念導致的結果是城鄉差距的日益懸殊,以及農民面對風險和挑戰時的無助與無奈。城鄉融合的發展理念則要求社會工作以優勢視角切入,從社區資源和農民能力出發,注重資產、潛能、主體和自決,如此一來,社會工作可獨辟蹊徑,協助政府探索一條鄉村振興的新出路。其次,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尤其需要注意兩點,即把握關鍵點和突出綜合性。鄉村的生產、生態和生活在空間上高度重疊,因此,社工只要抓住關鍵點展開工作就可能出現滿盤皆活的局面,這個關鍵點就是“生計”。只要“生計”獲得發展,鄉村社會才會有人氣和活力。鄉村振興“五位一體”的總方向同時也要求農村社會工作具有綜合性[11],“產業興旺”奠定鄉村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經濟基礎,“鄉風文明”回應中國鄉村在“傳統-現代”轉型中的安身立命之議題,“治理有效”形塑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生態宜居”建構“人-社會-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系統,“生活富?!睗M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12]。再次,農村社會工作應伴隨社會變遷而體現與時俱進的學科品質。不同時代農村社會工作關注的焦點議題雖有所側重,但鄉村文化和生態環境總是“口惠而實不至”。農村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軟實力,承載的社會功能是社會團結和社會鏈接,具有極強的“黏合性”。社會工作強調“人在環境中”,但傳統意義上的“環境”僅僅理解為社會環境。伴隨綠色社會工作的興起,“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也涵蓋自然環境,長期受冷遇的文化和生態理應成為未來農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應有之議題。
參考文獻:
[1] 張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農村問題與農村社會工作[J].社會科學戰線,2012(8):175-185.
[2] 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專業陷阱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7(6):161-179.
[3] F.埃倫·內廷,彼得·M.凱特納,史蒂文·L.麥克默特里.宏觀社會工作實務[M].劉繼同,隋玉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09.
[4] 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頤,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4.
[5] 阿德里娜·S.尚邦,阿蘭·歐文,勞拉·愛潑斯坦.話語、權力和主體性——??屡c社會工作的對話[M].郭偉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05.
[6] 陳相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實踐困境、價值親和與專業突圍[J].理論月刊,2018(4):151-156.
[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61.
[8] 盧松,張捷,蘇勤.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的歷時性分析——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景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9,28(2):536-548.
[9] 蕭子揚,劉清斌,桑萌.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何以可能和何以可為?[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2):224-232.
[10] 趙天予.地區發展模式的本土適用性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3):281-284.
[11] 王思斌.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綜合性及其發展——兼論“大農村社會工作”[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3):5-13.
[12] 陳濤,徐其龍.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73-76.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