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

2021-03-23 03:28:18何陽

摘 要: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是實現村民自治“治理有效”的題中之義?;谡憬瑼縣的“鄉村釘釘”案例,對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問題展開探討,研究發現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主要是將參與場域由傳統的物理空間轉換為依托互聯網技術塑造的數字空間,打破了物理空間在時空條件上對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限制,實現了農村流動人口在身體缺場情形下參與村民自治目標。數字化參與的實現主要緣于治理邏輯、技術邏輯與數據邏輯的有機耦合。相較于傳統參與方式,數字化參與具有多維特征和重要價值,但也具有適用事務類型有限、面臨技術等各種風險及難以納入全部參與主體的局限,未來應當厘清數字化參與方式的適用事務類型,規避數字化參與風險,妥善處理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銜接問題。

關鍵詞:村民自治;農村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2.82;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2-0043-07

作者簡介:何陽,男,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改革、社會治理與民族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的重要創舉[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堅持和發展村民自治制度,并推動村民自治制度更好地適應時代需要。傳統的村民自治更多在物理空間中實現,村民委員會要求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在指定時間到村民委員會駐地召開會議,協商鄉村公共事務,然而物理空間對時間和場地有較高的要求,與當前社會具有的高度流動性特征存在抵牾。

以村民是否處于流動狀態為標準,可將村民劃分為農村流動人口和非流動人口。在村民自治的傳統參與場域中,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需要承擔很大的時間成本、物質成本和機會成本,囿于這些因素影響,他們不得不放棄法律賦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權利,這造成村民自治在農村流動人口群體中幾乎流于形式。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優勢顯而易見。相較于村莊外部人員,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參與具有合法性,體現著農村流動人口的主人翁地位,而且農村流動人口對家鄉具有特殊感情,這種以“鄉愁”為紐帶形成的特殊感情有助于增強其在村民自治中的責任感;相較于農村非流動人口,農村流動人口具有的見識、攜帶的資源可能更加豐富,有助于在領導力和經濟發展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因此,如何在村民自治中實現農村流動人口的有效參與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問題,這既與實現村民自治的“治理有效”目標密切相關,也決定著鄉村振興進程,而數字化參與為我們提供了新途徑。

當前“互聯網+”逐漸朝向鄉村領域拓展,“互聯網+”鄉村黨建[2]、鄉村金融[3]、鄉村電商[4]等議題的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有關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的研究成果尚付闕如,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互聯網治理的興起與制度變遷[5]、鄉村善治中互聯網運用領域及價值[6]、互聯網給傳統鄉村治理帶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7]、互聯網驅動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邏輯[8]及數字時代鄉村治理的再生產機制及需要警惕的問題[9]等方面。通過對既有文獻的梳理可知,當前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將互聯網與鄉村治理結合的重要意義,并且對互聯網嵌入鄉村治理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等進行了探討,為我們正確認識“互聯網+”鄉村治理奠定了基礎。但從研究角度來看,這些成果更多偏向于宏觀、中觀研究,從研究主題來看,尚缺乏回應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的研究成果。雖然村民自治屬于鄉村治理范疇,但兩者也具有異質性,不能直接將村民自治等同于鄉村治理。鄉村治理范疇更加廣闊,除村民自治外,還包括基層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NGO)等主體針對鄉村事務開展的治理行為。從研究方法來看,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了規范分析法,回應了“互聯網+”鄉村治理的應然問題,缺乏實證素材。正是基于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嘗試從微觀角度對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的方式創新、實現機理、未來發展等問題作出系統性回應,以期對解決農村流動人口依靠互聯網等技術有效參與村民自治問題有所裨益。

二、“鄉村釘釘”:來自浙江A縣的案例

為彌補城鄉數字鴻溝,取得更優質的鄉村振興成效,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規劃》,希望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有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浙江省A按學術研究慣例,本文對涉及到的地名進行了匿名化處理??h則是國內較早開展數字鄉村建設的縣域之一,采取了“試點擴散”的政策模式,試點地選擇在該縣B鎮管轄的移民大村——G村。G村由原D、H、S三個村合并而成,村域廣、人口多,人口流動性強,管理壓力大,鄉村治理中面臨著“找人難”“傳遞信息難”“辦事煩”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屬于行政村的常見問題,在行政村中具有典型性。選擇G村作為個案主要緣于此村在堅持村級事務網上辦、簡單事項“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基礎上,通過在鄉村治理中引入常用的辦公軟件“釘釘”構建了網絡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地方方案,可為情形相似行政村解決相同問題提供借鑒。

“鄉村釘釘”辦公軟件由阿里巴巴打造,它主要有鄉鎮鄉村辦公辦事平臺、基層治理現代化工具、惠民服務三大板塊功能,是一款集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辦公軟件(見圖1)。在阿里巴巴針對鄉村治理開發的釘釘系統中,可以直接依托電話號碼建立賬戶,實現村莊事件與相關人員快速對接,即使現實環境中存有部分老年人未使用智能手機或者不會使用電腦現象,也可通過撥打電話方式與之聯系,而“鄉村釘釘”包括數字黨建、本村通訊錄、便民電話本、書記信箱、信息收集、民情反饋、村務公開、治安防控等30多個領域,為鄉村公共事務在網絡系統中的傳遞、處理、執行與備案等奠定了基礎。此外,“鄉村釘釘”除了具備這些大眾化功能外,還有基于A縣地域的特殊功能,可將村級管理事務放到“鄉村釘釘”系統中,像村級事務投票、租客申報等村莊事項均可在“鄉村釘釘”中完成[10]。在“鄉村釘釘”系統提供的平臺中,在信息高度公開和用“數據跑腿”思維指導下,G村村內41個村級項目建設、12項管理制度和3類村規民約的制定,全部經過村民代表討論和表決通過后實施,實現了村民在身體缺場情形下及時、有效參與村民自治目標,開創了村民自治共建、共治與共享的新局面,使農村流動人口不再頻繁地往返于生活工作地和戶籍所在地處理村民自治事務,僅需憑借個人賬號登陸“鄉村釘釘”平臺,就可獲得村級管理事務信息,并針對村級管理事務信息自由發表意見,參與村級管理事務治理,從而形成了積極參與村民自治的良好秩序,激活了村民自治內生動力。

在“鄉村釘釘”平臺中,鄉鎮鄉村辦公辦事平臺主要針對鄉村日常工作的溝通、交流而設立,鄉鎮政府和村“兩委”可以在辦事平臺中發布鄉村公共事務信息,村民在接收到相關組織信息后,可以在平臺或者實地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將個人意見及時反饋給村“兩委”,再由村“兩委”向基層政府反饋信息,為行政村日常工作的處理、討論提供了數字空間;基層治理現代化工具主要根據公共事務領域和重要性而劃分,黨建、治安防控等屬于當前基層治理的重要領域,因此,G村將相對重要的領域單列,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了數字黨建、智慧治安等新型軟件,事關黨建、治安方面的事項更多在相對應的系統軟件中完成,實現了公共事務治理的整體性、專業性與數字化發展。在數字黨建模塊中,包含有G村所有黨員的基本信息、黨組織活動信息以及入黨積極分子相關信息,可以便捷地了解黨員黨齡、黨費繳納、黨組織活動等情況。在智慧治安模塊中,主要采用視頻產品和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將視頻應用整合在一個平臺上,立足鄉村網格,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指揮調度、分析研判、應急處置、服務管理等業務可視化、扁平化。惠民服務主要涉及與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務,比如為村民提供便民電話本,將所有村民甚至政府工作人員的電話均記錄在便民電話本中,村民及政府工作人員可以便捷地獲取聯系方式。

三、數字化參與:流動人口參與的方式創新

(一)新形態:數字化參與的機制設計

數字化參與主要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村民自治傳統參與方式的變革、創新,是對國家建設智慧社會與數字鄉村的回應。浙江A縣打造的“鄉村釘釘”則與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高度契合,村“兩委”充分利用“鄉村釘釘”平臺塑造了新的參與場域——數字空間,并且將村級管理事務放置在“鄉村釘釘”平臺,制定制度保障村“兩委”委員、農村流動人口和農村非流動人口盡可能在以“鄉村釘釘”為基礎構建的數字空間中處理村級公共事務。以“鄉村釘釘”為基礎構建的數字空間不僅具有技術性特征,依托互聯網等技術搭建,逐步嵌入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而且具有社會性特征,因為村“兩委”將戶籍作為“鄉村釘釘”平臺的準入條件,只有戶籍歸屬于G村的人員,才能被吸納為“鄉村釘釘”平臺成員,故而“鄉村釘釘”平臺本質上建立了以戶籍為準入條件的網絡虛擬社區,且網絡虛擬社區具有排他性和邊界性,這讓空間成為了“他們的空間”[11],具有了權屬關系。

立足“鄉村釘釘”平臺,村“兩委”可直接在以戶籍為準入條件建立的網絡虛擬社區中針對村級公共事務發布信息,要求利益相關者及時在網絡虛擬社區中表達意見,堅持協商治理原則,尋找到解決村級公共事務的最優方案,甚至直接在網絡虛擬社區中落實村級公共事務決策,與此同時,如若在網絡虛擬社區中處理村級公共事務存有分歧、爭議,也可利用線上調解等方式解決分歧、爭議,充分利用人民調解優勢推動糾紛當事人在不傷和氣基礎上解決糾紛。在村民自治的數字化參與機制設計下(見圖2),戶籍歸屬于行政村的農村流動人口可以直接在數字空間中及時獲取村級公共事務信息,并且根據所獲信息自由表達個人觀點,將個人觀點與鄉村發展結合,實現身體缺場情形下參與村民自治目標。而這些業務流程可以在“鄉村釘釘”平臺中完成,主要得益于“鄉村釘釘”軟件具有文字圖片傳播、語音溝通、“痕跡”儲存等諸多功能。

(二)新特征:數字化參與的要素變革

相較于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傳統方式——實地參與,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展現出了新特征:

1.參與思維朝向數字化發展。傳統參與方式屬于實地參與,參與思維更多是人與人線下面對面地溝通、交流;數字化參與則屬于虛擬參與,參與思維更多是以計算機為工具,把信息、文字、圖像等作為知識表達與傳播的方式,面對面地溝通、交流不再是參與村民自治的必要條件。

2.參與場域主要依托數字空間。傳統參與方式的場域主要依托村民委員會駐地、村民活動中心等物理空間,村“兩委”主要在物理空間中發布村級事務信息,要求村民到村民委員會駐地或者村民活動中心等地協商處理村級公共事務;數字化參與則改變了傳統的物理空間慣習,將物理空間轉換為數字空間,處理村級公共事務可以在以互聯網為基礎建構起的數字空間中完成,緩解了時空對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級公共事務治理的限制。

3.參與工具主要依靠“鄉村釘釘”、手機、電腦等軟件與設備。傳統參與方式的工具主要依靠筆、紙、廣播等設備,村“兩委”通過廣播、粘貼紙質公告、記錄等方式發布村級管理事務信息、收集村民意見;數字化參與則主要通過在“鄉村釘釘”軟件平臺中發布電子公告、網上反饋等方式發布村級管理事務信息、收集村民意見,而電子公告、網上反饋等行為均需要在手機、電腦等設備端上完成。

4.參與技能需要具備使用網絡技術能力。傳統參與方式主要是人與人針對鄉村公共事務面對面地溝通、交流,沒有使用溝通交流媒介,技能方面只需具備基本的思考、表達能力;數字化參與高度依靠“鄉村釘釘”平臺,整個行為在網絡辦公系統中完成,故而在具備基本的思考、表達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使用網絡技術能力,熟悉“鄉村釘釘”板塊功能,熟練地使用“鄉村釘釘”軟件。

(三)新價值:數字化參與的優勢展現

相較于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傳統方式——實地參與,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具有更加顯著的優勢:

1.保障了農村流動人口治理權。雖然法律賦予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權利,但在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中,擺在我們面前的基本事實是社會流動性的迅速增強[12],以往對時空要求較高的參與方式與社會流動性迅速增強的事實之間存有抵牾,農村流動人口形成了在逢年過節等時間點返鄉集中處理鄉村公共事務的特征,也帶來了民間糾紛的集中性爆發[13],而數字化參與在數字空間中就可行使相關權利,農村流動人口不受距離限制,有效地縮減了參與成本,保障了農村流動人口治理權。

2.改善了農村流動人口信息不對稱現象。農村流動人口常年工作生活在外,戶籍所在地行政村事務信息更多通過他人轉述,難以獲得準確的一手資料,以致戶籍所在地行政村事務信息在利益相關者群體中出現了不對稱現象,村民對鄉村事務信息的獲得有時大相徑庭,但數字化參與要求村“兩委”在數字空間中及時發布村級管理事務信息,改變了造成信息不對稱的要素條件,農村流動人口不再需要他人轉述就可第一時間獲得準確信息,故而改善了農村流動人口信息不對稱現象。

3.維系了農村流動人口鄉愁情結。鄉愁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種動力機制,不僅依托于農村流動人口對家鄉的記憶,而且需要在互動行為中增進,傳統參與方式割裂了農村流動人口與家鄉的互動機會,降低了農村流動人口與家鄉互動的頻率,使得鄉愁在農村流動人口群體中日漸消退,但數字化參與建立的本村通訊錄、便民電話本及要求家鄉信息及時共享的制度設計,為農村流動人口與家鄉及群體內部人員的聯系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頻繁的互動交流中則更利于維系農村流動人口鄉愁情結,繼而將鄉愁情結轉換為支持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

4.增加了村民自治可依賴資源。農村流動人口常年工作生活在外地,其中不乏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新鄉賢,而歷史發展表明鄉賢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對穩定鄉村社會秩序和協助國家統治大有裨益[14],他們可以將自身學識與資源引入鄉村,從資源要素上改變鄉村既有格局,為村民自治增添智慧和物質資源,而且這些人士對于鄉村建設具有積極的參與意愿,且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一定的領導力和行動力[15],可以作出更為科學的決策,并且將決策迅速落地。

5.推動了村民自治向精準化發展。數字化參與推動村民自治向精準化發展主要具有兩條進路:一是實現了農村流動人口這個龐大群體參與村民自治的目標,擴大了以行政村為同心圓勾勒出的村民自治主體規模,更利于集中人民群眾智慧推進村民自治提質增效,產生協同效應;二是利用了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將村級公共事務信息公之于眾,在數據指導下進行決策,更好地把握因果關系,而且互聯網具有儲存功能,可以便捷地記錄行為痕跡,推動決策、執行與監督精準化。

四、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的實現機理

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數字化參與的實現主要緣于治理邏輯、技術邏輯與數據邏輯的三重耦合,將治理邏輯和技術邏輯、數據邏輯有機結合,其關鍵是審視技術和數據是否促進了村民自治問題有效解決,是否豐富了村民自治體系,增強了村民自治能力。治理邏輯主要是以村民自治中的公共事務為載體,其根本性問題是有效性、合法性和可持續性,有效性強調治理是否促進問題解決,合法性涉及治理過程是否得到治理對象認可,可持續性涉及治理是否能夠應對外生沖擊而保持其有效性[16];技術邏輯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而得以展開,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解決村民自治中公共事務的過程;數據邏輯主要是“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跑腿”,在信息高度公開情形下,提升村民自治民主性、透明性和科學性,從而增強村民自治精準性,具體來看:

(一)治理邏輯:利用數字化參與方式有效、合法、可持續

問題意識是治理邏輯的前提和基礎,因為治理行為需要圍繞現實問題展開。在村民自治的傳統參與場域中,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不足不僅造成了村民自治權流于形式,而且不利于團結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因此,解決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參與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數字化參與方式解決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參與問題,關鍵在于此方式有效、合法、可持續。有效性主要體現為擴大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人員規模,實現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常態化轉型。在傳統參與方式的物理空間中,農村流動人口基本缺席了對村民自治行為的參與,僅僅在逢年過節等時段有機會赴現場參與村民自治事務,而數字化參與通過建立本村通訊錄方式將農村流動人口納入“鄉村釘釘”平臺,并且將村民自治行為置于以戶籍為準入條件建立的網絡虛擬社區中。在“鄉村釘釘”平臺建立后,多數農村流動人口參與到村民自治行為中,實現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由階段性向常態化的轉變。合法性主要體現為村“兩委”和農村流動人口高度認可在數字空間中處理村民自治事務,將村民自治中的諸多事務以不同板塊、功能形式放置在“鄉村釘釘”平臺中完成,因為數字空間打破了時空條件對參與行為的束縛,無論是給村“兩委”還是給農村流動人口均帶來了諸多便捷,有效地解決了找人難、信息傳遞難等傳統村民自治的弊端,提升了村民自治效率。可持續性主要體現為村“兩委”和農村流動人口在實現數字化參與中共同克服了諸多困難,最終建立起了“鄉村釘釘”平臺,并且在“鄉村釘釘”平臺中處理了一系列的村民自治事務,已在數字空間中針對村級項目、管理制度等某一特定事項走完了村民自治的應然流程。

(二)技術邏輯:依托互聯網的“鄉村釘釘”為數字化參與提供了平臺

互聯網是由一個技術關系支持的、以社會經濟關系形式呈現出來的虛擬空間,具有超強的復制性、超越的時空性、開源的共享性、實虛的轉換性等效應特征[17],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獨特屬性,使得農村流動人口在以互聯網為基礎搭建的“鄉村釘釘”平臺中參與村民自治成為了現實,尤其是超越的時空性、開源的共享性及實虛的轉換性打破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傳統束縛。因為依托互聯網開發的“鄉村釘釘”在參與場域上屬于數字空間范疇,將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嵌入村民自治方式中,突破了傳統“物理空間”的鄉村供給,農村流動人口不用為了參與村民自治而奔波于生活工作地與戶籍所在地,實現了在身體缺場情形下參與村民自治,因時空條件束縛參與村民自治額外產生的時間成本、物質成本和機會成本隨之消解。在互聯網塑造的數字空間中,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形式多樣化,既可以在數字空間中發表文字和圖片,也可以直接在數字空間中以語音方式發言,甚至以會議形式對村民自治事務展開討論,這都得益于“鄉村釘釘”軟件具有文字圖片傳播、語音溝通、“痕跡”儲存等功能,而農村流動人口在數字空間中更多以一種網絡符號身份參與村民自治,建立起了一套適應數字空間的村民自治權力體系和規章制度,此舉在本質上屬于網絡政治行為,是互聯網技術對基層政治的滲透、改造。

(三)數據邏輯:數據思維為數字化參與提供了保障

大數據作為互聯網、物聯網、移動計算、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匯聚而成的顛覆性力量,在國家、產業、組織、個人等各個層面上重塑著管理決策的過程和方式[18],而將數據思維運用到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中無疑為數字化參與提供了保障。針對村民自治事務,村“兩委”會及時將相關信息發布到“鄉村釘釘”平臺,這時與村民自治事務相關的信息完全公諸于外,農村流動人口可充分利用村莊既有信息形成針對村民自治事務的觀點,而且可以在網絡空間中獲取更多相關信息,最終作為自身決策的重要依據,這顯然提升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的質量,更有利于“治理有效”目標的實現。此外,依托互聯網的“鄉村釘釘”平臺自身即是一個碩大的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中,不僅包含有村“兩委”和農村流動人口的基本信息,而且還攜帶有部分功能數據,如對村莊黨員信息和租客信息的獲取,通過數字黨建可以便捷地獲取黨員所有信息,而租客可以在“鄉村釘釘”平臺中上報個人信息,村“兩委”直接使用“鄉村釘釘”平臺對租客展開有效管理。

五、結論與討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勾勒出了未來的社會治理圖景,希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村民自治作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場域,理應朝向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則是村民自治朝向智能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它高度依賴互聯網技術、數據思維,未來必然會引入人工智能等其他與時代接軌的新技術。與傳統的實地參與方式相比,數字化參與實現了農村流動人口參與場域由物理空間向數字空間的轉換,將村級事務信息發布、村級事務協商治理、村級事務決策執行和村級事務爭議解決等流程置于數字空間中完成,具有參與思維朝向數字化發展,參與場域主要依托數字空間,參與工具主要依靠“鄉村釘釘”、手機、電腦等軟件和設備,參與技能需要具備使用網絡技術能力等特征,不僅有助于保障農村流動人口治理權,改善農村流動人口信息不對稱現象,維系農村流動人口鄉愁情結,而且有助于增加村民自治可依賴資源,推動村民自治向精準化發展,而數字化參與的形成主要受治理邏輯、技術邏輯和數據邏輯三者共同驅動。

雖然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為解決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提供了重要視角,但此路徑并非完美無缺,數字化參與在給農村流動人口參與村民自治帶來有效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具體來看:第一,適用事務類型有限。數字化參與在數字空間中完成,而并非所有村民自治事務均可以納入數字空間,比如農地流轉面積的丈量、危機情形下采取的封村行為等,這些都需要村民到物理空間中去完成。第二,面臨技術等各種風險。數字化參與建立在互聯網搭建的數字空間中,而互聯網具有扁平化、破碎化、多元化、自由化交融發展態勢[19],從技術本身來看,網絡均存有漏洞,如浙江A縣采用阿里巴巴開發的“鄉村釘釘”系統,阿里巴巴則可以輕松快捷地獲取村民自治信息,若這些信息外泄,則會對村民自治行為造成影響,此外,還存在被外界病毒攻擊的可能,一旦受到外部病毒攻擊,整個系統則會陷入癱瘓;從技術衍生問題看,還存在行動主體的孤立和治理能力的弱化、治理組織的下沉和擴大以及體系層面的蛻變[20]等諸多其他風險。第三,難以納入全部參與主體。數字化參與需要具備使用網絡技術的技能及手機、電腦等工具,而農村流動人口中的部分人群并未購置智能手機、電腦等工具,缺乏在這些工具中參與村民自治的條件,此外,即便購置有智能手機、電腦等工具,也并非完全會使用“鄉村釘釘”等網絡技術,這部分特征更多體現在老年人群體中。

因此,要有序推進村民自治中農村流動人口的數字化參與,未來應當厘清適用數字化參與方式的事務類型,根據數字化參與特征,歸納總結跟數字化參與方式相匹配的、適合利用數字化參與方式解決的村民自治事務類型,增強數字化參與針對性;規避數字化參與風險,從技術自身風險及其衍生風險出發,制定制度對這些風險行為進行規避,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妥善處理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銜接問題,根據不同人員和具體事務配置合適的參與方式,科學選擇參與方式,且努力將數字空間中的決策等落實到物理空間中,堅持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

參考文獻:

[1] 徐勇.民主與治理:村民自治的偉大創造與深化探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4):28-32.

[2] 宗成峰,朱啟臻.“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機制創新——基于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5):1-8.

[3] 張雙梅.鄉村振興視閾下互聯網金融法律制度的構建[J].法商研究,2020(5):144-157.

[4] 魏曉蓓,王淼.“互聯網+”背景下全產業鏈模式助推農業產業升級[J].山東社會科學,2018(10):167-172.

[5] 趙秀玲.鄉村互聯網治理的興起與制度變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33-40.

[6] 趙秀玲.鄉村善治中互聯網運用及其價值[J].社會科學輯刊,2019(3):175-183.

[7] 房正宏,王沖.互聯網時代的鄉村治理:變遷與挑戰[J].電子政務,2017(1):24-31.

[8] 何陽,湯志偉.互聯網驅動的“三治合一”鄉村治理體系建設[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69-74.

[9] 張丙宣,任哲.數字技術驅動的鄉村治理[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62-72.

[10] 安吉縣人民政府網.安吉縣大數據局:數字賦能社會治理 聯合打造“鄉村釘釘”[EB/OL].(2020-08-11)[2020-08-25].http://www.anji.gov.cn/jraj/shxw/20200811/i2749970.html.

[11] LECHNER F J .Simmelon Social Space[J].Theory,Culture Society,1991(3):195-201.

[12] 張康之.論流動性提出的社會治理變革要求[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23-32.

[13] 何陽,婁成武,湯志偉.從異化到回歸:鄉村振興中人民調解復興的挑戰與應對[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116-126.

[14] 何陽,董小紅.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政治邏輯與吸納策略[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7):21-27.

[15] 劉祖云,姜殊.“城歸”:鄉村振興中“人的回歸”[J].農業經濟問題,2019(2):43-52.

[16] 李文釗.雙層嵌套治理界面建構: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方向與路徑[J].電子政務,2020(7):32-42.

[17] 馬艷,李韻,蔡民強.“互聯網空間”的政治經濟學解釋[J].學術月刊,2016(11):70-83.

[18] 陳國青,曾大軍,衛強,等.大數據環境下的決策范式轉變與使能創新[J].管理世界,2020(2):95-105.

[19] 馬長山.網絡空間治理中的公民文化塑造[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4):105-109.

[20] 袁方成,李思航.技術治理的風險及其演化邏輯——以農村精準扶貧為分析對象[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45-61.

(責任編輯:馬欣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www|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91精品人妻互换|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免费毛片视频|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欧美69视频在线| 综合天天色|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青青久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91美女在线|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 波多野结衣二区|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污视频|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九区|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午夜精品区|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91在线播放国产| 免费在线成人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男女男精品视频|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品视频| 婷婷六月在线|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久久高清|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AV在线天堂进入|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