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香蓮 樸秀英

摘要:鄉村旅游合作社作為新興的農村農業經營模式對于推動鄉村旅游業和鄉村振興能夠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鄉村民俗旅游合作社發展環境尚未成熟,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旅游產業的繁榮。本文通過實地調研,以延邊州B民俗村為個案,聚焦朝鮮族民俗旅游發展,分析延邊州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及瓶頸,即在民俗旅游活動過程中存在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民俗品牌效應不明顯、民俗旅游定位不精準、外部保障條件不完善、管理人才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創建文化活動載體、提升民俗旅游知名度、挖掘特色文化內涵、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有利于朝鮮族民俗旅游合作社發展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朝鮮族;鄉村旅游合作社;發展瓶頸;對策
1 引言
黨在十九大上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建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發展機制,其中提出要在有條件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促進鄉村的產業轉型,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現代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1]在此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與保障,對于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民主體地位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而鄉村旅游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
鄉村旅游合作社作為農民發展鄉村旅游的合作互助組織,能夠將鄉村旅游的生產要素進行有效聚集和合理配置,實現對鄉村旅游的有效管理。[2]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中,首次提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3]作為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擁有獨具特色中國朝鮮族的文化底蘊,響應國家的號召衍生出了朝鮮族民俗文化旅游和朝鮮族民俗旅游合作社,其中延邊州安圖縣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合作社發展正如火如荼。
延邊州安圖縣B村位于安圖縣松江鎮東南部的公路沿線,距鎮區4公里,交通便利,屬于異地搬遷村屯。全村共有2個小隊,戶籍人口72戶269人,常住人口34戶64人,是安圖縣毗鄰202省道唯一的朝鮮族居住村,具有獨特的朝鮮族元素。B村是設施較為完善、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居住舒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初步形成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村莊。該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0年起,B村把經濟發展與鄉村民俗旅游有機結合,積極挖掘B村旅游發展潛力,初步形成了以朝鮮族餐飲、民俗歌舞表演、朝鮮族民居住宿、朝鮮族民俗文物展覽館、家庭度假和農業觀光等于一體的旅游發展格局。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200萬元,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社員19人,員工33人,合作社承接長白山旅游經濟圈輻射帶動,為往來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游玩、選購旅游產品及土特產品服務。2019年共接待游客23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近2000萬元。
但是,根據實際調研情況和合作社實際發展狀況來看,合作社整體發展態勢不好、質量不高。合作社顯現民俗旅游活動過程中存在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民俗品牌效應不明顯、民俗旅游定位不精準、外部保障條件不完善、管理人才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得到有效解決,勢必將制約該合作社乃至延邊州民俗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本文以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合作社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關對策。
2 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2.1 合作社社長基本情況
J,女,漢族,1980年出生,中共黨員,松江鎮婦聯副主席,村黨支部副書記、縣人大代表,現居住地在吉林省安圖縣B村。從小在外闖蕩,2000年返回家鄉創業,2000年-2010年在萬寶鎮紅旗村經營旅游產品和土特產實體店,打下良好的誠信口碑和信譽。2010年大水之后,來到松江鎮村,繼續旅游行業,于2011年注冊登記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專業合作社。J是松江鎮返鄉創業人才中的代表性人物、愛心延邊公益協會會員、安圖愛心協會會員。2017年在延邊州“巾幗之美”活動中被評為“最美創業之星”,2017年4月榮獲“2016年統戰工作先進個人”。
2.2 合作社動態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
一是社員入股參與經營。通過“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社員以房屋、土地入股或是聘請有勞動能力、形象較好的農戶直接加入合作社,從事朝鮮族歌舞演藝、景區內游覽解說、民俗旅游紀念品、土特產品售賣等工作。二是采取村民直接從事旅游經營等接待服務。合作社鼓勵有條件提供住宿服務的農戶為游客提供民宿服務,引導農戶積極發展特色無公害、生態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并向游客出售賣自家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以此來增加非農性的收入來增收致富。三是以“身份”入股參與分紅。采用“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以貧困戶的身份直接入股合作社,在年底合作社為貧困戶進行現金分紅,每人每年1000元現金分紅。四是“打造一戶一品一文化”特色理念。針對朝鮮族村屯多數村民移民定居韓國、留守房屋無人居住的現狀,合作社統一購置村民的房屋,集中進行管理,修葺每一處房屋,裝修每一處民宿,打造“一戶一品一文化”特色民宿群。
2.3 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項目(參見表1)
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合作社通過爭取各方資金投入,建設民俗旅游基礎設施項目,投入產業項目,為B村的民俗旅游夯實了基礎。民俗旅游合作社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履行社會義務,重注公益活動。B村朝鮮族為了將愛傳遞給需要愛的人,把每個月帶有2的日子作為合作社的愛心日,合作社共分成三組,餐廳分成三組,輪班去孤寡老人家里送去由李姝君個人出資300元的愛心慰問物品,包括魚,肉,水果等,并且為老人家里打掃衛生后才可離開,關心生活困難無助的老人。
3 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專業合作社發展瓶頸
3.1 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目前合作社建立了一支表演團隊,隊員均有社員組成,表演一些朝鮮族的歌舞曲等節目,但是村及合作社的文化建設較為薄弱沒文化陣地的建設進展緩慢,文藝隊伍的成員均為農民,文藝素質普遍不高,表演形式過分單一,且表演的內容過于泛泛,合作社里能寫、能編文藝作品的人員太少,特別是能寫出優秀作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能及時的發揮文藝作品宣傳鼓勁、沒有深刻的反映延邊州的民俗、風俗,外請專業老師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合作社本來經費就匱乏,這無形中又進一步增加了基層的負擔。到了農忙時節,文藝表演活動幾乎銷聲匿跡。
3.2 民俗品牌效應不明顯
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旅游”作為延邊“文化強州旅游興州”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出具規模,并打造出一批具有朝鮮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產業。[4]再加工、精包裝、創品牌、搶市場的經營理念還不夠深化。宣傳手段單一化,一直以來,合作社對朝鮮族民俗文化利用網絡進行傳播的手段較少,傳播模式大都以傳統媒體為主,利用報紙、傳單、條幅等宣傳載體做宣傳,或者是由旅游合作社做口口相傳,這樣就導致宣傳的手段單一、單向,朝鮮族民俗文化在傳播發展上有很大局限性。這種傳播方式缺乏與游客的交流互動,同時所載信息只能引起一部分讀者關注,難以引起更多人的興趣,這是紙質平面媒體傳播方式上的不足,受眾者與獲得信息間具有偶然性,導致線下媒體因信息傳遞面窄,影響有限,效果一般。
3.3 民俗旅游定位不精準
品牌定位是品牌塑造的關鍵因素,品牌定位是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B村作為延邊州民俗旅游的朝鮮族村屯,還未形成獨特的品牌定位,沒有品牌關鍵詞,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游客對村沒有特殊的品牌印象,覺得對村的朝鮮族文化特色沒有明確的概念,只是停留在淺薄的層面。個性化的品牌差,導致合作社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失調,沒有側重點。
3.4 外部保障條件不完善
在鄉村民俗旅游開發中,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對于合作社的發展十分的重要,雖然縣、鎮政府對村的有一定的支持,但是由于經費有限,農民專業合作社較多,政府多重視農業合作社,對旅游合作社無法做到兼顧,呈現“一頭重”、“一頭輕”的現象。在優惠政策的覆蓋面上還不夠廣泛,稅收、信貸、財政等方面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對民俗旅游的政策宣傳、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等方面相對薄弱,對合作社的管理和約束也不夠健全,導致合作社發展動力不足;招商引資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
3.5 管理人才機制不完善
旅游專業合作社的經營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由于村朝鮮族村屯年富力強的村民多數去韓國打工,留守的均為歲數較大、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導致合作社內人才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如今旅游合作社的專業需求,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社員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有限,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成員占比較大,合作社帶頭人在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決策能力、經營能力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合作社對于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由于自身發展資金較為缺乏,沒有多余資金支持培訓活動的開展,合作社成員的文化底子薄,缺乏對市場經營,旅游管理,財務核算等方面較為薄弱,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有待提升,不利于旅游合作社經營工作的正常開展。
4 B村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議
4.1 創立文化活動載體,搭建活動平臺
少數民族民間文化是少數民族群體在長期生活、生活中所形成的或有形或無形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動的總成。他存在于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習慣中,世代傳承、演進,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5]合作社要加強鄉村文藝創作、文藝編導、文藝演出、文化管理等專業人員的培訓培養,定期舉辦農民文藝匯演、運動會等,鼓勵農村群眾以傳統文化、當地風俗、美麗鄉村為主題,自編、自導、自演文藝作品。建設文化長廊。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美麗庭院、美麗村官等評選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形成文明鄉風民風。
4.2 強化對品牌的重視程度,提升朝鮮族民俗旅游品牌知名度
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的旅游品牌定位應該追求與自身體量規模相當的定位,實現旅游品牌設計、開發、宣傳、管理的合理有效性。[6]積極拓寬品牌營銷渠道,提高B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到B村參觀旅游。結合長白山下的朝鮮村屯的民俗特色,明確本村的旅游發展品牌定位,確定本村旅游的主題,突出本村的特色,打造朝鮮族特色優勢旅游產品。在延邊州各大電視臺和報刊、網站投放廣告大力宣傳,聯系專業團隊攝制介紹村民俗旅游景區的宣傳片,集中進行營銷推介。邀請安圖縣攝影家協會、戶外協會、作家協會、學校和其他文化機構,合力開展大型演藝項目、作品征集、研學等主題活動,打響村的品牌。
4.3 發掘特色文化內涵,打造品牌,凸顯亮點
鄉村旅游開發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挖掘村獨有的人文風情、文化內涵,找到自己的亮點。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開發特色產品,規范旅游發展流程,打造有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提高服務質量,加快其發展。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抓牢旅游產品的質量。對傳統民俗文化既要繼承又要推陳出新,既體現自身特色融入時代特色,將民俗文化作為開發中心,繼承、創新然后發揚地方特色文化,又提高旅游產品文化檔次和格調,增加產品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份額。在縣域經濟領域著力,打造特色品牌,在延邊州內形成差異化的朝鮮族民俗旅游勝地。
4.4 準確發揮其職責,為合作社的經營和發展提供優良的外部環境
上級相關部門要正確認識到旅游合作社建設的重要意義,注重旅游合作社為鄉鎮和村民帶來的積極作用和影響。縣級以上財政部門要成立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項資金,支持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等活動,在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方面給予合作社大力傾斜,專款專用,幫助引導合作社快速發展。[6]鎮政府要加速與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公共服務供給能力。[7]建設多樣化、服務化、定制化的民俗旅游服務,加快村基礎設施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盡快完成停車場、統一院墻等項目工作的完工;鼓勵農村信用社、郵政銀行拓展業務范圍,為合作社降低貸款門檻,搭建順暢的銀企平臺,為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為合作社提供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等服務,為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和社員提供知識、技能、經營培訓,提升合作社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
4.5 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在政府的主導下,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培訓教育體系,借助縣、鎮農民夜校,電子商務培訓中心,返鄉創業服務中心,優化并完善教育培訓內容體系,創新教育培訓方式,以先進、定制、多遠的教育培訓方式代替傳統單一的培訓方式,積極開展經驗交流會、技術研討會等活動。合作社帶頭人積極參與省州縣的致富帶頭人技能培訓班,參加返鄉創業帶頭人培訓班;針對村內大批韓國務工人員,趁他們回國探親之際,積極動員他們將在國外賺取的金錢投入到家鄉的企業建設中,同時幫助他們分析及營造良好的創業平臺,實行“扶上馬、送一程”活動,讓他們少走彎路、不走錯路,以致力于加速家鄉貧困人口的早日脫貧。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 劉濤.鄉村旅游合作社發展研究——基于萊蕪城嶺村和房干村的案例分析[J]. 社會科學家,2012(1):77-81.
[3] 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4] 胡安琪. 以朝鮮族民俗文化推動延邊旅游業發展研究[D]. 延邊大學,2020.盧銀靜,郭思哲. 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旅游開發與保護——以云南省為例[J]. 科技和產業,2019,19(02):16-20.
[5] 任航. 延邊州旅游品牌傳播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7.
[6] 李慶華. 農民經濟合作社的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河南:鄭州大學,2010.
[7] 呂璇. 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基于旅游合作社模式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研究——以廣西為例[J].中國市場,2020(08):63-64.DOI:10.13939/j.cnki.zgsc.2020.08.063.
作者簡介:柳香蓮,(1989.2-),女,朝鮮族,籍貫(吉林省長春市),管理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方向。
指導教師,副教授,碩導,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