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作為多邊貿易的堅定捍衛者和全球化中的貢獻者,在全力的支持經濟全球化、倡導一帶一路”構筑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背景下,立足提升內需,進一步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變“世界工廠”為“世界市場”,讓廣大人民群共享中國發展的紅利,這正是推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之轉變的光明之路。
關鍵詞: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全球化;新發展格局;全球產業鏈
1引言
隨著2002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此中國進入了全球的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隨著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擴展和加深,國際分過與合作不斷加強,中國也成為了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由此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業鏈不斷優化升級。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現已能夠生產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所包含的所有工業產品,中國能夠生產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產品,這在全世界只有中國。[11]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已然成為世界工廠,但這并不是中國制造業的終點,下一步中國將邁入世界“智造”工廠,成為現代化制造強國。
同時,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發展戰略也是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形勢下提出的經濟策略。2020年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第一次明確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2]在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再一次指出,由于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要以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3]
在面臨系統性風險不斷加強的國際經濟環境,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閉關鎖國”,而是要充分發揮國內市場的潛力,加快國內供給端的產業升級發展,以及擴大國內需求。改變原有“大進大出”以代工、制造、出口為主要方式的出口制造業,要讓進出口更加趨于平衡,通過打開國內市場,增加國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不僅能讓讓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獲得全球化貿易所帶來的的切實好處,改變原有片面追求出口貿易額的出口導向模式,而且能夠釋放國內市場的活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又一增長引擎。
2“雙循環”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能夠很好地為自由貿易的提供經濟學上解釋的第一個理論是由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生產同一件產品時,由于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所以不同的國家生產同一類產品具有不同的成本,因此不同的國家可以利用國際分工合作,與國際貿易只生產自己國家生產成本低,即勞動生產率高的產品,其他產品通過貿易獲得。這樣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所有的國家都能夠從中獲得好處。
由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更加進一步的拓展了絕對優勢理論,使得貿易存在的必要性不僅僅停留在有絕對優勢的領域。其理論內容為,當一個國家生產多種產品時,即便一個國家生產的所有產品都有比另一個國家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但是該國家仍然可以通過只生產自己最有成本優勢的產品,通過貿易獲得其他產品來獲得利益。
隨著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伊利·赫克歇爾、伯蒂爾·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稟賦論,該理論進一步解釋了不同國家生產產品具有不同成本的根源:①由于不同國家具有完全不同的自然稟賦,這種有差別的地理、生產要素的不同導致所需生產資料在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稀缺程度,從而生產出同樣的產品的成本必然不同。②由于不同國家的技術構成不同,因此導致生產同一產品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比例各不相同。正是由于不同國家稟賦差異所導致的比較成本的存在,不同國家具有了相互貿易的動機,而這種貿易的結果必然使得各個國家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價格上漲,反之則下降,從而最終生產資料價格在國際上趨向均衡。
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與結果。通過自由貿易與國際分工,不同的國家憑借各自的技術稟賦不同,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通過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獲得利益,而正是這種國際貿易又反過來促進各個國家稟賦差距的縮小,使得各個國家國內稀缺資源價格下降。
近年來,國內需求的貢獻不斷提高,貿易依存度2019年已下降至31.86%。在未來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既不是簡單的國內經濟單循環,也不是以往高貿易依存度的國際循環。而是建立在國際大循環基礎之上,服務于國內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
3雙循環的實現路徑
3.1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縮小貧富差距
中國屬于世界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的人均國民收入,2019年中國人均收入為16740元(現價國際元),而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為17231.7元(現價國際元)。雖然中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是仍然較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有差距。
2020年是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年,2019年的脫貧任務取得巨大進展,一共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貧困縣脫貧摘帽共計340個左右。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貧困發生率由8.2%下降到2%。[14]在解決絕對貧困后,首先要防范一部分人口重新返貧,應該給予脫貧人口持續的幫扶政策,同時幫助其掌握獲得持續的穩定收入的能力;另一方繼續推進扶貧政策,減少相對貧困人口,同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只有使更多的居民進入中產生活,有錢消費的同時,敢于消費,進而從需求端帶動國內市場大循環的深入進行。
3.2加大創新投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在“十四五”規劃中,創新被提高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15]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擺脫過去以自然資源以及單純地憑借低廉的勞動力的價格所主導的粗狂的經濟發展模式。主功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以及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我國將進一步加強芯片制造、電子技術、工業軟件等計算機基礎科研技術。在中美貿易戰過程中以及美國制裁中興、華為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該領域的產業鏈短板。面對科技短板,應該拋棄幻想,認清形勢,攻堅科研高地。
在科研人才方面加大高校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高校辦學質量,推進高校企業聯合辦學,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與體制優勢。鼓勵高校、企業創新的同時,也允許引進吸收國外高新技術。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時所起到的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要加強政府在市場監管,保障市場運行公平、公正的作用。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的大干快上,要確保項目落地的可行性以及將來的經濟效益。既要防止出現“騙補”的企業,也要尊企業自主決策,發揮其自己應有的微觀主體作用。最終實現高端制造業在國內市場能夠完成自給自足的大循環,打破關鍵技術、關鍵部件被國外“卡脖子”現象。
3.3將“一帶一路”與RCEP結合,構建國際大循環
“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貿易合作倡議,該倡議所包含的的國家橫跨亞歐大陸,同時連接亞非歐的經濟帶。中國遵從共商、共享、共建原則。中國堅持以市場運作的方式,以開放合作,相互包容的態度尊重各個國家的主權與制度,推進知識產權的保護,實現互利互惠的經濟往來。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聯通“一帶一路”沿岸國家的交通線路與貿易鏈路,為沿岸國家對外貿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地區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提供了技術與資金的支持,在多邊的貿易往來中實現互利互惠。截止2019年7月底,在該貿易合作倡議框架下中國政府已共簽署19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其中包括與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范圍由亞歐地區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歐等相關國家。[16]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由2012年東盟主導推動的共包含十五個國家的經濟協定,該協定的簽署意味著亞洲各國的經貿往來將大幅增加,形成統一的亞洲市場,促進各國的經貿往來,資本、人員等生產要素的邊界流通。貿易協定的簽署減少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的交易成本以及不確定性,既增加了經貿往來,又降低了了貿易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中國正在積極的參與與維護世界貿易,不管是“一帶一路”還是RCEP都是中國維護世界貿易秩序以及推行多邊貿易的最好佐證,中國應通過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彌補國內技術短板,以外循環的技術成果,促成技術科研內循環的快速實現。把握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浪潮,實現人民幣數字化,推廣人民幣數字化錢包的使用,讓方便快捷的人民幣數字支付功能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助力。同時,對新興產業提前進行產業布局,與國際組織與各個國家加強合作,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合作,為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調動國內各區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發展的積極性與緊迫感。通過國際大循環不僅僅是使中國產品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改變貿易政策,實現貿易平衡,讓中國居民享受到自由貿易的切實好處,同時與世界人民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許光建,喬羽堃,黎珍羽.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若干思考[J/OL].價格理論與實踐:1-4[2020-11-22].https://doi.org/10.19851/j.cnki.CN11-1010/F.2020.10.260.
[2]何雄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選擇[J/OL].企業經濟,2020(11):140-146[2020-11-22].https://doi.org/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0.11.017
[3]張任遠.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思考與路徑[J].區域經濟評論,2020(06):56-62.
[4]張永亮.“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07):4-7+12.
[5]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05):538-544.
[6]趙亮,陳淑梅.經濟增長的“自貿區驅動”——基于中韓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與RCEP的比較研究[J].經濟評論,2015(01):92-102.
[7]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30-38.
[8]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
[9]王玉主.RCEP倡議與東盟“中心地位”[J].國際問題研究,2013(05):46-59.
[10]賀平,沈陳.RCEP與中國的亞太FTA戰略[J].國際問題研究,2013(03):44-57.
[11]《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192525670158493&wfr=spider&for=pc
[1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習近平主持》,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514/c64094-31709431.html
[1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決定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30/c_1126306023.htm
[14]《2020年咬定目標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http://www.gov.cn/xinwen/2019-12/21/content_5462840.htm
[1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http://www.lianmenhu.com/blockchain-22848-1
[16]《圖解:“一帶一路”倡議六年成績單》,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02792.htm
作者簡介:何志文,(1995-),男,四川省遂寧市,四川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