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強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黔東南自治州556000)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但卻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據統計,2018 年中國高職院校在校生約1 133.7 萬人,占高校學生數的40%。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它為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為加快完成和建設職業教育現代化,國家出臺了職業教育20 條,規范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未來職業院校在國家的總體布局下將朝著現代化、高質量、精英化的方向發展,職業教育制度及體系完善,企業高度參與共同培育人才,在新形勢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進一步起到推動作用。在此背景下,各職業院校加緊布局,完善學校的實訓條件,探索校企合作形式,完善和打造精品專業群及專業,修訂課程體系及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跟上國家的戰略布局,占領新一輪的職業教育高地。
“電氣工程基礎”是本院“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必修課,分為上下兩冊,知識點內容較難。上冊主要學習“發、輸、變、配、用”五大電氣脈絡,涵蓋電力系統概述、電力系統主設備和接線方式、電力系統負荷計算、電力系統穩態分析、電力系統短路故障分析以及電力系統穩定的基本概念;下冊主要學習電力系統的短路計算、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防雷接地及電氣裝置接地、電氣設備選型及運行方式、電氣工程設計等[1]。以往“電氣工程基礎”課程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訓條件差,學生很難接觸實物和實際,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點比較困難。由于實訓條件建設困難,課程理論知識較多,課程實踐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常不理想。
貴州龍辰(集團)電氣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輸電、變電、配電系統相關的專業服務。公司擁有完善的施工團隊和變壓器及成套設備兩大生產基地,在當地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與本院電力系無縫銜接,是學生和教師的實習實訓基地。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校企雙方合作緊密,達到了互利共贏。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灌輸式為主,無教學條件支撐,或教學條件無法達到教學效果,實踐內容太少,且課程內容與實際脫軌。本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的人才培養方案模式,避免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脫離。以電氣工程師崗位技能需求為核心進行校企合作研討,以電氣開關設備的選型、設計、調試和維護為主要教學內容進行論證,確立“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實訓場所與生產車間”“課堂教學與實訓場所”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實現工學結合和學生零距離就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本校已向貴州龍辰電氣有限公司輸送了大批實習生和畢業生,解決了企業對口的人才需求,為公司的長期有效發展增添了活力。
鑒于學校實訓條件落后,以往的教學通常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忽略了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的差異,隨著時代發展,技術不斷更新,教材內容陳舊,導致課堂教學與實際項目脫節。教師通過頂崗精準實習,了解實際生產技術需要,提升自身實踐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企業的目的是發展,為尋求突破,企業必須進行信息系統管理升級、智能制造以提高生產效率和拓寬業務。學校教師充分發揮理論知識強的特點,為合作企業員工進行ERP、PLC 和智能車間改造等方面的培訓和探討,為企業提供了技術保障。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畢業學生主要從事電氣設備的運行,電氣施工與造價,電氣設備安裝、調試、檢修、管理以及電氣設計等工作。為保證學生能勝任相關的崗位工作,學生必須學好“電氣工程基礎”這門課程。為讓學生學好“電氣工程基礎”這門課程,勝任實際崗位相關工作,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必須立足于行業及崗位實際,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人才,根據崗位技能需求實時調整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改變教育教學策略,培養創新、創造、創業型的人才,讓學生不僅擁有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也擁有很強的實際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改革。
3.1.1 確定培養目標
本院在培養學生扎實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同時,結合技能考證,將考證結果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以職業資格為依據,使學生畢業就能擁有專業的就業技能。“電氣工程基礎”課程與“高電壓電工證”及“繼電保護電工證”等證書考試內容聯系緊密,能很好地為學生考證服務[2]。
3.1.2 重構課程體系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必須以社會需求為主要核心,課程的框架應與崗位技術技能要求為參考。作為高職學生,學生必須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應加強實踐項目的教學和訓練,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
3.1.3 以項目實訓為主體構建課程
改變以往傳統理論教學為主體的模式,以工作崗位為基礎,以實際工程或實際項目為載體,將理論知識和實際項目結合,弱化與工作實際脫節的理論內容。
3.2.1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信息化、多媒體教學對傳統教學形成了挑戰,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作為指導者和組織者,幫助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和思考更容易培養其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互聯網、計算機的優勢,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資源和教學資源,構建龐大的知識海洋,使教學更加多樣化,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2.2 利用超星平臺,實現翻轉課堂教學
采用超星教學可以實現翻轉課堂教學,課前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教師布置的課前作業提前預習相關內容,查閱相關資料,主動獲取知識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學生預習的情況實時調整教學重點及教學策略;課中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平臺發布課堂討論、課堂測驗、分組討論等,同時鼓勵學生上臺扮演教師上課,學生和教師點評,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3];課后布置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進一步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教師實時進行線上答疑,打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3.2.3 傳統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
將課程知識點分為兩個大類,即概念及理論部分和強實操性部分,簡單的概念內容可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實操性強的知識點采用項目形式進行實操訓練。
3.2.4 增加實踐環節,以課題或項目驅動教學
“電氣工程基礎”課程項目實踐是培養學生技能的主線,是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有限途徑,也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保證。通過課程項目,學生可以有效復習理論知識,通過訓練,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整理資料,提取有用資料完成課題,實現項目方案設計、方案及技術比較,體驗項目設計步驟和內容設計的全過程,以項目任務驅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疼腦”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結合校企實訓基地開展實訓項目,下面用企業的幾個崗位進行舉例說明。
3.2.4.1 二次接線
二次接線是開關柜正常工作的前提,二次線路鋪設美觀、接線正確、工藝規范、接地可靠是二次接線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同時二次接線也是最耗時、最考驗耐心的環節。學生只有通過接線熟悉接線規范,熟悉各種元氣件及工作原理以后,才能勝任電氣設計等更高技術含量的工作。
3.2.4.2 電氣設計
電氣二次圖是電氣二次屏、柜制作,二次設備現場安裝施工和日常運行維護、檢修和技術改造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二次原理圖反映了二次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電氣二次圖的核心。電氣設計是電氣工程師的必備技能,電氣設計崗位具有很好的前景,是學生就業不錯的選擇。
某小區高壓系統接入如圖1 所示。某小區市電、發電機自動切換控制如圖2 所示。以任務點形式開展實訓,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升學生的實訓效果,更好地為國家和企業培養可用的人才。

圖1 某小區高壓系統接入圖

圖2 某小區市電、發電機自動切換控制圖
3.2.4.3 電氣試驗
電氣試驗一般包含交流耐壓試驗和耐流試驗。耐壓試驗的目的是檢驗電氣裝置、電氣設備和電氣線路等承受電壓的能力,通常采用工頻耐壓試驗臺對設備或線路進行耐壓測試。耐流試驗就是通過電流發生器將電流升高到要求的值并串接到需要檢測的母排上以檢驗線路承受過電流的能力。
考核方法: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而基于過程的考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為避免學生刷課,課程的考核以“過程+能力”為主,弱化理論知識的考核,注重實踐過程的考核,突出職業素養和技能[4]。
本文以“電氣工程基礎”課程為例探索了課程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探索了企業—學生—教師三贏的合作模式。以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為基礎,探索了課程的體系改革,優化了課程教學內容,以多媒體、超星平臺為輔助進行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核心作用,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