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沿海地區有著特殊的優勢,建議設立沿海高質量發展帶。”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將有利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按照邵志清的設想,可參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立沿海高質量發展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
毫無疑問,這種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我國先后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確定了上海、天津、北海、湛江、廣州、秦皇島等14個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建立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這些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都位于沿海地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外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推動中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貢獻。”邵志清說。
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一些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
邵志清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
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沿海地區是最有條件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地區。
這既可以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又可以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從而主動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省級版的沿海經濟帶,被陸續提出。
上海提出,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天津提出,大力推進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發展海洋產業。而遼寧沿海經濟帶是遼寧“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極。

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 邵志清
近年來,幾乎所有沿海省市都提出在各自行政區域內發展沿海經濟帶。除前述省市外,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均有類似規劃。
在邵志清看來,這些規劃和戰略對于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好引領作用,但由于缺少國家層面的統籌和協調,難免存在基礎設施規劃不統一、資源配置不合理、產業布局不科學、生態保護不協同以及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問題。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邵志清多年來持續關注自貿區建設、超大城市治理、個人信息保護等多個領域的議題。談及設立沿海高質量發展帶的建議時,他有著深入思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建設質量強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角度看,缺少國家層面的統籌和協調,沿海地區省份之間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邵志清說。
“要促進國內大流通,實現沿海基礎設施大聯通和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方便、快捷,可通過建設沿海大通道,統一規劃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新基建等。”邵志清說。
除此之外,在邵志清看來,沿海高質量發展帶應該包括沿海產業集群和創新體系的科學布局,統一的市場體系,生態環境聯合防控和治理能力等內容。
科學布局沿海產業集群,可推動陸海經濟聯動發展,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形成一批產業聚集基地和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健全現代經濟體系。
在創新體系方面,沿海高質量發展帶要聚焦陸海開發開放,培育壯大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研發服務機構和企業,形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成為國家重要創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地。
在建立沿海統一的市場體系方面,邵志清建議,要不斷消除行政壁壘,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共進共贏的合作體制。
此外,還要堅持陸海統籌,提升沿海生態環境聯合防控和治理能力,形成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治網絡,建立協同監管體系,明顯改善生態環境總體質量。
在邵志清看來,當務之急是盡快制定、發布沿海高質量發展帶規劃綱要。
“明確發展區域范圍、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等內容,形成沿海高質量發展帶規劃綱要。而作為該區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