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新的發展格局給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伴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確立和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消費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食品產業將迎來關鍵變革和發展新機遇,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提出。
他相信,未來,高品質、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產品將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同。
進入新發展階段,收入水平提高帶來消費結構的調整,促使消費向高端化、高品質、智能化方向升級,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
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2020年,中國GDP邁入百萬億大關,達到101.5986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1萬美元;在此期間,進口食品規模以17.7%的復合增長率高速增長,2018年中國進口食品總額達735.7億美元,同比增長19.3%。
據聯合國預測,2025年后,我國將有3億老年人、5.6億中產階層、1.8億90后以及大量的00后和10后,這4類人群對應巨大的市場規模并各具鮮明的消費特點,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充足的終端需求。
我國三線以下城市、縣鎮與農村地區人群占全國總人口的70%左右,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消費增量市場,正在全面驅動新消費升級。“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張學武說。
近年來,以海天味業、農夫山泉、伊利乳業等為代表的中國食品企業,緊跟國內消費升級,實現迅猛增長,海天味業的市值達6000多億元,農夫山泉市值超過7000億港幣,成長為細分領域的國際領軍企業。
《2020中國食品飲料百強企業榜》顯示,2020年,中國食品飲料上市公司新增7家100億規模企業,新增3家200億規模企業,同時,還有6家企業超過500億規模。“本土品牌再次遇到發展紅利,進一步縮小了與國外品牌之間的差距。”張學武說。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張學武看來,隨著消費升級和雙循環格局的確立,食品工業進入最好的發展時代。
“新發展階段下,食品行業要緊跟消費趨勢,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高端制造能力,以高質量產品供給和服務引領消費、創造消費、發掘消費增長的潛力,形成食品行業新發優勢。”張學武表示。
他建議,培育國際企業,引領食品產業在國際大循環中升級。食品企業既要抓住國內市場的發展機遇,也要主動參與“國際循環”,充分利用全球的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提升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學武
具體來說,可以篩選一批食品龍頭企業,引導要素資源向龍頭企業聚集,引導和激勵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引進戰略合作者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整合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布局全球市場,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生產經營,打造國際市場競爭力,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科技創新是食品工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國食品企業科研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為此,張學武提出,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加快培育行業創新主體,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積極探索“企業為主導+院所為主力+政府支持+開放合作”的組織模式,集聚優勢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力爭在營養靶向設計技術、精準營養供給技術、智能健康管理技術、天然添加劑提取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關鍵配料技術、新食品資源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開發營養健康產品,不斷豐富產品品類。
張學武建議,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引領食品工業向數字化轉型。圍繞食品產業發展需求,加快推進食品檢測、網絡營銷等平臺建設,培育原輔料供應、食品機械、食品包裝等配套企業,加快形成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集群發展的態勢,提升食品產業整體規模和效益。推進“互聯網+”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作用,選擇骨干企業建設食品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食品企業上“云上平臺”,促進產業鏈向高端化、兩型化、數字化發展。
在長期的行業觀察中,張學武發現,一些新生勢力品牌充分利用高端化的發展趨勢,以消費者為中心開展創新,開發高價值、個性化的產品,采用更快速和敏捷的運營模式,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對新品的渴望,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占據了一定份額。
他建議,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三品”專項行動中,加大對中小食品企業的支持,引導企業關注需求本質內涵,開發更多高品質的產品,進一步促進消費。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要加快完善全面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持續加大‘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營造有利于消費潛力釋放的高品質消費環境。”張學武說。
他建議進一步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組織實施消費市場培育工程、食品安全保障工程、放心消費創建工程、供給質量優化工程、維權能力提升工程、消費信心提振工程,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