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為公眾寫作:大學教師不應忽視的社會責任

2021-03-24 10:52:54劉愛生
高教探索 2021年2期
關鍵詞:社會責任

摘 要:當前,大部分大學教師熱衷于發表論文或出版專著,極少愿意且持續為公眾寫作。大學教師的公共知識分子屬性、學術評價的社會價值訴求以及科學知識民主化的內在邏輯,決定了為公眾寫作是大學教師不應忽視的社會責任。然而,傳統的學術文化觀念、學術評價機制以及公共寫作的潛在風險,打消了大學教師為公眾寫作的熱情。要戰勝這些阻礙力量,需要大學重塑學術文化觀念,改革學術評價機制,以及提供有關資源支持與制度保障。

關鍵詞:大學教師;公共寫作;社會責任;學術文化觀念;學術評價機制

當下,多數大學教師寫作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他們熱衷于發表論文或出版專著。相比之下,那些愿意且持續為公眾寫作的大學教師并不多見。然而,大部分大學教師沉浸于個人學術世界,忽視公共生活的狀況,日益引起社會的不滿和批判。在公眾看來,大學教師學富五車,才智過人,理應通過自己的思想啟迪民智,影響公共討論與政策制定。鑒于此,有必要認真思考“大學教師為公眾寫作”這一議題。下文將主要探討以下內容:大學教師為什么需要為公眾寫作?哪些因素影響了大學教師為公眾寫作的熱情?如何才能戰勝這些阻礙力量?

一、大學教師為什么需要為公眾寫作

(一)大學教師的公共知識分子屬性

大學既是教書育人的機構和知識生產的中心,又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燈塔和社會良心的最后堡壘。大學教師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工作者,其“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識分子三種社會角色于一身”[1]。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大學教師需要對社會展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和理性批判精神,而不能蜷縮于象牙塔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此,加州大學校長珍妮特·納波利塔諾(Janet Napolitano)就指出,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大學學者不能只呆在實驗室或在某領域開展研究,向同行分享知識,以及指導研究生,學術共同體要走進公共領域,確保他們的工作與聲音被公眾聽見、理解和信服。

其中,花費時間和精力為公眾寫作,或普及科學知識,或解析社會熱點事件,是大學教師關懷社會、參與公共生活和承擔公共知識分子職責的體現。實際上,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大學教師發揮其才智的舞臺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而且,由于網絡空間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場域,大學教師不主動介入,自動排除在公共討論之外,其他人(如新聞記者、技術官僚、各種意見領袖等)自然會活躍其間,甚至主導網絡空間的話語權——但由后者主導的結果未必令人滿意,因為他們或出于商業目的,或出于個人的政治動機,并不能保證大眾傳播的客觀準確。相對而言,大學教師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在描述和分析社會現象或科學發現時,往往能提供一種更具客觀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視角,更有利于提升公眾的智識水平和思考方式。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許紀霖就指出,大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有一個特殊的優勢,即他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內行地、深入地為公眾分析問題癥結之所在,以及社會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價值立場。[2]

(二)學術評價的社會價值訴求

當前,全球每年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雖然高達150萬篇,但即便在學術圈內,多數論文也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康奈爾大學教授費爾·戴維斯(Phil Davis)對此就指出:“大部分論文靜悄悄地躺在廢墟之中,自始至終都無法吸引他人的關注。”[3]更為悲哀的是,盡管大部分論文獲得公共財政資助,但并沒有對公共爭辯或政策制定產生實際社會影響。一方面,絕大部分學術期刊被學術出版商壟斷,普通公眾、一線從業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很難接觸到;另一方面,學術論文難以理解的術語和長度,足以打消閱讀者的興致。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Steve Pinker)就辛辣地諷刺過當前學術人員的寫作風格:“浮夸、沉悶、呆板、臃腫、笨拙、晦澀、閱讀不暢、難以理解。”[4]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術成果的評價標準只單純考慮知識本身價值。受此單一標準影響,學術圈宛如一個自給自足甚至自娛自樂的生產系統,大學教師只需按照既定的研究范式生產知識獲得同行認可即可,無需關注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力,也無需照顧公眾的閱讀興趣和感受。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成果的評價逐漸走向多元化,不再單純考慮知識本身的價值,還需兼顧對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非學術影響。誠如歐盟所質問的那樣:“社會真正能從公共資助科研的產出中獲得什么利益?”[5]在此背景下,“參與型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高校的學術活動應致力于服務社區生活、民主建設和滿足公共需求。其中,大學教師在大眾傳播、社交媒體上付出的努力與提供的專業才能(為公眾寫作即是典型的一種),就被視為一種參與型學術。與此對應,“替代計量學”(Alternative Metrics)這一概念于2010年被提出,其核心思想之一,即是:對一個學者的評價,不能只看其論文發表數量、他引次數、期刊影響因子等,一個學者在大眾媒體上發表的文章(此外還包括視頻、數據庫、源碼等)被閱讀、討論、分享、下載或鏈接的次數,同樣構成了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內容。[6]

(三)知識民主化的內在邏輯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為了規避科學不確定性及其負面后果(例如轉基因、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安全隱患),政府傾向于讓科學專家與技術官僚壟斷風險規制過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官僚與專家主導的風險規制并未能有效化解科技應用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消除普通公眾的恐懼心理。進而,公眾質疑專家的可信性以及政府決策動機與目的,并造成政府、專家與民眾溝通不暢、信任喪失甚至對立的風險規制僵局。為了打破這一僵局,公共決策模式亟須由“專家政治”向重視民主溝通與參與治理轉型。而有效的溝通與參與,離不開公眾對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轉型背后體現的理念即是科學知識的民主化,一些學者稱之為“專業知識的民主化”[7]。

為了實現科學知識的民主化,大學教師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不僅是因為大學教師是公共知識分子的一員,為了公共利益,有義務去履行職責,更是因為大學教師自身是科學知識的主要生產者,沒有誰比教師更明白其所從事的研究。其中,大學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公眾傳遞科學知識,可以說是實現科學知識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方式。華盛頓大學教授斯科特·蒙哥馬利(Scott Montgomery)就指出,普通公眾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明白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因為他們意識到這個世界已經進入到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諸如恐怖主義、移民、氣候變化、宗教等議題,經常在新聞頭條中出現。顯然,在不依賴于大學學者在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是無法客觀公正地理解這個真實世界的復雜性的。作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大學教師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最佳人選,且提供的意見往往兼具深度與邏輯性。[8]

二、阻礙大學教師為公眾寫作的因素

(一)傳統的學術文化觀念

首先,長期的學術訓練,使大學教師形成了特殊的學術論文寫作風格。這種風格大量充斥著令普通公眾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符號公式和數學模型等。普利策獎獲得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Nicholas Kristof)就指出:“博士生項目養成了一種崇拜晦澀難懂同時蔑視影響力和公眾的文化。這種排他性文化通過不出版即消失的終身制過程傳遞給下一代。”其結果是,許多大學教師一旦離開了專業術語、數學模型等之后,往往不知道如何向公眾介紹其研究發現。在學術寫作風格難以有效轉換成公共寫作風格的情況下,大學教師自然降低了為公眾寫作的興趣。美國著名學者克利絲特·祖克(Kristal Zook)就“大學教師為什么不愿意為公眾寫作”這個問題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學教師不知道如何將復雜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和嚴肅的科學發現轉換成公眾能聽得懂的語言。

其次,受傳統的學術觀念影響,大學教師普遍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在同行評議的期刊發表論文,才是從事“真正的研究”“嚴肅的研究”;相反,面向公眾的寫作,則常常被學者們嗤之以鼻,不僅被視為“不務正業”“浪費時間”,而且被認為無法凸顯作者的學術水平,會降低作者在學界的身份與地位。甚至有大學行政人員認為,公共寫作是一種類似于游戲上癮的病癥,除了可以滿足即刻的快感與自我中心外,并不能真正推進學術知識;公共寫作是虛弱的標志,表明大學教師的能力不足,證明今天的公共知識分子并不是真正的教授。[9]此外,在這種鄙視公共寫作的學術文化下,一個大學教師如果把過多的精力用于公共寫作還有可能遭受懲罰,使個人職業陷入風險之境。這一殘酷的現實則進一步擊退了大學教師為公眾寫作的熱情。[10]

最后,受學術中立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教師堅持一種“只求真理,不關世事”的態度,在公共事務上選擇謹言慎行或刻意保持距離。在一些大學教師看來,在公共媒體上發文是新聞媒體工作者、社會活動家等人的職責,教師做好本職工作即可,沒有必要卷入其中。更有甚者認為,為了保持智力工作的中立性,大學教師沒有必要為公眾寫作,大學教師的寫作也沒有必要讓每個人都理解。“(大學教師的寫作)故意深奧難懂……是為了證明智力的優越感。”[11]清華大學副教授嚴飛指出,大學教師長期居于學院之中,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種“想象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不僅導致教師對書本知識的盲目膜拜,而且導致其“關起門來只做學問,不問世事,保持知識分子的清高,或美其名曰:保持知識分子的中立學術立場”[12]。

(二)傳統的學術評價機制

隨著多元學術觀的提出,學術評價標準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當下,我們可以見到一些大學教師因教學優秀或成果轉化升為教授,但是尚未聽聞有大學教師因公共寫作而晉升為教授的。這是因為絕大部分大學并沒有意識到公共寫作的價值,沒有把公共寫作納入學術評價體系。即便少數大學嘗試把教師的公共寫作納入學術評價體系,但它也只是作為一個受歡迎的選項,而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要求。這實際上等于把公共寫作置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境位,無法引起大學教師足夠的注意與重視。相反,在同行評議的期刊發表論文,在赫赫有名的出版社出版專著,仍是學術評價的主導方式。至于這些論著有沒有人閱讀,有沒有產生社會影響力,則不是大學教師考慮的范疇。

既然公共寫作在學術評價體系中不算數,大部分大學教師自然缺乏寫作的動力。畢竟,為公眾寫作將耗費不少時間,而這些時間本來可用于教學、學術研究、咨詢顧問以及休閑。更何況要使一些復雜的思想讓普通公眾聽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要求作者對本專業的知識有一個深刻而又徹底的了解,而且要求作者有熟練的文字技能。”[13]拉塞爾·雅各比(Russel Jacoby)對此就指出,大學教師不再面對公眾,不珍視深入淺出或文筆優美的寫作,倒不是因為他們對此不屑一顧,而是在公共讀物上寫文章幾乎算不了什么。“大多數文獻包含論點或成果綜述;出版發表比怎么寫重要得多。這些迫切的要求不斷地決定著教授們如何去閱讀,如何去寫作;他們注重的是本質而不是形式。那種已變得不堪卒讀的公報式的學術論著,通過感謝同行和知名人士來加以粉飾。”[14]

(三)公共寫作的潛在風險

公共寫作的潛在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來自校內的風險。最典型的情況是,大學教師的公共寫作因無意中違反學校的某項政策(如違反有關“師德”的政策),或因所謂的“不當言論”或“不恰當使用社交媒體”損害大學聲譽而遭受到各種處罰:輕微的懲處或許只是暫停教學工作,嚴重的則有可能是直接解聘。但問題是:“公共寫作究竟有沒有違反學校政策”這一點,往往充滿了爭議。例如,2013年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教授大衛·古思(David Guth)就因在推特上抨擊和諷刺美國步槍協會而遭到開除,校方的開除理由是:古思因不恰當使用社交媒體違反了學校的政策,損害了學校最佳利益。此開除事件在美國高教界引起了廣泛爭議,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對此就譴責道:“(堪薩斯大學的)這項政策赤裸裸地違反了學術自由的基本原則——它是美國高等教育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基石。”誠然,這樣的做法打擊了教師為公眾寫作的積極性。

二是來自校外的風險。大學教師面向公眾寫作,意味著將失去象牙塔的保護,直接面對異質的公眾。然而,并非所有的公眾都是理性的、平和的;相反,為數不少的公眾是非理性的、偏激的,極易受到外部力量的蠱惑。大學教師極有可能因其公共發言,尤其是涉及性別、種族、宗教、階級、同性戀等富有爭議的話題,遭到一些偏激分子的各種謾罵、騷擾、恐嚇、隱私侵犯、暴力威脅,甚至死亡威脅。而且,有些針對大學教師的攻擊并不是孤立的、隨機的,而是有組織的、有目的的。此外,外部的政治氛圍也會影響到大學教師的境遇。例如,美國近年來致力于公共學術的大學教師所遭受的攻擊相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因為隨著特朗普政府的上臺,一種全新的融入了種族主義的反智主義獲得了合法性。在這種局面下,極端分子對大學教師的攻擊變得更為頻繁和瘋狂,以至于包括美國社會學協會、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在內的學術組織,不得不專門開會探討從事公共學術的大學教師如何防范潛在的社會風險。總之,針對大學教師各種各樣的攻擊,不僅打擊了一部分正在從事公共寫作的教師的熱情,而且也引起那些沒有從事公共寫作的教師的憂慮,進而在事實上造成一種“寒蟬效應”。

三、大學教師公共寫作阻力的克服

(一)基礎:重塑學術文化觀念

許多大學教師和行政人員不認可公共寫作,認為它不是真正的、嚴肅的學術研究,根源在于觀念上的認識誤區。鑒于此,重塑一種全新的支持和包容公共寫作的學術文化觀念就成了一種基礎性、根本性的工作。

一方面,學校高層應使大學教師充分認識到公共寫作是一種合法的學術。“學術”的概念并非一成不變的,也絕非限于發表論文或出版專著。博耶在1990年提出的多元學術觀念,就大大拓展了我們對學術的理解。按照他的理解,大學教師為公眾的寫作屬于一種“參與型學術”,理應得到高校的承認。此外,20世紀90年代初知識民主理念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學術”的理解。按照知識民主的理念,知識創造與表征的方式是多樣的,并非只有論文、專著才算是知識(即學術),諸如文本、詩歌、雕塑、圖片、故事、儀式等都是知識的載體。[15]換言之,公共寫作也是一種合法的學術,只是其載體不是傳統的論著而已。

另一方面,學校高層應使大學教師充分認識到公共寫作的價值。大學教師為公眾寫作,從宏觀層面上講,是專業知識民主化的內在邏輯,是公眾要求教師參與公共生活的現實需要;從中觀層面上講,是溝通大學與政府和公眾的橋梁,是大學贏得政府和公眾信任的有效手段;從微觀層面上講,是大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一員應擔之責。此外,公眾寫作還能提升大學教師的學術寫作技巧和科學思維能力。因為在公共寫作過程中,為了使編輯和公眾理解作者的意圖,就要盡量減少術語的使用,清晰地表達觀點。這一過程反過來不僅能提升學術寫作的質量,促使作者更清晰地思考科學問題,而且往往能迅速收到公眾大量的評論與其他反饋。這些評論能發揮一種類似“公共同行評議”的功能,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大量令人興奮的思想。

(二)核心:完善學術評價機制

大學教師的活動主要是圍繞學校的各種考核與評價制度開展的。如果大學的學術評價機制不作重大改革,不把教師的公共寫作納入學術評價體系,大學教師將從根本上缺乏為公眾寫作的熱情與動力。杜克大學教授喬納森·瓦伊(Jonathan Wai)對此就指出,為什么大學教師不愿意為公眾寫作,原因很簡單,因為教師的獎勵和晉升機制并無對此方面努力的激勵。為了鼓勵教師為公眾寫作,大學行政人員應將公共寫作納入到教師終身制的評審過程中來。

至于如何科學地把公共寫作納入既有的學術評價體系,背后涉及大量需要具體考量的事項,包括:(1)平衡學術作品與公共寫作的權重。在評價過程中,應充分根據學校的性質、學科的屬性以及教師個人的特點,決定公共寫作在學術評價體系中的權重:既要防止一刀切地要求每個教師從事公共寫作,又要避免置公共寫作于可有可無的地位。(2)公共寫作的類型與質量評判標準。哪一種類型的公共寫作才可以納入學術評價體系?應根據哪些標準判斷公共寫作的質量?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傳統學術作品的評價標準?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認真回答。(3)公共寫作的評價與實施主體。公共寫作一旦納入學術評價體系,究竟由誰負責來評定?由于公共寫作面向的是公眾,那么除了同行之外,公眾是不是也應納入“同行評議”中來?這些問題同樣需要認真考慮。(4)公共寫作的道德與倫理訴求。大學教師面向公眾的寫作通常影響較大,如何保證這些寫作是負責任的,這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另外,與傳統的學術誠信一樣,大學教師公共寫作的誠信問題也需要予以考慮。

(三)保障:提供資源與制度支撐

為了鼓勵和支持大學教師更好地從事公共寫作,同時最大程度上消除因公共寫作帶來的各種潛在危險,大學非常有必要提供各種資源支持與制度保障。

首先,大學應對教師進行公共寫作技巧方面的培訓。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以為,由于大學教師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因而輕而易舉就可將其思想與發現傳遞給普通公眾。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學者(如易中天、斯蒂芬·霍金)在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事實是:大部分教師無法做到有效傳播。因為人文和科學思想往往是復雜的,要做到有效傳播,不是簡單地用一些更容易理解的詞語代替專業術語即可。但是,適當的培訓能有力化解這一難題。美國一些高校在此方面就做得很好。例如,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就成立了“公共參與小組”(Public Engagement Project),其重要的職責之一是:學校投入一定的資源,組織具有豐富公共寫作經驗的大學教師團隊(每期由7~9名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對感興趣于公共寫作的教師進行培訓,以使他們學會新的溝通技巧。[16]此外,像斯坦福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世界名校,還在本科生、研究生(未來大學教師的儲備力量)課程中融入了公共寫作技巧培訓。這樣做的好處是,這些未來的研究者在保持科研訓練的嚴格性的同時,還能提升向公眾有效傳播其發現的技巧與信心。[17]

其次,大學應自覺維護學術自由,正確區分學術與政治。在社交媒體時代,學術自由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大學教師在公開場合的言論,特別是富有爭議的言論,一方面極易被媒體斷章取義,進而給教師個人、大學乃至整個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極易混淆學術爭論與不當言論之間的界限,進而威脅到教師的職業安全。為了消除社會媒體的不良影響和保障教師的職業安全,大學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和維護學術自由。

最后,針對可能發生在教師身上的社會威脅,大學既要未雨綢繆,又要主動化解。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多元價值觀的社會,其中不乏一些激進主義者。大學教師的研究發現或思想觀點,無論多么公允、多么客觀,都有可能遭到某些群體的反對、抨擊甚或人身攻擊。在此過程中,除了大學教師自身加強防范外(如報警、尋求法律援助等),學校的各種人力與物力支持能有效化解教師面臨的各種威脅。例如,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教授艾比·費伯(Abby Ferber)在研究了曾經受到各種攻擊的大學教師后,對于校方如何保護教師提出了12條建議,其中包括:(1)事先制定好大學教師受到社會威脅后的應對方案,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應對;(2)人身安全優先;(3)大學應公開譴責攻擊行為;(4)對受到攻擊后教師該做什么,提供有關資源與信息;(5)詢問教師需要什么,給受到攻擊的教師提供心理服務;等等。[18]

四、結語

當下,社交媒體異常發達,各種“網紅文章”層出不窮。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文章大部分并非出于大學教師之手。如果這些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的文章的觀點是正確的,對社會無疑有所裨益。但事實證明:相當一部分文章的觀點是似是而非的,是經不起推敲的,甚至是誤導性的。這個時候,急需要一種公允的、客觀的解讀,以最大程度上還原事情真相和啟迪民眾。顯然,經過多年學術訓練、掌握豐富專業知識的大學教師,是面向公眾進行有效解讀的最佳人選。本文寫作的目的正在于此,即讓大學教師(包括行政人員)重新認識為公眾寫作的意義,以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回應公眾需求。一個只沉浸于個人學術天地,忽視公共生活的大學教師,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跛腳的”。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曾指出:“一個思想者應該有兩個支點,一個是對智力生活的熱愛,一個是對社會正義的關懷。”

參考文獻:

[1]孫傳遠.中國大學教師學術職業地位變化特征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2018(6):1-12.

[2]許紀霖.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62.

[3]MANDAVILLI A.Trial by Twitter[J].Nature,2011(469):286-287.

[4]PINKER S.Why Cademics Stink at Writing[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16-09-26.

[5]武學超.大學科研非學術影響評價及其學術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23-28.

[6]劉愛生.國外學術評價體系中的“網文”:興起、行動與挑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5):90-98.

[7]張海柱.專業知識的民主化:歐盟風險治理的經驗與啟示[J].科學學研究,2019(1):11-17.

[8]MONTGOMERY S.Writing for General,Non-academic Sudiences:Benefits,Opportunities,Issues[EB/OL].(2017-09-12).https://jsis.washington.edu/news/writing-general-non-academic-audiences-benefits-opportunities-issues/.

[9]LENOARD D.In Defense of Public Writing[EB/OL].(2014-11-12).https://chroniclevitae.com/news/797-in-defense-of-public-writing.

[10][14]拉塞爾·雅各比.最后的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20,12-13.

[11]SALITA J T.Writing for Lay Audiences:A Challenge for Scientists[J].Medical Writing,2015(4):183-189.

[12]嚴飛.學問的冒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0.

[13]BOYER E.Scholarship Reconsidered:The Priorities of Professoriate[R].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Teaching,1990:18.

[15]TANDON R,SINGH W,et al.Knowledge Democracy & Excellence in Engagement[J].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6,47(6):19-36.

[16]BROWNELL S E,PRICE J V,et al.Science Communication to the General Public:Why We Need to Teac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is Skill as Part of Their Formal Scientific Training[J].The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Neuroscience Education,2013,12(1):6-10.

[17]劉愛生.論大學的靈魂[J].現代大學教育,2011(1):32-35.

[18]FERBER A L.Faculty under Attack[J].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s,2017,1(39):37-42.

(責任編輯 黃銘釗)

收稿日期:2020-03-25

作者簡介:劉愛生,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研究員,博士。(金華/321004)

猜你喜歡
社會責任
關于近現代音樂家社會責任的思考
藝術評鑒(2016年17期)2016-12-19 18:05:09
新傳播時代傳媒人的社會責任
供電企業社會責任的探索與研究
中國經貿(2016年19期)2016-12-12 22:11:04
農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內容披露的橫向分析
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及信息披露問題探討
淺談大眾傳媒社會責任的缺失
論社會責任和企業發展的關系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45:11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0:53
《新聞晨報》:如何不跟著某些“網紅”玩“反轉”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28:51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析
企業導報(2016年9期)2016-05-26 20:23: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91无码网站| 婷婷激情五月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xx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二|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全部毛片免费看| 青青青草国产| a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9cao视频精品|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欧美人人干| 国产AV毛片|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页|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91 九色视频丝袜|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欧美国产视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婷婷色狠狠干|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日韩动态图|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网站黄| www.狠狠| 欧美黄色a|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一二三|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