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鋒
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根本歸旨。從理論體系來看,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人”,歸宿點也是“人”。唯物史觀引領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不能脫離“人”,要通過歷史課堂的“學人”“研人”來實現歷史學科的“育人”“樹人”。
一、讓人物成為主線,增強歷史課堂活力
法國著名教育學家埃杜阿·塞古因和意大利教育學家瑪利婭·蒙臺梭利均認為,一個人心智的成長必須從感覺到概念。所以,高中歷史教學也應從感覺漸次向概念延伸。在歷史課堂上,圍繞教學立意,以個體或群體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可使歷史課堂有血肉、有溫度、有活力、有情懷、有善惡,避免簡單空泛的說教。這是讓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心智成長從感覺向概念延伸的重要途徑。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教師可以《東史郎日記》為基礎史料,以一位名叫東史郎的普通日本士兵來中國參戰經歷及戰后活動為線索串聯本課。通過呈現東史郎在戰前、戰中、戰后的活動和心路歷程創設歷史情境,曾經發生在特定時空的歷史就如放映機影像一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東史郎的參戰經歷和心理活動勾勒出抗日戰爭的前因后果;通過東史郎對南京大屠殺等日本侵華行徑的敘說及其在戰后向國人謝罪等行動,讓學生了解南京大屠殺等日軍反人類暴行的真實性,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丑陋與罪惡的一面,反思戰爭和中日關系。在教學中,選取相關人物細節化、生活化的史料,有利于增強課堂的活力。這樣的歷史課堂既有生動具象的歷史圖景,也有是非曲直的歷史評判,更有久經淬煉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和代入。學生通過人物領略歷史的真善美與假惡丑,樹立正確的戰爭責任觀,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抗爭精神。如此方能在歷史課堂教學與社會的道德倫理建設、民族精神的構建之間構筑一座穩固的橋梁。
二、讓“兩人”走進教學,強化歷史課堂張力
1. 關注“造勢者”
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人民群眾主導地位的強調往往融于對歷史原因、背景的分析之中。但部分教師在講授相關內容時過分強調英雄人物的功績而忽視了人民群眾的決定性作用。
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在敘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重點突出拿破侖。教師在講授法國大革命時往往會提及拿破侖的豐功偉績,溢美之詞隨處可見。對拿破侖過度的宣揚,易使學生過分關注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陷入英雄史觀、唯心主義的泥潭。為此,筆者引用恩格斯和魯迅對拿破侖的評價,讓學生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決定作用。例如,魯迅說:“有一回拿破侖過Al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后面跟著許多兵。”讀了魯迅的評價后,學生自然知曉人民群眾在拿破侖加冕稱帝征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2. 關照“借勢者”
此處探討的“借勢者”為英雄人物。人民群眾是世界潮流、歷史大勢的創造者,其中善于借助、順應歷史趨勢者脫穎而出,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的英雄人物。英雄是人民群眾的一員,是其中突出者,是在某些歷史事件中起關鍵作用的個人。唯物史觀的群眾觀點并不否認個人,尤其是杰出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因此亦不可在課堂上通過貶低、丑化英雄來拔高人民群眾的作用,這有悖于唯物史觀所強調的實事求是原則。例如,在教學“全球航路的開辟”時,要正視葡萄牙亨利王子在新航路開辟中的重要作用,是他推動和改進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使新航路的開辟成為了可能。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要突出英雄,學習英雄,銘記英雄,弘揚英雄身上的優秀精神與品格,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強化高中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
三、讓歷史照耀現實,賦予歷史課堂生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突出歷史人物的目的不僅是在遵循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增強歷史課堂的活力和張力,更重要的是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切換,讓歷史照耀現實,使學生以先輩為榜樣,學習他們優秀的精神品格,從中習得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引領學生的自我成長,使之成為與時俱進、順歷史潮流而動的“順勢者”。達成“以史為鑒”“以史為師”的目的,賦予歷史課堂生命力。
以《中外歷史綱要》下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為例。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百年之久,其超強生命力的秘密不僅在于科學理論具有解釋過去和預見未來的作用,更在于它與時俱進,不斷有后來者對其理論進行更新。為了讓學生能體悟其中意蘊,領會與時俱進之意,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解決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筆者作了如下設計:
材料1: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2: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第一,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第二,階級斗爭;第三,無產階級必須組織自己的政黨;第四,無產階級必須掌握政權,取得政治統治權;第五,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第六,與傳統觀念實行徹底決裂。
——高放《〈共產黨宣言〉當代解讀》
設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現代史的相關知識,你覺得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并說明理由。(要求:論題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進行修改,學生明白不能盲目迷信某種成說,須帶著批判的眼光審視之。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追問:同學們都找到了需要修改的地方,難道馬克思、恩格斯沒發現這個問題嗎?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已意識到隨著時代變遷,原本的理論顯現出一些瑕疵。例如,恩格斯注意到工人階級可以利用合法的選舉獲得政權。馬、恩對以前的理論進行了修改,并在《共產黨宣言》(修訂版)序言上表達了自己的新觀點。他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先前的理論也會過時。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在面對權威理論之時,也要做一個勇敢的人,保持一顆獨立的心。
高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日趨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渴望實現自己對未來的期許,但礙于有限的人生經驗和閱歷,這使他們迫切需要從他人的生活經驗中汲取智慧,因而對他人的故事充滿好奇。我們要讓“人”重回歷史課堂,讓歷史課堂在關注“造勢者”和關照“借勢者”的基礎上,讓歷史之光、理性之光照耀學生的心靈,使之熏染而成“順勢者”,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達成。如此,歷史核心素養的涵濡和史學功用的落實可于無聲中自然達成。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