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齡
廣東新高考實行“3+1+2”模式,即在語數外3科的基礎上,物理和歷史作為首選科目,學生必選1門,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科作為再選科目則任選2門,一共有12種選擇。這種“首選+再選”的選科方式,以“文理不分科”“不以一考定終身”“專業導向”為特征。很多學校根據學校師資力量及管理模式,選擇了分層走班教學方式,包括全走班、部分走班及少數不走班幾種形式。如此改革之后的高考制度,與傳統高考制度存在較大差異,給高中政治學科教學及管理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教育的新事物:政治課分層走班教學的困惑
1. 上課見下課散,有過客感
走班上課時,學生離開自己的行政班,拿著政治書本去一個只呆40分鐘的走班教室上課,這個教室是別的行政班的教室,上一節課和下一節課的安排都與他們無關,學生就像臨時串門一樣的過客。坐下來后,前后左右可能都是自己不熟的同學,一學期甚至一年下來,同學之間依然陌生。教師也常常只是上課時認得自己的學生,下課后找不到也分不清誰是誰了。特別是多次分班及授課教師相應調整后,我們雖然見到更多的學生,卻可能有更遠的距離。這不利于教師系統地關注學生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政治學科素養。
2. 學生來源多頭,有紛亂感
因為行政班和教學班的分離,勢必造成課程管理的不便。學生去上走班課時,整個樓道人滿為患,上課時需要的教材教輔資料常常丟三落四。教師如果下課后要發個通知,得拿著名單跑遍整個年級,同樣的話要講多遍。科代表收作業和分發作業要“跑斷腿”,可能依然收不齊,發放不到位。我們的政治學科最常用的探究活動環節也常常只能在行政班內的部分學生中開展。
3. 分班標準不好控,有受傷感
分層教學利于因材施教,對施教和受教都有益。但如何分層?依據是什么?有些學生多次被分到自己意料之外的班級,自信心受打擊,末層走班班級的教學不好推進。尤其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學生一旦被無趣感所支配,即便是自主選擇的課,也有可能放棄努力。
二、改革的大方向:政治課分層走班教學的完善
1. 打造特色,凝聚共識
走班教師要以班主任的身份,確立走班的班級管理制度、目標及文化,形成班級管理團隊,增進班級凝聚力。政治教師在思想引領、價值觀輸入、班級活動組織等方面有獨特優勢。常見的方法是:每一個走班設一個班長,每個行政班設立一個小組長,全方位管理本班的政治課考勤、作業、座位滾動,安排課堂主題探究活動任務,作為師生溝通的橋梁。教學中,我們也應多采用課前時政分享、單元教學中的團隊合作活動等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機會,幫助學生之間盡快熟絡起來,增進歸屬感,推進自主管理。
2. 順應時代,創新教學
新高考方案實質上是為了進一步創設更加寬松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思維,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新高考方案倡導通過開展問題驅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盤活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在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前提下,教師應該把國內外重大時政新聞和現階段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情境設置,將“內容標準”與“社會活動”一并呈現并加以整合,把理論知識教學的“講授型課程”轉變成“活動型課程”,通過課堂討論、社會實踐、知識探究等形式,培養學生判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能力和覺悟三者有機統一的教學目標,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高考取勝,更能守護學生成長,牢牢把守住政治學科立德樹人的核心陣地。
3. 統籌兼顧,多維評價
走班后學生特點、層次等有所不同,教學上會因此有差異,但政治教學基本要求、活動環節、學科競賽等,各班要一律平等,可以在實施中略有傾向性和選擇性。例如,有的班可以直接設立“學生時政講堂”,學生自主選擇新聞切入口,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分析,闡明立場,最后由學生或教師點評;有的班可以由教師開時政講堂,引導學生參與評論;有的班可以高考題為依托,以講題方式促進知識鞏固和能力提升。在評價中,面對不同層次的班級,我們要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注重常規教學過程性評價的同時,引入發展性增值評價。分層走班后每個班起點不同,學習能力及主觀能動性有差異,僅進行結果性評價,不足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師生。學生評價方面,建議對學生成績的考評采用等級賦分,一方面跟高考錄取操作一致,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全面評價自己,查漏補缺,畢竟只有某一學科的閃亮還不足以敲開心儀大學之門,需要均衡發展,系統規劃,各科共贏。
總之,教師要將“選課分層走班”的制度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助力人才培養。
責任編輯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