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琴 李丹丹
大豆是沁陽市的主要經濟作物,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大豆種植主要分布在沁陽市柏香鎮、王曲鄉、紫陵鎮、西萬鎮、西向鎮等。2010年以來,沁陽市大豆生產出現了新問題,莢而不實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2013年以后,不少地塊表現為形成莢果后,籽粒不能正常形成,莢果空秕,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筆者通過近年的實地調查和走訪,總結出夏大豆莢而不實的原因,并提出預防措施。
一、原因分析
夏大豆莢而不實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品種因素、栽培管理因素、病蟲害因素、氣候因素等。
(一)品種因素
種植戶盲目引種。由于品種純度不高,品質欠佳,生長時期不一致,從而造成大豆不結實。
(二)栽培管理因素
夏大豆在沁陽市多是種植大戶進行種植,一般是麥收降雨后貼茬播種。如果播種較晚,苗期管理不及時,草荒或土壤板結等都會導致大豆根系集中于土壤上層,后期遇干旱引起莢而不實。氮肥施用過多或葉面肥噴施時期不當,也會造成大豆營養生長過旺,引起莢而不實。
(三)病蟲害因素
夏大豆病害主要有病毒病。該病通過大豆蚜蟲傳播,使葉片皺縮、幼莢畸形,引起莢而不實。大豆開花初期遭遇蝽象、薊馬、豆莢螟等蟲害,造成莢而不實。重茬種植大豆的地塊,蠐螬等為害根部,大豆吸收肥料的能力變差,植株無法健壯生長,導致莢而不實。
(四)氣候因素
大豆屬短日照作物。濕潤的氣候,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大豆各生育階段的生長發育。若大豆生長期雨水較多,根系長期浸于水中,則會造成根系吸收能力減弱,植株生長緩慢,無法產生足夠的有機質充實豆莢,從而導致莢而不實。同一品種不同年份,氣候條件不一樣,大豆莢而不實的發生程度也不一樣。播種時期不同,大豆莢而不實的發生程度也不同。大豆結莢鼓粒期若長期干旱,水分嚴重不足,高溫、低溫都會使大豆莢而不實。尤其是開花期持續陰雨低溫,會使大豆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增加,制造物質少,消耗物質多,也會造成大豆莢而不實。
二、典型案例
(一)柏香鎮農戶
2015年,柏香鎮一農戶在王曲鄉王曲村承包了6.67 hm2土地,初次種植大豆。因從網上購買大豆種子,造成部分大豆莢而不實。另外,該農戶選用偏晚熟而抗性較差的品種,灌漿時溫度較低,影響灌漿速度,誘發大豆莢而不實。
(二)景明村承包大戶
2014年,西萬鎮景明村一承包大戶種植20 hm2大豆,其中有3.33 hm2大豆營養生長過旺,貪青晚熟,枝繁葉茂,通風透光不良,從而減弱了光合作用,導致莢而不實。
(三)長溝村種植大戶
2020年9月2日,紫陵鎮長溝村一種植大戶反映大豆有莢無籽,葉片發黃。9月8日筆者實地調查發現,是地下害蟲蠐螬為害所致,平均幼蟲超過15頭/m2,情況特別嚴重。
三、防治措施
(一)選用優良品種
應從正規渠道購買種子。選用抗旱耐澇的品種以及鼓粒速度快的早中熟品種。
(二)建立合理的栽培模式
合理輪作能避免土壤養分不合理的消耗。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除草、滅茬。科學施肥,改變種植大豆不施肥的習慣。少施氮肥,增施磷肥、鉀肥。在花前期每667 m2追施三元復合肥15 kg。花莢期用磷酸二氫鉀和硼砂混合液進行葉面噴灑。
(三)及時防治病蟲害
大豆播種時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1 kg,兌水1kg,混入過篩干土120~150 kg配成毒土。每667 m2用12.5~15kg毒土施在播種溝里。也可在大豆出苗或定苗后蠐螬幼蟲大量發生的地塊,用藥液灌根。大豆苗期要重視蚜蟲的防治。6月底至7月初是田間大豆蚜蟲始盛期,7月中下旬為盛期。在蚜蟲高峰前始花期用藥劑進行防治。用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均勻噴霧,每667 m2噴藥量為20kg。用15%唑蚜威乳油2000倍液噴霧,每667 m2噴藥量10 kg。用1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每667 m2噴藥量20 kg,兼治蝽象和薊馬。大豆初花期、盛花期、莢期要重視蝽象、薊馬、大豆食心蟲、豆莢螟的防治。大豆食心蟲、豆莢螟成蟲盛發期或卵孵化盛期,用25%天達滅幼脲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均勻噴施。
(四)及時抗旱排澇
在大豆結莢鼓粒期適時澆好抗旱水。如遇多雨天氣,及時排除田間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