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延峰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文物出土種類及規模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且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量也在增加,其中館藏修復保護工作在整個修復保護工作占比較大。分析現階段的館藏文物修復工作的實際情況和瓷器文物修復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文章從瓷器文物修復保護的含義入手,分析如何提高瓷器文物修復工作水平,并對文物修復的有關工序進行詳細闡述,以促進館藏瓷器文物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館藏文物;瓷器;文物;修復;環保材料;性能
在眾多館藏文物中瓷器文物修復技術屬較為特殊的一類,其在修復與保護上需注意的各種專業事項極多,必須從多角度出發,提高瓷器館藏文物修復與保護的專業度。
1 瓷器文物修復保護的有關闡述
1.1 瓷器文物修復
為探討瓷器文物修復保護技術需要從分析瓷器文物修復工作內涵入手,進而便于針對不同的修復工序不斷優化修復保護的技術工藝。瓷器文物修復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借助一定的修復保護的材料以及技術。修復和保護瓷器文物需要清理文物上的雜物、加固破損的文物部件、黏結掉落的文物部件、補配缺失的文物部件,并對補配的文物部件進行做舊處理。從問題的處理工序上可見瓷器修復和保護工作十分復雜,為使其最大程度恢復原貌,不僅需要完成上述工作,還需要選擇合適的補配部件、修復保護技術等,所以綜合分析瓷器文物修復保護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找解決的辦法,并以環保、獲得良好修復效果角度為基礎,開展文物修復工作。
1.2 館藏瓷器修復保護的現實意義分析
在我國悠久歷史的長河中,瓷器一直扮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并為民族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我國的瓷器燒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那個時候,人們便開始燒制陶土,主要用于盛食物。那時的“瓷器”觀賞價值不高,卻是瓷器的最初原型。從那時開始,在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里,瓷器便一直承擔文化傳承的作用,并在無數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優化燒制技術①。瓷器文物作為當代人民群眾深入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直觀物件,我們完全可以從瓷器研究中窺探中華民族發展歷史。對此,需要通過修復和保護瓷器文物實現與過去的對話,并確保中華民族文化高度傳承,促進科研事業快速發展,可見修復瓷器文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做好瓷器文物修復工作可以更好保護我國的瓷器文物,而其中博物館內瓷器修復在瓷器修復工作中占的比重較大。由于瓷器較于其他類文物整體更脆弱,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做好修復和保護工作才能確保瓷器文物不會受損,并使得出土后的瓷器文物能最大限度提高其修復的效果,挖掘研究瓷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全面了解其瓷器時代背景下文化韻味。
2 館藏文物修復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
文物歷經了漫長歷史長河的洗禮能流傳下來已實屬不易,加之受到多次劫難,如一些文保意識淡薄或唯利是圖的人販賣文物,也有一些人到處挖寶,甚至成了盜墓專業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僅中國就有多達l60萬件的國寶級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的提高,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設開發使得一些文物遭到破壞,甚至在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兩者沖突時都是以經濟發展為先。下文將介紹幾點我國在進行文物修復保護工作時存在的問題。
2.1 瓷器文物修復動機不正確
瓷器由我國幾代甚至是幾十代勞動人民生產出來,凝聚了他們的智慧結晶,其出現改善了人們生存以及生活條件,并在我國文明歷史篇章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促進了我國文化發展。將破碎的瓷器文物重新恢復本色,可完整展現其記錄的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但是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一些人修復瓷器文物的目的不正確,他們修復瓷器文物主要是為了讓瓷器文物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錯誤地將其修復的經濟價值作為其修復和保護的第一要素,忽略了瓷器文物的文化藝術價值。奉行修復瓷器文物以追求經濟價值為最高目的,導致在文物修復時為使瓷器文物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修復人員多憑主觀意向改變文物原貌,導致瓷器文物內外的歷史文化韻味被嚴重破壞,進而影響后人的進一步研究。
2.2 盲目使用現代技術
瓷器文物在出土前主要存在于古代的墓葬中,這樣的環境隔絕氧氣,利于瓷器的保存,但是一旦被考古挖掘出來,極易受到自然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瓷器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此時需要對文物進行修復。就目前瓷器文物修復工藝而言本應該最大限度還原文物面貌,但是在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卻出現盲目使用現代技術的問題,甚至出現畫蛇添足的現象。如考古過程中發現的瓷器碎片可以經過拼接組成完整瓷器器具,但是一些工作人員為增加瓷器文物觀賞性,使用現代技術對瓷器進行裂紋處理,在其表面涂加涂料,增加瓷器光澤度,使得瓷器文物失去其本色。對此,現代技術修復文物應點到為止,盡量保持瓷器文物原貌①。
2.3 修復過程較為隨意
目前我國瓷器文物的修復工作存在缺乏行業規范、國家修復標準,修復專業性不高,甚至過于隨意的問題。加之,能夠進行瓷器文物修復專業人員數量不多,修復師多根據自身專業角度以及文物修復經驗進行瓷器修復,延長了文物留存時間。景德鎮作為我國著名陶瓷中心,我國有80%以上的瓷器在這里燒制出窯,而這里的瓷器文物修復工作的水平也高于我國其他地區。但是景德鎮的修復人員對陶瓷文物的修復無疑是對瓷器文物的再加工,雖然修復好的陶瓷文物已達到商業交易目的,但是這樣的操作將大大破壞瓷器文物的原貌,甚至使瓷器文物的原有歷史風貌喪失,進而大大削減其歷史文化價值。而館藏修復與上述有著本質的區別,修復過程盡量保持瓷器文物本色,可以看出,館藏修復更多是從瓷器文物保護的角度出發。
3 瓷器文物修復保護對策
瓷器文物修復能提高文物保存時間,供后人研究人類發展歷史。瓷器文物修復是實現文物無缺陷修復后又能實現其自身應有的文化價值的過程,對此必須結合文物歷史背景、文物修復標準以及一些關鍵技術的使用,以提高瓷器文物修復保護工作的成效②。
3.1 健全瓷器文物修復標準
為提高瓷器文物修復水平,使瓷器文物能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價值,有必要健全瓷器文物修復標準,這樣后續的文物修復采用哪種修復技術都將有的放矢。為保證文物修復受到應有的法律保護,有關部門出臺詳細的瓷器文物修復細則,明確修復細節,并建議在保留文物原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工作。如在修復考古過程的瓷器碎片時,有關部門應規定參與修復單位或個人都不能以追求美觀、商業價值為目的改變瓷器文物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加強法律監督。對于違反國家文物修復有關標準的修復單位以及人員給予相應處罰,也可視情節嚴重程度讓其承擔必要的法律責任。通過加強法律監督,督促人們按照瓷器文物修復標準開展修復瓷器文物工作。
3.2 加強專業人才建設
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大膽使用現代技術發掘和修復瓷器文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修復工作的效率,但由于出土的瓷器文物數量越來越多,使得瓷器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的效果差強人意。原因主要是缺乏專業的文物修復人才,瓷器文物得不到及時修復導致其歷史藝術價值下降。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瓷器文物修復專業人才培養。只有合格的瓷器文物修復人才才能最大限度還原瓷器文物原貌,并通過嫻熟的修復技術保留瓷器文物應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此外,文物修復人員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能深刻認識到瓷器文物修復和保護利于實現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在瓷器文物修復工作過程中心懷歷史敬畏心,并以更加嚴謹的工作態度修復和保護不同程度的破損瓷器。另外,要求瓷器文物修復人員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如考古學、美學、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對此需要組織不定期的專業和非專業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綜合能力,進而提高瓷器文物修復工作的水平①。
3.3 重視瓷器文物修復信息資料保存和記錄工作
為提高文物修復保護工作的成效,需要以以往的修復保護信息資料為參考依據,這些資料保存了瓷器文物信息、文物修復詳細過程以及文物修復細節等,通過文物修復信息資料可以使瓷器文物修復工作更加科學正規。以文字形式將瓷器文物修復信息資料記錄在案,建立完善的修復檔案,而這也是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最寶貴的經驗積累。
4 瓷器文物修復和保護技術
4.1 瓷器清洗方法
使用清水粗洗瓷器文物上的泥巴,再用清水進行進一步的精洗,除掉文物上的油膩、污垢及碴口斷裂中的雜物。對于一些清水無法清洗的部位使用刷子進行手工清洗,可以視清洗情況選擇機械去污(對堅硬附著物)、化學去污(用稀釋鹽酸清洗)。而對于一些如“沖口”和“炸底”關鍵部位的清洗可用棉花(帶有濃硝酸)搓成條狀,蘸水覆在其上,再用塑料膜封上,隔日開封即可??梢暻逑辞闆r,將上述工序重復幾次。
4.2 粘接修復瓷器
對于一些破損嚴重的瓷器,需要使用粘接性能高、耐老化力強的黏結劑。一般選用環氧樹脂黏合劑或選用無色透明、黏結強度高、耐老化可在室溫下便于使用的樹脂膠。粘接是瓷器修復眾多工序中難度較大的,對此要制定粘接方案,并按照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粘接順序,對于破損嚴重的瓷器可以從底部開始粘接。粘接時涂膠不要太多,而對于流出的膠馬上用丙酮擦凈①。
4.3 瓷器殘缺補部位配對
配對瓷器殘缺補部位可采用樹脂、石膏、瓷配或是環氧樹脂等進行修配、補配,具體要按照瓷器損壞程度選擇上述方法。如壺嘴或把殘缺補部位配對可按原樣新燒一個,并做出原瓷包漿,做舊后粘接瓷器上。如瓷器缺損修復時還可以使用補牙粉等與膠調和進行補配,再加入相同釉色顏料。
4.4 作色工序
作色是瓷器修復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其作色水平將直接影響瓷器修復的整體效果。國產丙烯酸快干色涂料具有涂料附著好、耐老化、光色鮮明等優點。鑒于瓷器顏色豐富,需進行顏色調配,以保證調配顏色與原物顏色一致。這里以單色釉作色為例,探討其作色方法。將丙烯漆顏料倒入小杯中與三倍的乙酯調勻,這里要注意顏色調勻具體操作方法。將已調好的顏料用毛筆涂抹在釉面上,待顏色調到與釉色一致后上色,再涂丙烯漆上釉;對于破損細小的部位可用噴槍上色,再噴上丙烯漆上釉②。
4.5 瓷器文物做舊核心技術分析
4.5.1 瓷器文物修復材料選擇
在進行瓷器文物修復做舊工序時,修復材料的選擇以及材料質量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修復工作的質量。為提升館藏瓷器文物修復價值有必要分析和研究應用的做舊材料,科學選擇瓷器文物修復材料。目前,常規文物修復材料多為硝基清漆、無機顏料等,這些材料具有較好的修復效果,但是這些材料會釋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使文物顏色異常、文物起皮等。對此在應用上述修復材料進行瓷器文物修復過程中應做到權衡利弊,如使用硝基清漆材料需要搭配香蕉水進行使用。香蕉水可以有效稀釋硝基清漆材料,但是其含有著大量的毒性化學物質苯,會對修復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以及廢棄材料還會污染自然環境,做舊時間一長會造成文物顏色出現改變異常,甚至是文物起皮等。而一些無機顏料因其粒徑非常大,會在瓷器表面形成粗糙的顆粒,進而影響瓷器文物做舊效果,對此要妥善選擇瓷器文物的做舊材料③。
4.5.2 瓷器做舊方法
出土的瓷器長期在地下埋藏,受到地下自然侵蝕,大多失去原有光澤。有些瓷器表面多有一層透明膜使得瓷器釉色出現散光現象。陶瓷做舊有很多種方法,最常見的是酸法、埋法。酸法多是用化學藥品浸蝕,將新燒的瓷器放入酸性的、帶有腐蝕性的化學藥品中浸蝕。埋法也叫土浸,為了模仿瓷器在地下埋了很多年而形成的土銹,一般會把瓷器埋在土里若干年,以產生和出土文物類似的效果。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拋光打蠟處理,在修復部位涂擦蠟,用麻布擦、再用綢布擦,也可用牙刷來回刷。瓷器長期在地下埋藏,其上會附著一些土銹和水銹,使得器物表面附著灰白色沉積物。以上修復時可采用以下方法:泥土可使用強力黏合劑或蟲膠酒精溶液在做銹部分,將研磨好的黃土撒在上面。還可以使用瑪瑙壓子撈光,直至做舊后的釉面與瓷器顏色相同為止。
5 結語
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實現館藏瓷器文物修復,但是還需遵循一定的規則方可達到最佳的修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