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培亮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必須及時轉變觀念,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整個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第三,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要指導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各種活動,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增加對德育的認識。
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開展德育工作,拓寬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聯系生活實際,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
正確穩定的學習動機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內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與所學知識有關的一些背景資料,如介紹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和華羅庚小時候勤奮學習,長大為祖國做貢獻的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意識地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數學課本每章節的引言部分,都提出了一個實際的問題,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而理解學好數學的重要意義,自覺把今日的學習與將來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每個學生產生求知欲。
二、結合數學教學實際,對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數學,憑借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反映客觀世界,充滿著辯證關系。我們只要認真研究和處理教材,就可以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的啟迪。首先是進行認識論的教育。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例如,人們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到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反過來又利用這一方面的知識在實踐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在教學解方程組時,可以通過“三元”轉化為“二元”,“二元”轉化為“一元”的消元思想,讓學生懂得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通過數的對立統一(正和負,整與分,有理與無理,實與虛),懂得事物是對立統一并可以相互轉化的。在講授相應新課的同時,適時地、恰當地滲透一些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對數學方法的熟練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世界觀。
三、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初中數學中可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素材是極其豐富的。我國是世界上文明最燦爛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在數學上也有著卓越的成就,對東方乃至全世界的數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今數學上的杰出成就和數學家的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幾何的一些知識》《中國最早使用負數》《勾股定理》《關于圓周率》《我國古代有關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國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閱讀教材后,告訴學生,我國自古在數學研究應用方面就有輝煌的成就,如楊輝三角的發現先于其他國家400 多年;祖沖之對圓周率值的計算,負數的使用、方程組的解法都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通過向學生介紹古今數學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數學家為國爭光的愛國熱情,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從小樹立為國家富強而發奮讀書、積極奉獻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