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元
摘?要:核心素養下,運用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課本的stse內容,化學史,科學視野以及相關社會問題使“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深入化學課堂。隨著新型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和積極應用,教育領域的相關問題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學校的教學模式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高中是學生建立各種思想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鍛煉各項綜合能力的主要階段,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深感肩上的重責大任,及時進行教學方式的革新,將寶貴的教學經驗和嶄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有機融合,為學生創設精彩紛呈的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化學學習方式。
關鍵詞:素養;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教材;熱點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046-02
【Abstract】Under the core literacy,the stse content,chemical history,scientific vision and related social issues of PEP's Compulsory 1 and Compulsory 2 textbooks for ordinary high school chemistry mak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go deep into chemistry classroom.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a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the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and the teaching modes of various schools have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on the original basis. Among them,high school is the key period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various ideas and concepts,and it is also the main stage for students to exercise variou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Chemistry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need to feel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in time,organically integrate valuable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brand-new teaching ideas,and create brilliant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and then students can find their own chemistry learning methods in a subtle way.
【Keywords】literacy;Scientific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eaching materials;Hot issue
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會面臨多方面的困難。因此,高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利用課下時間與本班學生進行深層次交流,了解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真正欠缺的化學知識學習思想,這樣,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的時候才會具有更加明確的目標。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切忌僅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教師一定要從多個層面加以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能夠在化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多種能力的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也會借此機會得以提升。本文對現階段高中化學課堂的授課方式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旨在幫助高中化學教師能夠重塑自身的教學環境。
1.核心素養的提出
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探索,我國的素質教育成效卓然。但是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弱。為了回應發展的難題和挑戰就必須有新的應對措施。2013年,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2.化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化學學科素養應該是學生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 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要求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從實踐層面激勵學生勇于創新;最后一個是“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進一步提示化學學習更高層面的價值要求。
3.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教學
“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體現了“化學應用”能力的總體要求,反映了化學學科應用的方向和價值取向,是“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教材中對于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內容主要有三類:STSE,化學史,科學視野。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為例,一起感受一下課本中所展示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首先,STSE: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環境(environment)的研究簡稱STSE研究。
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是典型的stse教育。這一內容很好的詮釋了“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本節屬于了解性知識,一般都作為學生閱讀內容,其實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的興趣比較濃,如果采用教師講授的教學設計來組織教學,學生一定會失去興趣,達不到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培養,而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呈現,通過閱讀課本網絡調查:一是煤的相關知識;二是天然氣的相關知識;三是石油相關知識。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化學對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貢獻。通過關注煤,天然氣,石油的使用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問題,例如,酸雨、白色污染、霧霾等使學生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尋關于這些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的成功案例。把學生分成三大組:一是分組解決一個問題,通過閱讀教材和網絡搜集信息,分別的報告的形式進行交流,并解決提出的問題。二是各組內成員相互協作,討論,交流使信息更完整。按照自己的認知完成思維導圖。三是各組分別派出代表記錄報告內容在全班進行交流,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四是教師就報告給與點評,肯定學生做的工作,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科學與技術,社會環境的密切聯系,樹立環境保護和節約的能源理念。
其次,化學史常閃爍前人智慧的光芒,也蘊含著令人扼腕嘆息的遺憾,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氣的發現和確認及瑞典化學家- 舍勒。以前,很多時候我們都直接略過。現在可以讓學生閱讀之后寫一段10到30字的體會,或者直接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感受。再或者教師就某些內容設置一個到兩個符合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問題。以這些史實作為科學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探索未知,崇尚真理。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獻身科學的激情。此外,在教學化學內容過程中,老師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優秀著名的化學家,比如,分析假說提出者阿伏伽德羅,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等,這些化學家同樣也被稱為最偉大的科學家,并且在探索相關化學知識、開展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能遭受了許多波折,所以老師可以將這些整合成小故事,在講解相關的化學內容時為學生講解這些化學家在探索真理中遇到的困難,還要指出他們是怎樣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并且鼓勵學生學習他們身上不屈不撓的精神,樹立強烈的為科學獻身、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讓學生從小就具備強烈的科學意識,形成良好的德行,樹立社會責任感,為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化學影響著人類的衣食住行,化學學科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社會上的,毒膠囊,地溝油,蘸著MgSO4和生物調節劑的黃瓜,負面新聞抹黑了化學學科,很多社會人士認為有了化學才會有這些毒物的問世。能夠對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可以組織一場辯論會。名為: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好or壞,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科學視野和上網搜集信息結合社會和環境問題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也不難發現,化學本無對與害,關鍵在于人類如何運用它,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由此可見,化學中一些成分雖然有害,但是如果人們有一定的道德底線,并沒有利用一些化學有毒物質危害社會的和諧和人類的安全,而是利用一些有益的化學成分造福人類,構建美好的社會。所以,高中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培養和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4.利用周邊事物進行化學課程講解
很多化學領域的知識實際上是與人類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教學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及時進行教學方式的革新。很多教師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授課的時候僅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而沒有將化學知識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導致學生無法將自己在校學習的寶貴化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也無法及時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所以,教師一定要具備前瞻性的眼光,讓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化學知識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價值。比如,當教師在講授日常使用的藥品或者食用的食物的時候,便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或者通過互聯網的查詢,掌握其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實際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各種化學元素所具有的實際功用。事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將自己的調查結果展示出來,拓寬所有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多課外的化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充分建立起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各種充斥在人類實際生活的化學物質能夠確保人類的身體康健。但同時,化學物質是存在兩面性的,如果具有使用不當的情況則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教師必須要將化學課堂延伸到實際生活中。
5.利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精神
化學作為學生從初三就要接觸和重點學習的一門學科,對學生的整體成績和個人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那么,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精神,老師需要利用一些化學實驗,挖掘其中蘊含的科學內涵,助力學生學好化學知識。因為化學是一門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通過學習化學,學生能夠更加貼近生活,增強生存能力。同時,化學還是一門科學學科,可以將一些化學結論和概念應用到科技研發中,這樣就和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此外,化學風險也是存在的,如果在化學實驗中操作不當,很容易發生一些危險的事故,這樣會影響實驗操作者個人的安全,這就涉及到社會責任層面,不利于化學研究事業的健康發展。所以,老師要特別注重開展具體的化學實驗,在化學實驗中讓學生培養個人的科學精神和安全意識,樹立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化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比如,在學習高中化學有關化學和生活的關系時,這部分內容被統稱為有機化學,里邊涉及到許多化學實驗,比如,一些食物中都蘊含著什么成分,或者是人們穿的衣服是什么化學成分構成的等,這時老師就需要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實驗,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同時,老師還要讓學生注意安全,并且一直要秉承為人們生活和利益服務的觀念,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了解相關的化學知識,既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6.結語
教師應該向學生傳遞重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的理念合理運用化學知識為人類造福,迫切需要廣大有道德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同學參與,使更多的學習者充滿熱情地投身化學研究,造福人類,化學就會在未來繼續煥發勃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