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
摘?要:培養學生有序思維能力,能夠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通過觀察比較、梳理表達、操作探究、練習實踐等途徑,引導學生有步驟、有條理的展開數學思維,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數學思維變得脈絡清晰、條理分明,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序思維;培養策略;實踐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186-02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rderly thinking ability can improve the orderliness and logicality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quality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combing expression,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practice and practice,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thinking step by step and learn mathematical knowledge,so as to mak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clear and orderly,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Orderly thinking;Training strategy;Practical analysis
受限于心理年齡和認知基礎,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表現較為隨意,喜歡按照主觀意圖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若不加以合理引導,容易養成無序性、盲目性的思維習慣,對學生數學學習和思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教師應關注數學教學過程的課堂細節,在觀察、表達、操作、實踐等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有步驟、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養成漸進式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數學有序思維。
1.觀察比較,體驗有序
小學數學教材多是將數學新知融入到情境圖中,用圖文并茂的編排形式優化數學知識呈現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情境圖中提煉數學信息時,要指導學生有序的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觀察次序完成觀察比較,使學生能夠沒有遺漏、沒有重復的完成觀察記錄。低學段觀察比較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動口相配合,使學生準確把握和比較情境圖中的數量特征。
教材是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活動的第一手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每個情境圖。如“觀察物體”教學中,教材情境圖展示了一個滑梯、兩個秋千、三個小馬、四個飛機……等素材,需要學生認真觀察圖片內容,通過數一數初步基礎和了解1-10各數,培養學生10以內的數數能力。教師在觀察活動前,創設去游樂園玩耍的導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觀察次序指導,強化學生觀察學習意志。圖片中小鳥、小朋友數量較多且較為分散,教師重點指導學生這些內容的觀察記錄,示范用鉛筆、食指圈出這些觀察對象,一個一個慢慢數的記錄方法。要求學生把觀察記錄的結果,用畫圓圈的形式記錄到課本的填空處。教師耐心、細致的觀察指導下,學生都能體會到有序觀察的必要性,了解有序觀察的具體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而且用畫圓圈表示物體數量的方式,也能初步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簡單了解數學符號化表示方式和對應思想。
2.梳理表達,指導有序
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經常會出現用詞不準確、順序顛倒等問題,教師擔心影響課堂進度便直接用講授剝奪了學生表達機會,會打擊學生數學表達信心,形成惡性循環。教師應正確認識數學表達對學生有序思維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表達機會,在學生表達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有足夠的教學耐心,適時、恰當的給予必要的指導,用“半扶半放”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數學思維過程,針對性訓練學生有序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數學表達的自信心。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改變“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有意識的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數學表達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收獲和問題。如學習了“加與減”相關知識后,學生開始接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學生運用加減運算規律,都能順利得出算式的正確答案,但讓學生說明計算過程時,大部分學生表達過程都磕磕絆絆,很難清晰、完整的講出計算過程。教師列舉了9+3-5=7的算式,說明該題目的計算過程是先用9加上3,得到結果是12,再用12減去5,得到結果是7,為學生做好示范。再板書“先算( )+( )=( ),再算( )-( )=( )”,列出4+6-1=9、8+3-5=6、2+6-3=5等多組算式,教師指著板書內容,引導學生有序的完成這些算式的計算表述。通過不斷的模仿、引導、糾正、補充,使學生慢慢形成有序表達的能力。
3.操作探究,經歷有序
缺乏操作的思維訓練成效往往是低效的,教師設計操作探究活動,組織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漸進式的動手操作中,經歷有序思維過程,建立深刻、清晰的思維認知。適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操作活動有很多,教師要立足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出發點,在確保操作活動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有效落實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操作探究教學的關注點集中于操作過程的整體把握中,細化和分解操作活動,關注學生操作探究順序、操作細節把握等方面的課堂表現,指導學生按照合理的操作步驟,循序漸進的完成操作活動。
教師設計的操作活動要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著較高的契合度,使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接受教師設計的操作過程,順利達成操作探究學習目標。如“加與減”教學中,該部分內容是按照2~5各數的分與合、6和7的分與合、8和9的分與合教學順序展開的,分成了多個課時內容。教師為了培養學生有序操作的意識,課堂操作活動時都會先做好示范引領,一邊擺放小棒,一邊說明小棒在不同位置取走、添加會對數的大小有什么影響。而且每次操作活動都要求學生從1根小棒擺起,慢慢遞增到本課時要學習的數。這樣的操作設計可以強化學生“每次移1根”的操作認識,鞏固學生已學知識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完成新知的操作探究,彰顯數字變化的規律性,簡化各數分與合的記憶與學習難度。隨著操作活動的不斷鞏固,學生慢慢可以脫離小棒直接說出各數的組成,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4.練習實踐,鞏固有序
針對于學生有序思維培養的練習實踐活動設計中,教師應避免采取“一刀切”的訓練模式,尊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差異性,遵循分層教學原則,提高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可以從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應用入手,逐步提高練習難度,讓學生始終保持較為活躍的思維狀態,主動參與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為欠缺,教師要加強生活素材的有效鏈接,將數學問題和生活情境融合到一起,觀察和了解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鞏固學生有序思維的認知和應用。
例如,“元、角、分與小數”教學中,教會學生正確辨識人民幣面值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數額,靈活組合不同面值人民幣的能力。教師在課堂鞏固練習中提出這樣一道問題:“小明想要買一支定價8角的鉛筆,應該如何付錢呢?”大部分學生最先想到的都是付一張5角、一張2角、一張1角的答案。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思考:“付錢的方式不只有這一種,你能想出其他付錢方式嗎?請你有序的把它們列舉出來。”利用一題多解,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付錢方式,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付錢方案重復的情況,能夠使學生自發反思問題出在哪里,意識到有序列舉的重要性。而且有些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另辟蹊徑的列舉了找零的情況下多種付錢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有序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教學任務,能夠使學生從小就養成條理化的數學思維習慣,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和成長發展奠定基礎。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思維引導的重視程度,將有序思維引導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豐富學生思維認知體驗,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情感,使學生逐步了解有序思維、愛上有序思維、應用有序思維。
參考文獻
[1]鄭杰.引導有序思考 提增學習活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6):85-87
[2]張志強.聚焦“有序” 促進兒童數學思維生長[J].江西教育,2019(02):63-65
[3]周偉仁.低段學生有序思維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20(0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