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在文學上還是在人生哲理上,不論是在政治思想上還是在教育理論上,《論語》都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論語》的現實意義,簡而言之,我覺得可以把它歸結為一本教我們如何活得快樂,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的書。它始終都在傳遞一種樸素的、中庸的生活態度。
當前中國正處于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的時期。一方面,社會快速發展并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是另一方面,我國社會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我們既需要在現實中找到原因,同時也要充分地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尋求有利的部分來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而《論語》中的積極部分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完全可以發揮它的正確理念和觀點,在理論上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做出指導。
我今天想談談我從《論語》中讀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生態保護思想。
中國古代有豐富的相生相克、用養結合、因地制宜的生態理念。《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其中也蘊含著很多生態保護的思想。
《論語·陽貨篇》中有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重視“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四季萬物都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強調了順應自然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實質是主張將天、地、人作為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來考慮,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生產活動,切勿一味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主張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即達到“和”的境界。
《論語·述而篇》有言:“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提出的“不一網打盡,不傾巢盡剿”的主張表明,自然界中有其生存繁衍的規則,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應順應規則,既要考慮眼前,又要兼顧長遠,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因此在人類活動中要防止獵盡捕絕,影響生物繁衍,違背規則,避免對自然的過分干預,否則會破壞生態平衡,危及自身的生存。
《論語》揭示了生態保護中最為基本的思想,即要把人與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如果人為地超載了自然本身承受能力,就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這對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給大家看一道2013年江蘇卷的作文材料。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發現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些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后再去,卻發現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環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考生可以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去立意,寫人類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及不經意的舉動也會對自然、對生態以至于對我們自己,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如果要立意更深遠一些,還可以寫善待自然,不僅需要行動,還需要情懷;善待自然,既要還生命以自由,更要還自然于自然。
有人說,人在自然的規定范圍內,可制作與創造,可施展聰明才智,但人是自然之子,不要以萬物的主人自居。敬畏自然的神圣,培植對生命的敏感。
一部《論語》在歷經2500多年風雨的洗禮后,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與其說《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到更不如說是一盞能將你指引向更廣闊天地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