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統傳染病,我國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位于其同類乙類傳染病中較高的位置,但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關鍵詞:肺結核呼吸系統傳染病檢查方法
肺結核屬于呼吸道傳染病,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患病,但相比之下,老年人嬰兒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群患肺結核的風險較高。與結核桿菌感染者密切接觸、患有慢性肺疾病、營養狀況不佳、住在人多不通風的環境中、濫用酒精或藥物、吸煙等都有可能會引發肺結核及其相關肺炎疾病。
目前,肺結核的疾病類型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LTBL)者,這一類患者還未發生臨床結核病現象,大概率是在肺組織、氣管、支氣管、胸膜等易發生感染的部位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MTB)。一般情況下這種感染在影像檢驗上不會有任何體現,也無法通過影像確定是否患病。大多數感染肺結核的病人中屬于結合分枝桿菌潛伏感染者的比例較大,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的患病幾率大于其他兩種肺結核類型。
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者這類病人通常是由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自身免疫系統較差,也不夠重視個人衛生與生活環境。這類感染雖不會在臨床表現上為我們帶來身體上的負擔和不適,但是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會轉換為活動性結核病,對于我們的身體健康來說,也是非常大的隱在風險。雖然無法通過影像方法直觀看出感染圖像,也有檢測方法可以測出是否被感染。檢測方法有皮膚試驗和IGRA兩種,皮膚試驗主要通過硬結直徑大小來判斷是否受感染,而IGRA則是通過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抗原刺激T細胞所產生的IFN-γ來確定是否被感染。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去確定是否患潛伏感染病。
第二種是活動性肺結核,活動性結核病,這類疾病通常會出現常見的臨床反應會在我們的身體上給我們造成負擔。比如會出現發燒、盜汗、咳痰、咯血、疲乏無力等等癥狀,而且活動性結核病會出現傳染現象。感染者確認感染后應隔離治療,使用過的器具也應消毒處理。咳出的痰應該吐在專門的回收桶里,消毒后進行丟棄,家人和朋友也應避免與其密切接觸。
檢驗活動性結核病的方法有很多,如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查。胸部X線利用其物理原理穿透性,光感作用,電離作用等,呈現出的圖像不同形狀、大小、密度,分布結構等特征,這樣就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圖像直觀的發現病毒出現區內病毒導致器官或身體結構出現的異常改變。根據病變部位,以及疾病進展情況的可以分為不同幾個類別,他們中包含原發性肺結核,血行散播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氣管、支氣管結核性胸膜炎。當病變發生在不同部位時也會出現不同的相關癥狀。若發生在氣管,支氣管等位置,會發生刺激性咳嗽,并且持續時間較長,若支氣管比較狹窄的患者,還有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如果發生在胸膜,會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難等癥狀?;顒有越Y核病是比較嚴重的一類傳染病,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種是非活動性肺結核,這種情況無活動性肺結核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細菌學檢查陰性,影像學檢查,符合以下一項或多項表現,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肺部影像改變折可以確定為非活動性肺結核。雖患者無明顯癥狀,但可在胸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非活動性肺結核有發展為活動性肺結核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胸部影像學檢查具有非活動性肺結核病灶人群的結核病發病風險是影像學檢查正常者的幾倍。這說明非活動性肺結核的潛在危險非常大。
除了這三種常見的類型之外,有可能還會出現一種伴隨癥狀。少數患者可伴有結核性超敏感癥候群。其中包括結節性紅斑,皰疹性結膜炎、角膜炎等。當合并有肺外結核病時可出現相應累及臟器的癥狀。其中有骨關結核的畸形和功能障礙;神經系統結核的頭痛和腦膜刺激征;消化系統結核的交替性腹瀉和局部壓痛;泌尿生殖系統結合的無痛性血尿和不孕癥等。如果出現了相關癥狀的話,應及時就醫去進行詳細檢查。
根據WHO發布的2020全球結核病報告來看,全球范圍內結核病是導致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2019年結核病治療覆蓋率為71%。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有許多人將肺結核與新冠聯系在一起,可是并沒有理論證據證明患肺結核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受新冠病毒感染。新冠和肺結核臨床表現多為長時間咳嗽,并且都是呼吸道傳染疾病。但我們對新冠疫情的了解并不全面,而肺結核,我們有長時間的了解并且有相關疫苗在嬰兒時期就可以接種卡介苗預防起來也比新冠疫情容易。說明這兩種疾病之間并沒有很強的相關聯系,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保護自己的個人衛生,經常通風,不亂吐痰,打噴嚏要捂住口鼻,因為他們都會通過呼吸道傳播空氣中的病毒更容易進入人體。
結語:結核病是可治愈的,但有可能會引發其他并發癥,如肺源性心臟病,肺癌,氣胸,結核性腦膜炎等。若發生以上的現象應及時就醫,早日檢查早日康復。為了更好地防治結核病,我們應該了解相關的結核病預防手段。我們首先不要密切接觸結核病患者,飛沫傳播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與病人接觸時,我們應該帶好口罩保護自己,多通風洗手,保護好自己的衛生,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能力才能有效預防結核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陳鷺穎、林海軍、翁祖星、徐飛海、葛勝祥、張軍《基于全自動管式化學發光免疫檢測系統的人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方法》分子診斷與治療雜質2015年05期
[2]伍建林、邱太春《貫徹執行肺結核新診斷標準全面認識現代影像學的作用》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質2018年04期
[3]胡怡婷《臨床實驗室檢測結核分枝桿菌的方法學效能評估》上海交通大學
[4]陸普選《活動性與非活動性肺結核臨床影像鑒別要點》新發傳染病電子雜志2018年03期
[5]杜瑩、張彬、王大寬、張浩然、辛赫男、金奇、高磊《非活動性肺結核人群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預防干預》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防癆雜質2020年11期
[6]林妍《let7a23pPIK3CG模塊對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巨噬細胞》吉林大學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9年11期
作者簡介:成蓓蓉(2002-08),女,漢族,湖南湘鄉,本科在讀,貴州醫科大學,研究方向:肺結核相關癥狀及其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