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平
(鄂州職業大學外語課部,湖北鄂州436099)
英漢翻譯課程是高職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其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雙語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翻譯能力等諸多職業核心能力。傳統的英漢翻譯課程教學方式存在較大問題,“當前我國翻譯教學仍然未能擺脫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翻譯教學模式,課堂中老師大部分時間一人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地接受,缺乏自主性。”[1]同時,傳統的翻譯課程多重視終結性評價方式,如采用一次性的期末考試來決定學生的學業評價,考試的結果并不能對學生的平時學習有多少促進作用。與終結性評價相比,在教學過程中持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對于學生的學業表現可以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
形成性評價是指“通過多種評價手段與方法,對學生學習過程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參與程度,對他們的語言發展狀態、學習嘗試、學習進展進行持續評價”[2]。而基于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對于實現這種“持續評價”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里的成績管理模塊,將每位學生的章節課件學習、課堂互動、平時作業、分組任務、資料閱讀、討論、簽到、考試等學習活動量化為較為客觀的評價或分數,并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及時反饋給每位學生。“及時反饋”是形成性評價的核心[3],這種反饋有利于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隨時了解自己的學業狀況和薄弱環節,并針對性地進行加強和鞏固。
混合式教學一般定義為:“教師經過教學設計,將基于網絡和信息化技術實施的線上教學和傳統的面對面線下教學方式混合應用,使學生發生了混合式學習行為”[4]。自2000年由Cooney 等人首次在學術界中提出該概念以來[5],混合式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迅猛發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特別是經過疫情形勢的催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了當前高校各科教學的潮流和趨勢。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層出不窮,但并不是都適合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使用。針對高職英漢翻譯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和操作性比較強的特點,筆者選用了與之較為契合的“超星學習通”網絡輔助教學平臺(以下簡稱為“學習通”),開展英漢翻譯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
在英漢翻譯課程的教學中,要想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必須在“學習通”電腦端建設好相應的教學資源,然后適時推送到“學習通”手機端,用于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內容主要包括:教學課件、翻譯練習題庫、翻譯學習資料。
我校英語教育專業的翻譯課程教材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漢翻譯教程》。該教材附有課件,便于授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但是其中缺少有時代氣息的翻譯例句,同時缺乏與時俱進的翻譯理論最新成果。教師必須對原教材課件進行選擇和編輯,使之適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需要。教材原有21 個章節,需要根據實際教學計劃進行取舍,同時增添一章“計算機輔助翻譯”。在教材課件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針對每次課制備:在課堂授課時在多媒體投影屏幕上展示的課件,和用以上傳到“學習通”手機端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課件。用于課堂授課的課件宜言簡意賅,便于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傳遞較多的信息,同時補充一些貼近時代的翻譯例句,避免照本宣科帶來的枯燥感,字號也可適當設置得大一些。例如,在“翻譯的過程”這一章節,筆者就補充了時下比較流行的電視劇《慶余年》里的臺詞作為漢譯英的翻譯例句,再配以相應的影視片段,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用于學生自學的課件內容上可以更為詳實,便于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學習通”平臺能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次數自動換算成相應的分值,并計入學生的成績管理,成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依據之一。
學習英漢翻譯離不開大量的翻譯實踐,而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對于督促學生進行翻譯練習和及時反饋練習評價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教師備課時給每一章節在“學習通”平臺里準備相應的練習,內容上可以自制,也可從各種翻譯教材的練習和例句中選取。形式上包括短語翻譯、句子翻譯、段落翻譯、語篇翻譯、較優譯文選擇、譯文賞析評論等。具體題型可以設置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和連線題等,教師可預設答案和譯文解析等內容,學生做完提交后,系統可以自動進行批改打分,并在教師預設的時間公布分數、答案和解析內容。至于句子翻譯和段落翻譯等主觀題,教師也可以預先輸入參考譯文,學生完成提交后,方可在規定時間查閱參考譯文,然后教師根據學生譯文質量進行評分和評價,并通過“學習通”平臺反饋給學生。所有練習的系統評分和教師評分都自動計入學生的成績管理模塊,成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又一依據。
除學習教材、課件和做大量習題之外,要學好英漢翻譯這門課程,學生們還需閱讀大量的翻譯相關資料。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平臺的資料模塊推送各種拓展資料供學生們自主學習,如各種經典譯作賞析、英語音視頻聽譯資料、文本翻譯背景資料、英漢翻譯相關論文等。例如,在學習“翻譯概述”這一章節時,教師就推送了一些從“中國知網”下載的相關學術論文,如:《翻譯與國運興衰》、《中國站到了國際舞臺中央,我們如何翻譯》等,同時在“學習通”的作業模塊中布置任務,請學生們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學生學習這些資料的時間長短也可由“學習通”平臺量化為一定分值,成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另一依據。
在課堂面授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平臺手機端實現諸多互動式的教學。由于每個章節的課件都會提前在“學習通”平臺上發給學生預習,所以在課堂上講授展示于投影屏幕上的課件時,教師可提綱挈領地進行講解,重點在于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解決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每個章節的面授過程中,可以靈活利用“學習通”的互動功能,如搶答、選人、討論、隨堂練習等模塊展開課堂互動活動。例如,在課件中展示一個句子,要求學生寫下對應的譯文并用“學習通”的搶答功能進行搶答,然后請最先參與的學生將自己的譯文拍照上傳到學習通的討論區,然后進行點評和評分。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互動活動,還可利用“學習通”的選人功能,請被隨機選到的學生讀出自己的譯文,教師對譯文進行點評后直接在“學習通”平臺評分。這些課堂互動活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翻譯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的情況,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參與課堂互動的學生在“學習通”平臺上獲取的分數也會自動計入該學生的成績管理模塊,成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
英漢翻譯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需要布置大量的習題讓學生進行翻譯實踐。傳統翻譯課堂上布置的翻譯練習,學生一般用紙質作業本上交或者通過電子郵件提交,教師批改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學生每次的作業表現也很難量化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如果讓學生大量進行翻譯練習,但是教師卻抽不出時間精力批改和評價的話,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無疑會受到抑制。“學習通”平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除了自己批改一定數量的翻譯練習外,每個章節還可以布置一定數量的翻譯練習讓學生進行課堂互評的活動,請每位學生給指定數量的其他同學的習作進行打分和給出評價。利用“學習通”平臺在課堂上進行翻譯作業互評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翻譯鑒賞能力,降低了練習的枯燥感,也鍛煉了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養了團隊合作的能力。每位學生的譯作都有幾位同學給其評分,平臺系統自動給出平均分數,然后教師對偏離正常的分數進行審核把關,最后所有互評的分數自動計入學生的成績管理模塊,成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依據。
一個實際的翻譯項目,往往是多位譯員合作完成。從高職院校“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出發,英漢翻譯課程的教學應包括一定數量的分組翻譯項目,讓學生了解翻譯公司的實際運作流程,學會分工協作地完成翻譯過程,而“學習通”平臺的“分組任務”模塊能幫助教師對分組翻譯項目的全過程進行指導和反饋。依照尤金·奈達提出的翻譯四步驟:分析、傳譯、重組和檢驗[6],在“學習通”平臺將教學班級分為若干四人小組,每個小組選定一名小組長,每位組員負責其中一個翻譯步驟。然后在平臺發布各小組的翻譯項目,每個小組由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一人負責文本分析(包括查閱重點詞匯和整理背景資料);其他兩人負責翻譯和修改;最后由小組長來進行審校。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監督和指導各個小組的項目進程,并綜合每位組員的表現對各小組給出評價和評分。每個小組作為整體在“學習通”平臺上獲取的分數,作為課程形成性評價的組成部分,自動計入每個參與學生的成績管理模塊。
利用“超星學習通”這一網絡輔助教學平臺開展英漢翻譯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探索,教師自始至終貫徹了形成性評價理念和策略,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有機地融合起來,給傳統的線下授課模式安上了網絡和信息化技術的翅膀,授課班級管理、作業測評、學習情況記錄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都較傳統的翻譯課堂有較大改觀。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和互動性,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實現從只注重譯文的產出結果到重視翻譯的整個學習過程的轉變,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對于提高高職英漢翻譯課程的教學質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當然,關于如何把網絡輔助教學平臺與英漢翻譯課堂教學進行更有深度、更有效率的融合,相關教師還需在下一階段做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