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姍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對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做人的工作,作為引導人、關心人、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必須做到深刻全面的了解人和關心人。首因效應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人們往往忽略掉了它所帶來的影響,對它的不夠重視,也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產生不良影響。積極的了解首因效應,充分認識它的消極影響,并在首因效應視域下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對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在人們交往的過程中,人們通常都會給彼此留下“第一印象”,彼此會根據這個第一印象來判斷對方,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首因效應”。首因效因又稱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屬心理學范疇的概念,是指決定第一印象的形成最先出現的中心性格特點所具有的機能效果。[1]簡而言之,人們在初次交往的過程中,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是深刻且持久的。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并非都是正確可靠的,卻是人腦中最牢固的印象存在。
首因效應是普遍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現象之一,對我們生活、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盡管很多時候我們并未發現首因效應在潛移默化的對我們產生影響。人們初次見面時,通過對方的儀態、穿著、談吐、舉止、表情等等,來獲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在與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相對應,來判定對彼此或好或壞的第一印象,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之后的一系列行為。
首因效應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種優先效應。最早提出首因效應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曾在研究中表明,首因效應的作用原理就是最先接受的信號在大腦中形成為原始印象,構成基本的“記憶因式”,后來的認知形成受這個因式的影響。由此可見,首因效應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首因效應具有表面性。首因效應是指人們在第一次與他人接觸時,通過對一切第一眼可見的表層現象的認知,其中包括了對方的性別、長相、神情、身材、穿衣打扮以及談吐舉止這些方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貌取人”。首因效應的這種表面直觀性,會使人們無法深刻認識內在,不能對認知對象有客觀工公正的評價,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認知產生誤導。
其次,首因效應具有片面性。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交流的頭四十五秒,是產生第一印象的關鍵時間。[2]首因效應也就是在這關鍵的四十五秒內對認知對象作出判斷,這樣未通過深入全面的了解,就形成的認知判斷是具有不完全性的,往往存在著先入為主的片面性,會造成只看一眼就對人或者事作出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錯誤判斷。
最后,首因效應具有固定性。首因效應會使人們對認知對象形成的第一印象變為固有印象,一旦形成很難被改變,甚至會在往后的交往過程中都因為第一印象的形成,而給認知對象貼上固有標簽,定義為我們腦海中第一印象中的那個人。當認知對象在之后發生較大變化的時候,固有印象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認知對象的判斷,從而對人的認知造成較大的困擾。
首因效應是在短時間內對認知對象進行表面的判斷,從而得到的比較固有的第一印象,它一旦形成,會對之后的交往產生巨大的影響。只有充分認識并掌握首因效應的特點,才能更好地在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盡可能的規避掉首因效應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首因效應作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它自身具有的一些特征,導致首因效應本身具有兩面性,它產生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人或事做出正確判斷。由于大學生在個體認知、人生經歷、價值判斷等方面都還不具備成熟完善的認知體系,個體不同的價值判斷會導致其產生不同的首因效應。積極正面的首因效應會促使大學生對思政課更有學習興趣,反之,消極負面的首因效應則會導致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第一堂課和每節課程的開始階段是尤為重要的,這個階段正是師生雙方產生首因效應的關鍵時段。高校思政課以大班授課為主,常常是幾個不同院系的學生上同一堂課,課時安排較為緊張,加之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位學生,課前課后都比較缺乏交流,常常容易導致師生之間產生較為負面的首因效應,從而影響到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進而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時效性產生不容忽視負面影響。首因效應對思政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思政課的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是具有感性認識的人,而首因效應亦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育雙方難免被首因效應具有的表面性所蒙蔽,從感性認識開始對彼此作出評價,這會導致只透過表面現象作出作出判斷和評價缺乏科學性,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學生會通過教師的言行舉止、衣著打扮、教學方式來對教師作出第一判斷,對思政課教師易形成不信任、不重視、反感的第一印象。教師也會因為學生上課遲到、回答不出問題等情況,對學生留下既定的“差生”印象。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以貌取人、以偏概全,未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急于作出相應的判斷。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思政課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大大降低學生對思政課的喜愛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是“鑄魂”的主陣地,旨在幫助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首因效應的產生受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師給人的印象都是古板老套的,如果在第一堂課和課程的開始階段,教師無法很好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就很容易深化學生心中對思政課教師既有的這種古板、教條的印象。學生在第一堂課和課程的開始階段的表現,也會影響到教師對整個班級的判斷,如果有個別學生調皮搗蛋,會使教師片面認為這個班級學生不愛學習,進而調整整體的教學方案,降低對班級的期待值。教育雙方在教學過程中收到的這種消極的負面反饋,是首因效應的片面性造成的,導致教育雙方認知不夠深刻完整,進而對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產生不利影響。
首因效應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到我們對認知對象的判斷,這種第一印象甚至會在往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一種固有印象。首因效應的這種固定性,會使得思政課教育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自己的第一印象為判斷標準,并長期停留在這種第一印象的表象認知之中。盡管這種僵化固有的認知會存在不準確性和誤導性,但它一旦形成,就會使教育雙方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無法用公正客觀準確的態度去衡量所發生的事情,會導致教育雙方在判斷事情的時候過于主觀和武斷。比如一個教育對象給教育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好的,這種不好的印象被固化,以至于這個同學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出現由于自身努力而獲得優秀成績的時候,思政課教育者也沒有及時進行表揚,甚至予以否定和懷疑的狀態,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教育對象的自尊性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這就必然成為思政教育者最大的敗筆了。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首因效應在人的認知和思想形成過程中,會對人產生不可控的積極或消極的特殊影響,這點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當首因效應產生正面的積極影響時,會推進思政課教學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讓思政課教學呈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當首因效應產生負面的消極影響時,則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思政課教學進程的順利推進,從而進一步影響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克服首因效應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利用好首因效應的正面影響,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
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對待每節課的開始階段和第一節課的整體狀態的綜合規定,被稱之為首課制度。許多教師對第一次上課和每節課的開始階段的教學狀態并不十分重視,常常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學安排進行刻板的授課,以求達到完成教學的目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首因效應的消極影響,錯過吸引和帶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機,無法調動學生的思政課學習興趣。要想克服首因效應的消極影響,就必須抓住第一堂課和每節課的開始階段,多采用生動有趣有吸引力的授課方式抓住學生眼球,將學生的注意力留在課堂中。與此同時,還必須注重增強思政課的學理性。馬克思的書,卷帙浩繁,學理深晦。[3]通過對教師首課整體表現的約束,形成積極正面的首因效應。在第一堂課和每節課的開始階段,教師應當牢牢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融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實例引導學生,改變學生對思政課既有的刻板乏味的固定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入全面的了解課程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抓住第一堂課和每節課的開始階段的良好切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改變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固有看法,形成積極正面的首因效應,會有效增進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
教育者往往會根據一些第一印象中的信息,如面貌、舉止、言語等等,來給受教育者貼上某種固有標簽,這種認知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會將首因效應的片面性和表面直觀性最大程度的放大。要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避免掉這種“先入為主”“以貌取人”的消極影響,就必須要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受教育者,多維度多角度的關注受教育者的個體需求,盡可能避免以偏概全的情況的出現。思政課的主要任務是做人的工作,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解決學生們存在的思想問題,并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受教育者由于個人成長環境、人生經歷、價值追求的不同,會導致每個受教育者對思政課的課程需求不盡相同,教育者應當積極調動受教育者的課程參與度,主動了解受教育者的課程動機。教育者應當具備透過表象把握本質的能力,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基礎上,做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每一位受教育者,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升思政課的課程親和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人們對其的固有印象是刻板、嚴肅、不茍言笑的。要想改變這種因首因效應帶來的固有刻板的消極印象,避免由此給思政課教學效果帶來的負面影響,思政課教育者必須注重培養個人魅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具備必須的專業素養、政治素養、思想素養外,還應具備必要的道德素養、心理素養、能力素養等,全方位的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個人魅力的思政課教師,才能更好地規避首因效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還必須認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待人和事。[4]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當時刻做到嚴于律己,有較強的的責任心和仁愛之心,對課堂專心、對教學細心、對學生耐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和克服偏見,也能更好地消除首因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思政課成為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課程。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5]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一堂好的思政課的必要保障之一。思政課給學生們的固有印象是刻板、枯燥、乏味的,很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思政課的課堂氛圍不夠活躍所致。在第一節課和每節課的開始階段,思政課教育者就應當積極調動一切外部因素,充分發揮自身個人魅力,營造一個張弛有度、和諧輕松、開放有序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克服首因效應消極影響蔓延的有效手段之一。00后的學生多是在互聯網下誕生的一代,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他們對新鮮熱門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渴望。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學生們感興趣的時事案例,結合網絡熱點和身邊事向學生們傳遞正能量,也多多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互動,并予以正面積極的反饋,創設一個師生聯動的和諧課堂教學環境。針對一些課上出現的不良現象,如遲到、睡覺、開小差、低頭族等情況的出現,盡量做到“小事化無”,不將負面情緒過度蔓延到學生中去。在此基礎上,把握好教學進度和課堂秩序,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獲取思政課知識,將更加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綜上所述,首因效應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常見的心理效應之一,對我們地認知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思政課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培養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任。因此,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的避免首因效應的消極影響蔓延,認識并利用好首因效應的作用原理,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把握好第一節課和每節課的開始階段,增強思政課的課程吸引力,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