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秀
(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桐城 2314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教育部2017年頒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綱要指出高校課程建設改革中需要加強以“課程思想”作為總體目標,深刻挖掘高校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元素,促進“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環節的深度融合,實現知識教育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基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應只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應在所有課程中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適時開展思政教育。英語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具有教學對象廣泛、教學課時多與教學時間跨度長的特點,同時課程的內容主要源于西方文化,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易受到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影響。所以,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中“課程思政”的落實責任重大。本文梳理了“課程思政”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探究了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以實現擁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最終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是當前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中出現的新使命、新課題。它并不代表著某一具體課程,而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與理念。“課程思政”將高校的具體課程作為載體,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學習的雙豐收,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2014年上海市委在《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將德育作為教育改革考核的重要內容,開始了高校思政課程建設向課程思政建設的轉變。2016年,伴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課程思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課程思政”作為關鍵字進行了搜索,截止到2020年11月22日共有12,060篇關于“課程思政的論文,其中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達到了445篇,占科研成果總數的3.69%。研究的視角從高校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可行性、到課程建設問題以及實施路徑與策略等等,相對比較廣泛。諸如:張慧的《課程思政背景下做好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思考》、賀聰聰的《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路徑淺析》、曹睿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探究》、閆東芝的《課程思政建設在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實踐研究》、陳煉的《基于自建語料庫的校本特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等等。通過梳理研究發現,當前的研究成果多以“課程思政”與高校英語教學的融合作為研究視角,從宏觀上提出了實踐途徑,但具體的實施方法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將“課程思政”與高校英語教學融合的實施方法作為研究視角,以期達到高校英語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效果。
學者朱飛在其所著的《協同學視閾下的高校多元協同創業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要打破領域、行業等各自為陣的局面……放大整體協同效應[2]”。英語作為高校中的重要課程,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雙重特征,我們在關注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關注其價值觀教育,確保大學生在接授外國文化的同時,能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英語作為高校一二年級非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其教育對象覆蓋面廣泛,教學時間長,教學內容大多來自西方文化。青年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所以,高校英語教學必須關注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加強高校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加強英語課程體系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強化英語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效應,使學生在不同語言與文化的碰撞中理解文化差異,促進其價值觀的健康成長與文化自信的培養。
“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新興概念,有一部分高校教師對其認識不夠全面,錯誤地將“思政課程”混同為“課程思政”,認為“課程思政”的建設任務應該由專業思政教師承擔,缺乏對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所以,為了達到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提升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成為首要任務,應采取“請進來”與“送出去”兩個培訓模式,為高校英語教師增加學習與培訓的機會,增強高校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與教學方式的認知。促進高校英語教師在奉行職業道德的基礎之上,加強政治思想的學習,對國家的發展態勢與黨的方針政策有正確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大局觀念。
在全國高校大力推行“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關注課程體系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問題,對于高校英語教師的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除了擁有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背景外,還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學習,對國家的教育發展形勢有正確的認識,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善于挖掘課程中的資源,促進高校英語與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高校應以英語教研室或教學部作為基礎,成立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團隊,以達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目標:其一,制定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案,結合高校自身團隊的實際情況,對“課程思政”的建設進行調整,諸如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備課制度等等,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提供保障。其二,組織全體教學團隊成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與陳寶生教育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結合本校的校情、師情與生情,加強學校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其三,積極鼓勵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進行課題申報,提煉教學成果形成理論,進一步反哺教學。
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要緊緊圍繞“課程思政”這一目標。英語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更加要注重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及其發展。首先,在學習內容的設置上要關注思政元素的融合,添加關于中國哲學、中醫文化、地理以及民俗等方面的英語材料,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技能的同時,其文化自信、愛國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培養。其次,根據不同的英語課程設置、不同的學段以及不同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3],高校英語教學中大體可以分為基礎課程與文化素養課程兩個大類。基礎課程主要是高校英語的必修課程,分為大學英語(一)、大學英語(二)、大學英語(三)、大學英語(四)四個學段[4]。文化素養課程可以分為中國文化概況(英語)、文化鑒賞(英語)、治國理政金句英文賞析以及中國古詩詞英譯四個學段。在基礎課程中設置“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奉獻精神、奮斗精神、思辨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素養課程中關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愛國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
當前高校英語教學內容的選取主要以西方文化作為背景,如果在教學中只關注教材內容的講授,學生易對西方文化乃至其價值觀產生推崇,甚至產生盲目的崇洋媚外現象,而忽視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及價值觀。這與我國高校英語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思維,擁有中國情懷的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是不相符的。因此,高校的英語教學工作既要關注中國思政元素的融合,同時也要辯證地傳遞西方的價值觀,做到相互補充、同向同行,既培養學生的國際思維,也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民族文化自信。教師可以在知識點與解題思路的講解中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既做好“傳業”也做好“傳道”。大學英語課程屬于通識課程,其內容涵蓋了政治、歷史、經濟、教育等多個方面,在授課過程中應將單元話題與中國的文化知識相結合。甚至可以創造性地將中國時事、治國方針、傳統文化等內容的英文版引入到課程內容之中。例如:設置中國時事政治、治國金句等內容的翻譯練習;閱讀英語版的《人民日報》;在聽力練習中設置一些關于中國內容的英語新聞;設置關于中國發展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用英語展開討論等等。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技能(聽、說、讀、寫、譯)的訓練都可以與思政元素進行無縫對接。教師應在備課中關注思政元素的開發,以便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關注與討論思政元素,實現在英語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其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也能得到培養。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 英語聽力訓練中“課程思政”的建設
首先,教師在準備聽力材料時,要有意識地收集思政教育材料。在英語聽力訓練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重要的中國文化與價值觀的詞匯和名句,既促進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培養,又加深其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其次,將CRI(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節目加入到學生的聽力作業中。CRI的節目內容可謂是中西結合,既有關于中國時事發展的新聞報道與中國文化的專題欄目,也有關于西方事實與文化的專題節目,是一個優質的、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抓住這一優質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去關注與學習,實現中國優秀文化、價值觀與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協同培養。
2.英語口語訓練中“課程思政”的建設
高校英語教師在口語訓練話題的選擇時,應有意識地將國家時事與新聞熱點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針對話題展開討論。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Heroes of our time”的話題討論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中國的民族英雄事跡展開話題的討論,在話題討論中總結英雄身上體現的精神和閃光點,進而提出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珍惜美好生活,學習民族英雄精神,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3.英語閱讀訓練中“課程思政”的建設
英語閱讀能力訓練之根本在于閱讀材料,因此,可以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融入思政專題。諸如:將“China Daily”“China Today”作為學生固定的課外閱讀材料。大學生在閱讀訓練中,一方面詞匯量得到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得到訓練,另一方面對國家治國方針、諸多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等方面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實現了閱讀理解能力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雙豐收。
4.英語書面表達中“課程思政”的建設
通過聽、說、讀三個環節的英語訓練,學生的英語聽力、口語、閱讀三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會有大幅度提高。高校英語教師應在以上三個環節訓練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英語書寫表達能力。高校英語的書面表達能力訓練主要通過作文與翻譯兩個途徑完成。首先,在作文方面,要求學生在完成英語聽力或閱讀訓練之后,結合其內容,用英語寫出心得體會,通過撰寫心得,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思政材料進行內化,從而升化成為自身的觀點與價值觀念。其次,在翻譯方面,教師可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思政材料作為翻譯內容,促進學生在翻譯技能提升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思政元素與高校課程的融合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不能簡單、機械地復制,應實現教育的潤物細無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傳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建設與高校英語教學應發揮協同互補、同向同行的作用,實現高校英語與思政建設的無縫對接,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思維兼具民族自信、愛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