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裕 鄒偉清(新余市農業農村局)
新余共有3個國營墾殖場,分別是國營分宜介橋墾殖場、渝水區國營南英墾殖場、仙女湖風景名勝區九龍山墾殖場。近年來,新余墾區按照“把農墾打造成新型城鎮化的先鋒和樣板”的要求,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扎實推進農墾城鎮化建設。特別是大力推進墾區危舊房改造項目實施,累計向中央、省財政爭取資金10億元,撬動民間資本投入30億元,用于墾區危舊房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農墾綠色生態家園標準化建設,墾區的水、電、路、氣、綠化、亮化、信息化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墾區人口向總部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農業向現代化轉變,新型城區、現代園區、旅游景區的“三向”“三區”互動交融的城鎮化建設新空間已經凸顯。
盡管新余墾區已成為展示該市農墾風采的窗口和亮點,但同時也面臨著城鎮規模較小、效益較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農墾建設規劃相對落后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在農墾城鎮化的過程中,墾區堅持“突出重點、超前規劃、功能配套、特色鮮明”的農墾城鎮發展思路,把農墾城鎮建設成為農村中的小城市,城市中的衛星城。
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新余墾區緊緊圍繞“打造經濟強場、建設一流墾區”這一發展定位,開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局面,各墾殖場結合發展實際,專門聘請專家編制總體規劃,在規劃中更加注重道路構架、信息網絡、綠化、環保以及功能分區,使規劃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可行性。
在集鎮建設過程中,新余墾區充分考慮綠地、休閑娛樂場所、住宅小區的配套建設,在城鎮化過程中力求創造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和諧統一的人居環境。實施集鎮主干道拓寬硬化、綠化、人行道鋪設、管線下地等工程建設,使集鎮變得更加亮麗。
他們把城鎮管理列入文明建設和城鎮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一方面,不定期地組織場、分場、集管辦、工商干部、公安干警,對墾區亂搭蓋、亂堆放、亂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進行徹底整治,改變“臟、亂、差”面貌;另一方面,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大經費投入,添置垃圾清運車、垃圾筒,實行垃圾統一處理,使城鎮管理日趨制度化和規范化。在完善功能方面,構筑城鎮發展框架,進一步完善集鎮功能,解決長期制約集鎮發展、服務功能落后的狀況,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他們強化墾區工業、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帶動商貿、物流、建筑等相關服務業產業發展。他們通過產業發展,加快富余勞動力向集鎮轉移,加快墾區城鎮化建設進程。農墾發展城鎮的最大優勢就是土地資源優勢,抓好農墾改革政策落實,搞好國有土地確權登記成果應用,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本”,在資源換產業、存量換增量方面發揮土地的價值,形成融資平臺,實行農墾城鎮開發建設市場化運作。
在城鎮建設上,各墾殖場立足長遠,追求品位,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重質量,建精品”的指導思想。先對墾區進行高起點的規劃修編,繪制出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墾殖場對集鎮所有建筑進行統一設計,嚴格標準進行施工。使墾區建設最終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在建筑風格上,既注重實用,又追求美觀,突出城鎮的主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