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赟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筆者擔任鄭州西亞斯學院《組織行為學》主講教師有數十年之久,線上精品課程建設已經有將近5年時間,對于本課題的研究,筆者結合線下十年的授課經驗,和最新的信息技術應用,重點從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設計、細化平臺選擇、全面教學準備和開展教學實施五個方面做好線上教學工作。
根據每節課的課程主題和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技術、軟件,進行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為提高學生在線學習的興趣和持續參與度以及保證教學質量,把課堂每個教學環節設計進行細化,并且做好每五分鐘、十分鐘的技術、軟件切換,結合在線平臺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及時反饋。同時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進度信息,要求學生有明確的學習進度和時間軸的觀念,可以通過平臺的課程建設和細化章節設置來實現。
線上教學的優缺點非常明顯,為了有效規避線上教學的缺點,一定要把課程資源建設得豐富、科學、有趣。關于PPT課件的制作,要做到字體醒目,色彩搭配科學,動畫適當,以增強同學們的興趣和參與度;關于課程教學視頻資源的選取,一定要選取有趣、時長適合的課程教學視頻,自己錄制相關課程時也要注意趣味性;關于課程互動方面,一定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方式跟學生互動,以便實時監測課程質量。
線上教學平臺和技術應用種類繁多,選擇適合自己課程的線上教學平臺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多個線上教學平臺和應用軟件進行體驗和嘗試,筆者從教學互動、便捷性、穩定性、教輔資源和技術支持幾個方面把騰訊會議、微信群、超星直播、學習通和中國MOOC平臺和軟件進行了對比。
經過筆者的對比分析,學習通手機客戶端作為一個必備的常規技術應用,每節課都會使用,簽到、課上選人、搶答、主題討論和課堂測驗以及課后作業完成和追蹤都可以通過學習通完全實現;騰訊會議作為一個必備的常規直播軟件,穩定性高,質量好;超星泛雅教育平臺作為一個主要的網絡教學平臺,也是每節課的必選。三者綜合使用保證了線上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表1 線上教學應用
開展教學實施主要做好提前通知,并且做好替代方案的準備,確保每節課程都可以萬無一失,課中要注意跟學生的密切互動,關注課堂效果,課程結束后做好總結不斷完善課程質量。簡單總結即“課前通知,課上直播,課中檢測,課后回顧和總結,并發布作業進行監督”。圍繞預習-直播-互動-測驗-總結-作業的課堂設計模式展開相應環節的教學。
線上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要及時通過跟學生的互動得以了解和改善。這也是筆者在實踐中最為關注的一個環節,課前所有的精心準備和課程直播的效果都需要互動來得以驗證,教學過程中本人采用了“搶答”,隨機點名學生現場“連麥”視頻回答問題、考勤等方式管理,騰訊會議直播和互動直觀高效,學生們基本全勤。線上課堂學生熱情高漲,線上直播教學效果明顯。每節課直播完之后,都留有學生反饋和交流、答疑的時間,以便了解學生上直播課程的感受,收集學生反映的問題,大家在線上積極發言,暢談感受和心得,從現實一個多月的實踐效果來看,同學們課上積極主動,也按照老師要求跟隨直播課記筆記。線上課堂教學效果良好。
1)提前通知學生上課時間,通過多種方式(一般用班級微信群和學習通通知)提醒保證每個同學順利進入課堂,告知學生使用平臺、課程時間、詳細課程流程和注意事項。2)建成完善的課程站點和資源、試題庫和作業庫等。3)發布測驗和作業以檢測線上課堂效果。4)課程直播過程中隨機在學習通發布“選人”“搶答”與“主題討論”,實時跟學生互動,保持活躍的課堂氛圍。5)直播課程過程中,要求學生邊聽課邊記筆記,隨后檢查學生的筆記情況,以此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線下實體教學是傳統教學的主要模式,線下教學無論是在講授情境上,還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上,都更加生動直觀。線下教學主要采用對分課堂和翻轉課堂形式去完成,進一步增強“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科學增負”。
本課程經過線下數十年的教學,已經建成以質量為導向的多種課程管理激勵機制,比如說已經實行了兩個學年4個學期的鼓勵學生坐前三排的上課行為,老師每次上課都記錄主動坐前三排的學生,作為獎勵平時成績的有效標準,從實際效果來看,已經形成了學生上課搶座的現象。
1)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建設是大趨勢,尤其在非常態條件下,是一種有效的授課途徑,線上一流課程的建設仍然需要采用0BE理念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忙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給學生科學“增負”。比如線上推廣使用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以及項目式教學,通過分組式和項目式來推動學生成為線上課程的“中心”而不僅僅停留在教師在線上直播上。但是線下課堂仍然是教育教學的重地,畢竟線上教學的仍然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點,但是信息化又是一個時代的大趨勢,國內目前的教學改革也是比較傾向于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2)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注意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多種手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加讓學生發言、發問的機會,讓整個線上課堂活起來。3)教師授課注意結合學科的前沿性和學生的興趣度,注意使用學生的語言,結合學生的興趣,深度融入學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