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國 張蓉
摘 要:地域文化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與生俱來的文化土壤中成長、成熟,意義重大。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開發、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將其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讓語文教學植根于鄉土文化之中。文章從地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材內容銜接整合,地域文化資源與寫作教學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以及組織教師對地域文化內容編書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四條策略,闡述了如何利用和開發地域文化開展語文教學。
關鍵詞:鄉土文化;農村;語文教學
作為語文教師,要自覺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嘗試著將地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進行教學資源整合,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文章以漳縣的鹽文化為例,探討如何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服務于語文教學。
一、 地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材內容銜接整合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選擇合適的契機把地域文化補充進語文教材的教學中去,在課堂進行系統地學習,是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極大地豐富教材內容,提高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地域文化普及教育,培養他們的家鄉文化自豪感,牢記弘揚傳承鄉土文化的使命,將來能更好地建設家鄉,奉獻祖國。課堂中以具有鄉土文化色彩文章為切入點,尋找家鄉的地域文化,有效地銜接語文課堂,將課堂教學內容巧妙地延伸到家鄉的文化資源。如何做好鄉土資源與語文教學內容銜接整合是關鍵,下面作者通過在課堂拓展漳縣的鹽文化進行具體分析。例如在學習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文章時,如《趙州橋》,在介紹完趙州橋的歷史,橋體結構,歷史意義之后,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筑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師可以補充本地區的古建筑,如介紹漳縣的古代建筑——鹽神廟(鹽昌寺),通過對鹽昌寺的介紹,再引出漳縣的千年鹽文化,漳縣依托自己的鹽業資源,早在先秦時代就建立了軍政合一的鹽川寨,漳縣因鹽置縣,也因鹽繁榮,漳縣的鹽井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秦漢古鎮鹽川寨有堪稱華夏第一井的古老鹽井,四千多年的食鹽生產、銷售、管理,創造了源遠流長的、博大精深的漳縣立縣文化——漳縣鹽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都能進行拓展,能與當地的文化相勾連,教師要積極地查找資料,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將語文教材內容與本地鄉土資源進行整合,選好切入點,才能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蘊藏的文化資源不斷地豐富語文課堂。
二、 地域文化資源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借助地域文化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積極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讓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成為學生的寫作樂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首先,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可以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其次,學生為了寫作,自己去發現地域文化,自己去查閱資料了解地域文化,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最后通過自己遣詞造句,構思文章結構描述地域文化,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學生親自參與進來,不但對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時還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寫作指導課上,教師可以用漳縣的鹽文化為主題,要求學生進行文章創作,體裁不限,可以是議論文、散文、記敘文、詩歌等。借助地域文化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最關鍵的一步是指導學生去收集素材,寫作最重要的是內容要豐富,邏輯清晰,因此,要求學生收集豐富的素材是寫作指導的關鍵,為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去各種場所如博物館、鹽井、制作現場等場所了解鹽的制作流程,鹽業的發展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在寫作時避免內容籠統,泛泛而談,才能確保寫作內容的質量。例如,以《漳縣鹽文化——我們的驕傲》為題寫一篇作文,為了寫好這篇作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去了解漳縣鹽的制作工藝,漳縣鹽的發展歷史,漳縣鹽對漳縣人民產生的影響等內容,只有把這些內容了解清楚,寫出來的文章才有內涵,有感染力。總之,農村語文教學中,要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指導學生的寫作,必須扎根農村,做到就地取材,在寫作中描繪生活,描繪鄉土文化,抒發對家鄉,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 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深入理解地域文化
第一,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和學習地域文化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和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的有效措施。語文課堂不能局限在教室里,教學內容不能局限在教科書里,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語文教師要突破條件的限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教學資源,提供更大的學習平臺。地域文化的特點在于,它們切切實實地存在于當地,存在于社會的每個角落,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要利用和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服務于語文教學,就必須掙脫教室和教科書的束縛,參加社會實踐,到社會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到現實生活中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發現鄉土文化的真諦。組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關鍵要做好準備工作,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比在教室開展語文教學更難,因為要考慮學習地點的選址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如果沒有做好這兩方面工作,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隨意找個場所進行教學,社會實踐很難進行,即使進行了教學,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要提前選好教學場所和教學內容。第二,組織學生親自體會,親自實踐。例如學習“民俗風情”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用當地的民俗風情為例子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去實地感受當地的民俗風情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城隍廟會,是很多地方都會舉行的一種民間集會,漳縣每年五月十八也有廟會,在廟會上有戲曲表演,戲曲內容多是講述漳縣鹽的發展史,讓學生走進廟會,在熱鬧的廟會中,感受民俗風情,了解漳縣的鹽文化。為了組織好這次實踐活動,教師要做好帶學生趕廟會的前期工作,如確定廟會的時間,廟會的舉行地點,然后有組織地帶領學生進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做好了這些才能順利地開展社會實踐,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 學校組織教師對地域文化內容編書
組織學校教師就當地文化內容整理編成書籍,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是豐富語文教學資源的有效手段。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不能單單依靠語文課本,更重要的是靠課外讀物,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圖書館幾乎沒有,書店也比較少,農村學生獲得課外讀物比城里學生要困難,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對當地的地域文化資源進行考察、整理、編成書籍,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外讀物。在豐富了語文教學資源的同時,還弘揚了地域文化。例如,漳縣鹽井鎮某校就當地的鹽文化為主題,組織該校教師編寫的小冊子——《鹽川古鎮——鹽文化的發源地》為例,分析如何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漳縣鹽川鎮的一所學校,為了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地的鹽文化,該校組織了教師編撰了一本專門介紹漳縣鹽的小冊子在學校發行,讓全校師生都能了解鹽川的鹽文化,小冊子不但簡單介紹了鹽川鎮鹽的發展歷史和制鹽工藝,制作流程,還收入了很多鹽川鎮保留的制鹽作坊的照片,古鹽井照片,鹽川鎮的風景照片,村民在鹽神廟慶祝活動的照片等,內容豐富而全面,貼近生活,因為這本小冊子是本校的教師編撰的,內容又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在學校收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成為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豐富語文教學資源的典范。學校自己組織力量,把本地的文化資源整理編成書,值得大力推廣。
五、 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引進地域文化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獨行的重要手段,以地域文化為契機,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弘揚地域文化,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措施。因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整合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踐能力。例如,開展以漳縣鹽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探究漳縣鹽文化的發展,教師可以在內容和學習方式上給予指導,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了解漳縣的制鹽業能發展壯大的原因。教師的指導可以讓研究性學習緊緊圍繞主題,給學生指明研究方向,但是研究性學習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比如,漳縣鹽文化的研究性學習中,要探究鹽文化的發展原因,教師首先在幫助學生確立研究的要點,第一,有鹽井資源——首要條件;第二,漳縣的地理位置,交通優勢;第三,漳縣人在制鹽工藝上的創新;第四,歷朝歷代政權對鹽的政策扶持等。教師給了四個研究方向之后,學生可以按照這四大要點,自己去查閱資料,補充內容,為四個論點找到詳細的論據。例如探究漳縣的地理位置對漳縣鹽的成功推廣的影響,漳縣位于甘肅省中南部,地處西秦嶺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東連武山縣,西接卓尼縣,南靠岷縣,北與渭源縣接壤,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是漳縣鹽得以成功推廣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自己經歷查閱資料之后,才能對漳縣的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更關鍵的是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豐富自己的見識,掌握學習方法,最終獲得實踐能力,提高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臣之,張利純.我國地方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研究述評[J].課程教學研究,2017(2).
[2]肖菁敏.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教學資源的統整及策略探微[J].華夏教師,2016(10).
[3]黃云.鄉土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途徑[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1(9).
[4]冉俊良.鄉土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6(7).
[5]王培江.淺談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3(12).
作者簡介:
陳士國,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漳縣三岔小學;
張蓉,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漳縣鹽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