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莎
【關鍵詞】溇港文化;STEAM+;揚帆課程
太湖溇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南太湖人民的智慧結晶。2016年11月太湖溇港申遺成功,溇港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研究。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太湖小學地處溇港文化核心地帶,理應充分利用區域文化,傳承、弘揚和發展溇港文化,“讓每個孩子揚帆啟航”成為學校的育人目標。基于此,學校以溇港文化為載體,將優秀溇港文化、學校辦學理念與“STEAM”教育融合,致力于開發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揚帆課程,讓太湖學子更好地感受文化、接觸社會、鍛煉才能。
一、課程目標定位——“船舵引航”
課程目標就像是一個“船舵”,它牢牢抓住課程建設的核心,是引領課程構建的根基。因此,筆者立足學校揚帆啟航教育理念,將課程目標確定為這樣的定位:一是對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二是對標學校揚帆少年的發展目標,培養快樂成長和樸素優質的太湖學子;三是發展學生“STEAM”素養,強調技術和工程素養,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四是明確溇港文化是開展“STEAM”學習的載體,落實溇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基于此,學校從“學科知識”“啟航認知”“STEAM素養”“文化傳承”四個目標出發,構建了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揚帆課程體系。
二、課程內容體系——“船艙布局”
“船艙”是課程開發過程中課程內容來源及課程基本框架,是課程構建的源泉。
1.科學整理資源,構建框架艙。
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揚帆課程從“文化揚帆”“快樂揚帆”“生命揚帆”“科技揚帆”四方面構建框架。其中,“文化揚帆”基于溇港文化,讓學生體驗獨具溇港特色的“STEAM”溇港項目,如種植項目“太湖小農夫”等;“快樂揚帆”立足學校辦學目標,讓學生體驗快樂成長的“STEAM”玩家項目,如智慧體驗項目“比一比,誰遠誰準”等;“生命揚帆”緊緊圍繞生命可貴的理念,讓學生深知生命珍貴的“STEAM”救援項目,如職業體驗項目“外科專家”等;“科技揚帆”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讓學生了解社會熱點事件中的“STEAM”環保項目,如項目“智能垃圾分揀機”等。
2.充分挖掘材料,搭建資源艙。
“STEAM+”揚帆課程提出“讓每個孩子揚帆啟航”的育人目標。在課程文化體系建設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溇港地域特色,構建基于溇港文化的“揚帆啟蒙課程群”(含蠶桑文化、絲綢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種植文化啟蒙課程等),開發獨具溇港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以多學科融合形式,將學生的知識建構與生活體驗緊密聯系。
三、課程實施策略——“船帆動力”
課程實施就像是一面“船帆”,是課程能否真實落地、是否切實可行的核心。
1.頂層設計,把握課程方向。
學校成立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揚帆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構建課程目標與內容體系,明確課程開發方向,同時,建立較完善的策劃、管理、研究、診斷、經費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從制度方面對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保障。
2.賦權教師,豐富優化課程。
賦權教師既能發揮教師自身優勢和專業特長,提升教師開發課程的能力,形成課程開發共同體,又能體現學校決策民主性,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教師可以借力校外專業人員優化課程資源。賦權教師能調動教師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如科學組開發的“太湖小農夫”“不堵的排水井蓋”“太湖橋文化”等系列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并得到專家的認可與贊揚。
3.課時保障,滿足學生需求。
課程以全員必修課(四節活動)和社團選修課(揚帆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學校立足科技節、藝術節、讀書節和體育節,從培養高階思維人才的技術與工程領域出發,以“STEAM”嘉年華模式來開展跨學科學習,課程分年級實施,不同節開展不同風格的活動。揚帆課堂是必修課的升級版,也是對在工程、技術領域有興趣愛好或特長學生提供的平臺。揚帆課堂含“STEAM”初級社、“STEAM”中級社、“STEAM”高級社和“STEAM”創新社,課程時間為40 分鐘,且授課形式靈活,多以項目化形式開展。
四、課程評價機制——“船錨效應”
“船錨”指課程實施后的教學評價,評價賦予課程靈魂,失去評價就如船舶失去船錨,將無法在行駛中安全停泊。
1.多元全面的課程評價內容。
學校采用多元全面的評價內容,根據課程總目標,將評價標準具化為“知識技能”“表現能力”“合作共享”“自主意識”“創新表現”“項目作品”“人文情懷”“文化傳承”8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將每個維度劃分成C(新手)、B(熟練)和A(典范)三個等級,每個維度與等級有相應的評價標準。
2.多維主體的課程評價方式。
采用“多維主體”的評價方式,可分為“師評”(教師對學生評價)、“自評”(小組組內評價)和“互評”(小組之間評價)三種主體不同的評價方式?!岸嗑S主體”的評價方式,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習動力,不斷向更高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