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佳華
【關鍵詞】教育治理;學校建設;管理制度
在文化立校背景下,現代學校建設在學校的管理制度和目標的重建與設置上,其真諦在于凸顯人的價值,制度不僅是為了約束人,更是為了發展人。從“管理”到“治理”,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指向的是生命的舒展與從容。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劍湖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劍湖學校”)以夯實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契機,以文化引領、規約認同、團隊卷入為策略,著力做好分權、法治、共理三篇文章,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校、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建設之路。
一、文化引領,從集權到分權的創新
1.傳統慣習中的革與立。
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中包含著一代代教育人的教育智慧和理想,如集體備課制度、青藍工程制度等,成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的有力抓手。學校教育每一次環境的變遷,都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校教育價值的取向問題,這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現實形態。歷經百年的劍湖學校,任何一種有形的硬件都附著了它的辦學思想和價值追求。學校在一定的辦學傳統中形成了系統的辦學規范和運行路線。劍湖學校充分認識到學校原有制度中積淀的文化內涵,看到行走方式背后的教育思想,發覺傳統中的“優秀”,結合學校現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理性地剖析了傳統制度與教育目標理想之間的差距,并進行了適度的優化,為“治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多元吸納中的承與合。
辦學既要傳承,更要創新。創新辦學必須要有包容的胸懷,能與時俱進的學習與吸納,還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借鑒其他領域的思想,為學校文化的豐潤、教育教學的發展、教師學生的成長提供支持。所以,作為現代治校的主體來說,一方面要以“清空”的狀態學習,另一方面需要找到原有制度與新思想的融合點,多元吸納、嘗試實踐,在“承”與“合”中不斷更進、不斷摸索。劍湖學校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實驗學校,最初由劍湖中心小學、瑞蓮小學、劍湖中學合并而成,三所學校于合并前均有近百年的歷史,導致現行學校管理中固守的思想制約著新觀念的納入,清空原有、革故鼎新,有助于更大限度的提升,并能在各方多元的吸納中實現管理的優化與整合。
3.扁平管理中的集與分。
學校在辦學傳統中形成了系統的辦學規范和運行路線。從最初的校長擬訂意見,分管校長執行,到分管中層貫徹,最后落實到年級組長、教師。這樣的垂直管理方式不得不讓人去思考,它的價值是什么?這樣會帶來什么問題?單向的執行路線、分領域工作的割裂……都呈現出現代學校管理的弊端。事實上,管理工作的推進不僅僅是做成事,不只是單一的決策和執行關系,更多的應該是團隊的共融與共進。每個人都有生長的愿景,只有以團隊的思維與運作方式,突破線性、點狀發展的單一模式,立體架構學校的發展格局,將每個人卷進學校文化的核心地帶,感受主體的尊嚴與價值,這是未來學校管理發展的新方向。
學校建立年級組,將行政人員統籌至各年級組,一個年級組就相當于一個小單位,有年級組長、有分管校長、有各自的管理體系,逐步實現了管理重心的下移。這種重心下移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策略,最終指向的是學校的主動發展,更多的是變集權為系統開放式分權,構建決策層、執行層兩個層次的條塊相間的縱向和橫向管理架構。其間,校長起全面負責、統籌協調作用,而各職能部門、各年級組同頻共振產生的向上之風,極大地增強了組織的管理效能。
任何一種管理變革,都會催生新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氛圍。年級組的組建,讓一所鄉村學校的張力、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的生命之流在傳承中得到積淀,在變革中得到激活和發展。學校從集權到分權,充分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只有為了人的發展,學校精神才會被內化,才能真正實現學校文化的傳承、發展與超越。
二、規約認同,從人治到法治的表達
1.建立適切的共同愿景。
具有適切的共同愿景是建立現代化學校的必備條件之一。共同的理想涉及學校組織約定俗成的教育理念,涉及學校組織的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涉及學校每一位教師的教育哲學。學校通過組織全員參與、共同制訂《學校三年主動發展規劃》,讓“規劃”深入人心,成為每一個教師的目標和愿景,以此引導全體教師向著共同的目標不斷努力。
2.制訂適合的學校章程。
現代學校倡導章程管理,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規定的學校章程和制度,做到用制度管理,才能切實保障師生在學校管理中的各項權利,讓教育權利在陽光下運行。章程的制訂,關乎學校全局性的航向,它是學校辦學和管理必備的自律性文件,既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校內管理的依據和師生的基本行為規范。劍湖學校通過多方調研,就學校辦學宗旨、內部管理體系、管理機制等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制訂了全面規范和具體明確的《劍湖實驗學校章程》,由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實施。
3.構建完備的內部制度。
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實際上是一個促進學校從他律走向自律最終到自治的過程,學校主體地位的確立和自主運行要求健全學校內部管理機制。在多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劍湖學校形成了較為規范和完備的崗位職責及相關制度,通過廢、改、立,形成了一套與學校發展相匹配、可操作的制度體系,激活了辦學機制,增強了組織職能和管理效能,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學校通過考核制度的建立,積極引導全體教師專注于學術研究,專注于專業成長。二是深化質量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同樣需要一套完備的制度,如作業規范制度、教學六認真制度、常規檢查制度等,學校將這些制度真正內化為教師日常工作的準繩,引導全體教師扎實教學,提高質量。三是完備教科研制度。學校建立完備的學校教研、科研制度,形成以備課組、教研組、課題組、教導處為體系的教科研網絡,可以更好地引導全體教師注重自身專業發展。四是落實年級組管理制度。實施年級組管理還需落實年級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基層管理者的智慧,增強管理效能,提升學校整體管理水平。
三、團隊卷入,從自治到共治的約定
1.豐富結盟。
“無限信任教師”是提高教師積極性的一大策略,學校通過鼓勵志同道合者的結盟,提高了學校治理中的目標一致性和認同度。學校教師以團隊卷入的方式參與學校管理,可以讓教師產生積極的集體責任感與認同感。基于“優秀吸引”的團隊組織管理打破科層制度,以共同的價值取向與發展目標為依據,尊重教師發展的內需,為教師解決現實問題。團隊的學術研究氛圍吸引全體教師主動參與、內發提升,引導全體教師抱團成長,帶動了學校的整體提高。
2.家校聯合。
學校一直堅持“家校聯合”。在與家長共有、共享、共管學校的實踐中,劍湖學校嘗試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甚至管理權還給家長,積極構建了多元化家校合作體系。學校以家長學校、家委會為紐帶,通過每學期的家長會、家長日活動、家長信箱、家校聯系卡等方式,讓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當學校逐步把管理權交給家長時,家長就自覺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擔起了屬于他們的教育責任。家校共治,給學校的發展提供了一份強勁的動力支撐,也給教育找到了一條回家的路。
3.社區參與。
社區是學校管理的重要資源,讓社區參與學校管理,是學校實施民主管理、全員管理,健全與完善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手段。在學校從“管理”到“治理”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好社區這部分資源,可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每一項制度的完善與革新,都是為了人的發展,學校文化的靈魂通過制度和治理彌散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實在每一次研討、每一項布置中,滲透在每一場講座、每一次活動中,延展于每一個場域、每一個時空中,形成強大的磁場,恒久吸引人、影響人、發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