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萍
摘 要:在德育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當中,學生會將自己對生活的疑問和好奇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進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學習知識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教師要選擇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挖掘德育中的生活元素,開展生活化的德育。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參與感。主要進行關于小學德育生活化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時期;德育生活化;開展措施
小學正是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時期,思想道德建設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越發重視德育,德育必須要滿足學生的發展所需,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生活化的教學可以說是新課程改革中的基本理念,當前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礎之上,生活化的德育能夠讓學生感受生活、學會生活,正確地認識社會,更好地融入社會中,這樣才能夠實現德育的真正目的。
一、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模式背景下,教師占據了課堂的核心位置,德育的開展無法跳脫出這一模式,在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嚴重弱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新課程改革一再強調需要立足學生實際,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位置,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德育生活化提倡的是將學生放在課堂的核心位置,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實際生活出發,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學科和生活的完美融合。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參與感,在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受生活。
2.提升德育的吸引力
教師習慣了將自己作為課堂的核心,“填鴨式”的教學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基本上都是單一的口頭講解和板書,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枯燥和乏味,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德育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會將自己對生活的疑問和好奇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進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都是十分生動有趣的,學生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從生活的角度開展德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特征,德育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更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讓學生感同身受。
二、小學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1.聯系生活實際,善于實踐應用
生活中的德育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概念中課堂教學的束縛,能夠建立開放型的課堂,讓學生在德育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感悟引入其中,學生是獨立的人,每個學生所處的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學生的個人經歷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課堂上的講述可以幫助學生借鑒他人的經驗,進而完善自己。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體會德育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進來,在此過程中將實際生活經驗和德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德育和實際生活所具有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營造和諧氛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教師不經意的動作、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身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現階段的教育要求教師要和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能夠敞開心扉和教師進行交談,消除學生內心的自卑,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建立起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能夠增進雙方之間的了解,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才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氛圍是十分輕松愉悅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積極提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夠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德育質量的穩步提升。
3.改進教學方式,獲得生活感受
教學方式需要跟隨教育變革的趨勢進行創新,只有教學方式有所改革才能夠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所需,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教師在開展德育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開展德育過程中教師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學習知識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教師要選擇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挖掘德育教育中的生活元素,開展生活化的德育,實現德育的有效性。
三、結語
進行小學德育生活化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德育生活化的開展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德育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曹劉.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J].教書育人,2020(19):15.
[2]沙玉磊.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開展[J].新課程,2020(2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