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慧
古詩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整合”,就是通過研究統編教材編選目的,選擇課本經典篇目進行適度的分門別類、恰當增減、統籌安排、聯系課外、彼此交融。
一、古詩文“主題教學”的整合
1.按照“作家作品”整合
首先,我們引導學生研習某篇古詩文。其次,走進這位詩人的其他作品,探究其藝術風格和思想脈絡,挖掘作品內在含義和情感。比如:“作家作品”專題經典古詩文為主線,作主題探究式學習。先選取文天祥《過零丁洋》《南安軍》等典型作品進行整合。然后以詩人作品中“人生自古誰無死”和“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經典名句為切入口,來探究詩人不同階段的詩作主題,可見這兩首詩篇雖然是詩人不同時期所作,但其忠君愛國之志始終不變。最后,通過課內外銜接、新舊知識重組,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整體認知文天祥,深刻理解古詩文主題。
2.依據“主題思想”整合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古詩文編選,學段不同,文本不同,主題不同。因此,老師要以教材為本,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值得探究的主題思想,進而確定古詩文閱讀的主題線索。
主題1:修身正己
“齊家治國平天下”必先“修身正己”。如:《陳太丘與友期行》的“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論語》的“君子德行、反省、安貧樂道、正確對待財富、堅定信念、個人修養”;《誡子書》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儒家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孫權勸學》的“涉獵、大有所益”學習目的和學習作用的闡釋;陶淵明《飲酒》的“恬靜閑適、遠離塵俗”的曠達。
主題2:家國情懷
以“盡孝在家、盡忠為國、家國一體”為思想核心,“由家到國,由親到民”的家國情懷,深深融入了幾千年中華文明和華夏民族的血脈之中。具體如下:
(1)思親愛民
思鄉思親:《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夜上受降城聞笛》“一夜征人盡望鄉”,《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木蘭詩》“送兒還故鄉”,《漁家傲·秋思》“將軍白發征夫淚”等對故鄉的眷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逢入京使》“憑君傳語報平安”等盡現游子孤寂愁苦、思親念友的復雜情感。
愛民憂民:《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的與民同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推己及人的博愛;《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對飽經戰亂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期盼,《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拳拳憂國憂民之心,《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梁甫行》“寄生于草野”對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的同情,《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中歷史興亡帶給百姓的苦痛。
(2)盡忠為國
愛國憂國:《春望》“國破山河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應傍戰場開”、《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朱敦儒《相見歡》“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的憂國傷時;《己亥雜詩》“化作春泥更護花”堅定的理想追求、愛國熱忱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山坡羊·驪山懷古》的歷史興亡之感,《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南安軍》“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等以死殉國的愛國情懷與堅貞的民族氣節。
忠君報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唐雎不辱使命》“士之怒”,《別云間》“毅魄歸來日”,《出師表》“報先帝,忠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雁門太守行》“提攜玉龍為君死”,《江城子·密州出獵》“西北望,射天狼”,《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了卻君王天下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欲為圣明除弊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尚思為國戍輪臺”等詩詞都表現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戰斗精神、盡忠報國的赤子情懷和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主題3:理想責任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各時代的先賢和哲人用不同的行為、語言闡釋著《禮記·禮運》“大道之行”篇中的“大同理想”和《富貴不能淫》中孟子“大丈夫”的擔當責任。
(1)遠大理想:
《桃花源記》“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的與民同樂,《北冥有魚》中“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奮飛、精神自由的追求,《馬說》“世有伯樂,然后又千里馬”入仕治國的抱負。《觀滄海》“日月之行、星漢燦爛”、《龜雖壽》“志在千里、壯心不已”的博大胸懷、遠大抱負、追求理想的積極進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直下看山河”的收復中原之志。《漁家傲》“九萬里風鵬正舉”的理想追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濟世情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欲濟無舟楫”的出仕理想。
(2)“責任擔當”: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富貴不能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的大丈夫,《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的賢者,《木蘭詩》木蘭“從此替爺征”替父從軍的從容,《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豪情與擔當,《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對人民的同情,《行路難》“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勇往直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等,都講述了為人臣、為人子的責任擔當。
二、古詩文“主題教學”實施路徑
1.夯實基礎,文言知識模塊化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義務教育階段古詩文學習,就是夯實文言文基礎的過程。古詩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字詞句釋義、古文化常識、藝術特色、主題思想”等文言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文言基礎知識教學,我們可以采取“模塊化”課程教學方式,逐個擊破。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性學習要求,又激發了其古詩文學習興趣。比如: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化整為零分別設計:(1)“朗讀、演繹、吟誦”誦讀模塊,訓練學生讀準字音,演出個性,吟出情感。(2)“字、詞、句、段、文”翻譯模塊,著重夯實學生文言釋義基礎。(3)“文化常識、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群文聯讀”賞析模塊,以深度探究,提升文言素養和君子品格等系列模塊化學習活動。開展模塊化“主題式閱讀”,讓學生自由選擇模塊開始學習,由學生自主安排學習路線,自由組合學習活動,真正實現“我的課堂我作主”。
2.傳承美德,文化精髓主題化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思,所以在初中古詩文“主題式閱讀”教學設計中,在把握語文基礎知識之后,還要求教師立足于知識和能力的拓展,著眼華夏民族悠久文化歷史,傳承文化精神厚植君子美德。雖然教材編選的經典古詩文篇目眾多,但是其中不少古詩文的主題是相同的,大多數都緊密圍繞在“修身正己、家國情懷、理想責任”這幾個主題。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對同一學段、相同主題的詩文進行重組,通過“主題關聯”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努力提高文言文閱讀與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效率。比如:“家國情懷”主題。首先,對教材“家國情懷”主題進行整合,我們選擇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以“了卻君王天下事”為切入口;然后,引入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范仲淹《漁家傲·秋思》、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拓展課外同類古詩文,設計教學,采用課內課外篇目比較探究學習方法,圍繞“家國情懷”開展古詩文主題式閱讀教學。
綜上所述,教師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應“變單篇為多篇、變一人為多人”,借鑒“群文閱讀”教育理念,運用“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整合重構初中階段古詩文教學,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積極開啟思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在誦讀優秀古詩文的基礎上,在古詩文主題探究中與傳統文化勾連,讓學生深刻感受詩文主題的內涵和古詩文語言的魅力,激發古詩文教學傳統課堂新活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