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結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新時期,小學語文課堂教育重視學生多維度、多方面的素質發展,素質教育仍然是小學語文課堂構建的宗旨和原則,課堂教學如何“減負增效”就成了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就需要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入手,圍繞教材教學重點,改革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增效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需要樹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化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分析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和學習偏好,把握學生的學習主動和學習興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貼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和學習偏好,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重視學生對待知識和事物的看法,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建設新時期高質量語文教學課堂。
一、強化生本教育理念,強調學習自主性
以生為本即將學生作為語文教學和評價的中心,確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校和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要強化生本教育理念,發展新時期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從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來發展語文教學,在日常教學評價中實踐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觀察、關心和尊重,在日常觀察中分析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共性和個性,注重學生學習感受,重視學生的學習反饋和評價,適時調整教學方案[1]。
以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樹和喜鵲》為例,該篇課文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特點,教師在結合問題任務驅動進行小組教學時發現,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中,更愿意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環節推進得較為順利,學生的學習效果比以往更好,就可以在后續教學中,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例如學生覺得課堂上的哪個教學環節或是活動很有趣味,自己在課堂學習時覺得教師的哪個問題難度很大等等,從課堂環節銜接、課堂活動有效性、課堂活動形式、學生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評價,提出針對性地改進策略。如學生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之后,不太懂得用上一課學過的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詞語“孤單”的意思。通過小組學習,讓他們一起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表示數量的詞語,指導聯系“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了解“孤單”表示只有一個;再讀句子,抓住三個“只有”,把“只有”換成“有”進行句子比較,體會無人陪伴的“孤單”。這樣,他們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如何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教師就可以在后續課堂教學中,將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與小組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溝通、交流和討論中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參與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形成自己的知識習得體驗和基本框架,為“減負增效”做好學生的基礎能力準備。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趣味性
既往小學語文教學以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課堂趣味性不足,學生在課堂聽講學習的效率較低,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會打擊、消磨。此外一年級學生無法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教師可以從提高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內的趣味性,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意愿,從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2]。
以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小公雞和小鴨子》為例,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使用課堂教學游戲、翻轉課堂、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來創新既往灌輸式的以文本形式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豐富課堂背景知識來提高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扮演“小公雞”、“小鴨子”以及旁白的角色,帶領學生一起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在通讀過后,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生的角色扮演,分享自己聯想到了什么,或是通過對課文的通讀了解到了什么等等。讓學生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僅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故事體驗,讓學生跟著其他學生的表演來認識故事角色面對的問題,有效加深學生的印象,并伴隨故事角色面對問題作出的反應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的基本邏輯能力,減負增效。
三、教學內容貼合學生日常生活經歷
學生受制于生活經歷的有限性,生活體驗不夠豐富,思考的機會和經驗也不足,除了在進行閱讀講解的過程中結合學生既往的生活經驗降低理解的門檻,教師還可以從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的角度,來增加學生思考和總結經驗的機會。學生日常經歷的情形,對學生來說就是十分熟悉的,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內容,學生就會感到親切,學習起來變得容易接受和理解。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以生活性、實踐性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以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動物王國開大會》為例,課文主要通過動物王國開會通知的事例來引導學生了解發布通知消息時的幾大要素,如時間、地點、事項、參加人等等,教師可以將相關要素板書在黑板上,或是讓學生在課本上做出標記,學習通知其他事項。如“如果我們學校要開運動會/演講比賽/歌唱比賽了,你會怎樣通知咱們學校的師生呢?”讓學生以個人或學習小組的形式編寫書面通知,并將自己的書面通知貼到黑板上,讓學生互評通知信息是否有遺漏,以實踐性的活動來提高重點知識的學習效率,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四、強調教學過程的個性化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只是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履行,還需要引導出學生個性中最好的一部分,給予學生個性化興趣發展的空間和自由。如閱讀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學生既是語文閱讀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對話的中心。
以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小猴子下山》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這樣與動物相關的,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很感興趣,就可以在班級閱讀活動或是寫話活動中,增加相關閱讀文本的閱讀量,可以是寓言故事或是成語故事,考慮學生的閱讀喜好,并將“看圖復述、提取運用信息、推斷原因”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討論交流中,分享聯想和體會,獲得對故事認識,幫助學生發展個性化的理解,減輕學生的課堂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被給予高度的教學改革期望,全方面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科綜合素質提上教育日程,以應對社會文化發展對學生語文素質的需求,“減負增效”,構建小學高質量語文教學課堂,教師需要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創新教學方式,貼合學生的生活經歷,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俞曉月.減負增效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少年寫作,2021(1):1.
[2]毛延霞.小學語文減負增效教學探索[J].散文選刊:中旬刊,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