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琦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212)

表1 飲食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表1 中可以看出,我班幼兒在飲食方面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挑食厭食,其次是進食情緒不高,個別幼兒存在不會使用餐具的情況。

表2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
從表2 的數據可以看出,我班的幼兒主要為獨生子女,占82.9%,存在少數的非獨生子女。筆者在幼兒日常生活的觀察中發現,獨生子女在飲食方面存在著挑食厭食明顯多于非獨生子女的情況,而非獨生子女中二胎的挑食厭食多于那些作為頭胎的非獨生子女。當然,這只是筆者在觀察該班時得出的結論,并不代表普遍存在這種情況。筆者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本身并不存在多大的差異,他們在飲食習慣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其實是由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與態度所影響與決定的。過去的家庭一般養育幾個幼兒,往往以家庭溫飽為奮斗目標,這樣的家庭雖然會對幼兒的教育有所松懈,但是,在這樣的家庭下生活的幼兒一般不會挑食厭食,而且獨立生活的能力比較強。與過去相比較而言,在如今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因為這一代新時代父母并沒有獨自撫養獨生幼兒的經驗,他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害怕會失敗。所以,他們總是對幼兒百依百順,過分包辦代替,不讓他們做一點點活,就算是幼兒力所能及的事也不例外。
另外,從表2 中可以看出幼兒進食時情緒不高是繼幼兒挑食厭食的第二大飲食習慣問題。那么,為什么幼兒會在吃飯時情緒不高呢?筆者在觀察時發現,除幼兒身體不適時進食情緒不高外,教師在餐前活動時所采取的行動與所說的言語對幼兒的進餐情緒影響很大。筆者觀察發現,如果教師在幼兒進餐前對幼兒進行了言語批評或者利用肢體動作發出了一些警告,那么幼兒進餐時情緒就比較低落,甚至會產生害怕心理,從而不能很好進食。相反,如果教師在幼兒進餐前夸獎、鼓勵了幼兒,或者向幼兒傳遞了微笑,抑或是餐前進行了安靜活動,那么幼兒進餐時的情緒往往會比較高漲,進食狀態比較好。
表2 中還可以發現,該中班存在一個幼兒還不會使用勺子吃飯。《綱要》中指出中班幼兒在進餐時應該熟練地使用勺子,但是為什么該幼兒還不會自己用勺子吃飯,甚至都不會正確地拿握勺子呢?筆者在與該班老師的交流中發現,該幼兒在家里從來不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甚至連走路都很少走,而是一直由父母抱著。老師多次與其父母進行溝通,要求他們與教師合作。教師在午餐時教孩子怎么拿握勺子和怎么吃飯,家長則在家里繼續教該幼兒自己吃飯,這樣的方式才能不斷強化與鞏固幼兒所習得的吃飯能力,很好地做到家園配合。但是,該幼兒的父母表面上答應了教師的要求,在家里卻還是一如既往地喂飯,所以,在該幼兒是否學會了自己吃飯的問題上,答案是可想而知的,最終他還是沒有學會自己吃飯。老師對該孩子的“吃飯教育”也收獲甚微。
那么,面對該中班幼兒在飲食習慣方面存在挑食厭食、不會使用餐具、進食情緒不高等飲食問題時,教師將采取什么樣的態度與方式來指導幼兒的飲食呢?

圖1 教師指導幼兒飲食時的方式
筆者以教師一個月30 次指導方式為總數,在觀察中發現,在指導幼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方面,教師通常采用批評、鼓勵、強化、耐心教育的方式來進行指導,其中以批評的方式最多,占43.3%。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采用批評這種指導方式對幼兒進行的指導只能在短時內提高幼兒的飲食能力,卻不利于幼兒長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而且還會使幼兒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相反,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如果對幼兒進行正面積極的指導,幼兒會情緒高漲并樂于去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雖然這種指導方式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時間下去,好的飲食習慣將會在幼兒心里得到內化。
那么,在幼兒園里是不是只有教師可以改變幼兒的飲食習慣呢?當然不是,有時候,同伴之間的影響一點兒都不亞于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正確利用同伴關系對幼兒的影響,以下是筆者在飲食方面對幼兒進行的訪談。
案例1:我問:“你飯吃的有點慢哦,為什么不快點吃飯呀?”
A 幼兒:“因為我們這一組都不在吃飯,他們也吃得很慢呀,為什么我要快點吃呢?”
案例2:喝水的時候,a 幼兒不按規則排隊,而是直接倒了水就喝了。問:“老師說過,喝水的時候要排好隊,不能插隊的,為什么你剛剛喝水不排隊呢,小朋友都在排隊呢?”a:“我剛剛看見b 插隊了,他插了隊、喝了水,沒有小朋友說他,所以我也插隊啊。”
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好模仿,不僅會模仿老師、父母,還會對同伴進行模仿。在幼兒園中,幼兒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周圍的同伴了,所以同伴的行為對于幼兒的行為示范作用是巨大的。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幼兒在選擇模仿同伴的言行時,會非常主動地去選擇那些不正確的行為,而不是去學習一些好的方面。所以要給予幼兒一個正確的引導。
午睡是在園幼兒一日生活中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環節,午睡質量的好壞關系到幼兒的生長發育與身心健康,但是,現在的在園幼兒在睡眠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這將是幼兒園和幼兒教師面臨的難題。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生命體,經筆者觀察,幼兒在午睡時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具有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圖2 中。

圖2 幼兒睡眠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圖2 中可以看出幼兒在睡眠上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睡眠姿勢不正確、做惡夢、夢游、不能按時入睡、打呼嚕等主要問題。其中,不能按時入睡是睡眠的首要問題,占43%。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幼兒不能按時入睡的呢?下面筆者就通過一個案例來進行分析。
案例3:
我問:“為什么你還不睡覺,其他小朋友都睡覺了,不睡覺不是好孩子的哦。”
A:“因為每天我媽媽都哄我睡覺,現在媽媽不在,所以我睡不著。”
我問:“為什么把手伸出來,快伸進被子里去,快點閉眼睡覺。”
B:“我的娃娃不在,所以我睡不著。”
從案例3 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幼兒睡覺時沒有長輩哄其入睡或者手中沒有玩具時,幼兒便無法獨自入睡。所以,家長過分地溺愛孩子,如每天哄著他們睡覺或者買很多玩具陪伴他們入睡,這種錯誤的教養方式不但難以養成幼兒的獨立性,還不利于幼兒適應集體的生活。
筆者認為,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責任,更是家庭與家長的責任,只有家庭與幼兒園共同教育幼兒,做到積極的配合,幼兒才會按著我們理想的方向健康成長。那么,教師在改造幼兒這些不良睡眠習慣時,一般采用什么樣的指導方式呢?
案例4:
教師:“你要是再不閉眼,讓我看見你在玩,待會別的小朋友起來你就一直睡著,不要起來了……”
A 幼兒:“不要,嗚嗚嗚……”
教師:“你還不睡啊,蘋果娃娃不找你做好朋友了,你還要不要大蘋果了?”
B 幼兒:“要”(但是剛才的對話并沒有讓該幼兒馬上睡,幼兒還是睜開眼在玩,因為教師基本每次都用這個方式來管教該幼兒)通過以上教師在處理幼兒不按時入睡的問題時所采取的方法,我得出了如下結論:
一方面,教師在指導幼兒不能及時入睡這個問題上一般采用一些外在的方式去影響幼兒,比如代幣嘉獎法、言語恐嚇法等,這些方法不僅成效不大,而且會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養成,使得他們過分注重外在或者變得膽小怯懦。所以,教師在指導幼兒時應更多地注重幼兒身心發展與性格特點這些內部因素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師缺乏新穎性的教育理念。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與眾不同。同一個生活習慣問題放在不同的幼兒身上那就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幼兒的性格和實際發展水平來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飲食、睡眠習慣是幼兒生活習慣中兩個重要的習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