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做題、講題、考試占據了高三師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多年以來,試題雖然千變萬化,學生暴露出的問題卻異常一致且穩定。筆者認為,如審題不清、信息不全和邏輯混亂等問題,都能夠通過有效的結構化思維培養得到改善。本文以具體試題為例,將“結構化”這一思維工具運用于解題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有序思考和條理分析的操作及實踐。
關鍵詞 高三復習,結構化,解題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5-0056-07
高三復習中,如何指導學生高效答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筆者多次做高考或全區統考質量分析時發現,學生在答題中的問題從高一到高三幾乎沒有例外地都是審題不清、信息不全、知識不準、邏輯混亂等。這個困局如何破解?筆者在過去兩年中,嘗試以培養“結構化”思維作為突破口進行解題,在交流或講座中,師生大都覺得頗受啟發。
結構化思維,平時老師和學生可能都有所了解,但目前缺少系統性學科化的實踐成果。結構化解題,是結構化思維指導下的實踐嘗試,因此,筆者試以具體試題為例,將結構化的實踐思路整理如下,期待得到同行專家們的不吝賜教。
一、能“分”會“析”,準確審題
(一)拆分要點,明確目標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由若干因素構成的結構化整體,拆分要點,針對此進行結構化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問題的本質和指向。結構化分析要遵循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即不重復、不遺漏。
歷史學科常用的分類法有:二分法、過程法和要素法?!岸址ā蓖ǔsw現在要求分析影響或進行評價時,能夠進行辯證分析?!斑^程法”的應用場景經常關乎“興衰”“歷程”“演變”等歷史的演進與變遷。例如,分析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可圍繞“西學東漸”即西方學術傳入中國的過程,就可從主體(誰傳)、內容(傳什么)、對象(傳給誰)、過程(傳得如何)、結果(傳播影響)等角度進行思考。“要素法”則更常見。所謂“要素”是指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比如:概括唐代商業發展的表現。其中“商業”即可拆分成商人、商品、商路、市場、貨幣等要素。具體到實踐(試題)中,要素法受材料情境影響較大,因而靈活度更高,如某題要求“結合材料,概括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改革的特點”。根據題目給出的改革法令的規定,可從改革的三種情況進行分析:廢(原有現無)、立(原無現有)、變(原有現變)。同樣的設問,如果材料有所調整,或許也可以從改革者、改革內容、改革手段等要素進行拆解。這些方法在后文中還會結合具體試題展開論述。
在思維訓練過程中,設問的指向性很重要,實則關注的是材料的過程和要素等信息,就設問進行結構化拆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問題指向和實質。對于設問中的動詞,如概括、比較、評析、論證等,日常教學中講得較多,對其指向的把握也較為明晰,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對設問中結合材料情境的“新詞匯”的分析。例如,2015年北京卷37題第2問,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分析英語發展成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那么,語言的“日不落帝國”指什么?本問的材料為: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結合材料可知,其含義為英語的使用地域廣(從英格蘭到英國的殖民地)、領域多(從國際商貿到科教、國際組織)。如此,這個問題就相當于:為何英語的使用地域廣、領域多?聯系所學知識,“地域廣”主要與英國殖民、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有關;“領域多”則與美國霸權、國際組織、全球化等有關。從當年的閱卷情況來看,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漏答了美國的相關內容,丟掉了一半分數實在可惜。如果能認真審題、分析到位,大概率可以減少失分。
(二)弱化題型,緊扣要求
在復習中,不少老師會進行“題型”的專項訓練,在講解試題時往往先將其歸于某類題型,回顧相應的答題方法,再將其套用到該試題。不能說這一方法不好,對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有一定效果。但這一做法帶來的弊端也不容小覷,它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僵化,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遇到非常規的設問便會亂了分寸。
2020年北京卷18題“近代工廠之父”阿克萊特第2問要求:從“時代與個人”關系的角度,解讀阿克萊特的成功之路。材料提道:“1732年,阿克萊特出生于蘭開夏的貧困家庭。他曾是理發師和假發經銷商,后來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并于1769年獲得專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個水力紡紗廠,除女工、童工外,還專門招聘了技術工人。他獲得大量投資,陸續興建十多個紡紗廠,創制了統一的工廠標準化管理體系。1790年,他引進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許多企業家向他購買生產紡紗機的許可權或機器,借鑒其成功經驗。阿克萊特還曾受封為爵士,當選過德比郡郡長?!?/p>
教師日常對學生的訓練,往往是圍繞某一主題對所給材料進行解讀,或從A和B關系的角度進行論證(或論述)。這道題中,“阿克萊特的成功之路”實際相當于主題,因此兼顧了角度、主題和解讀的新問法成為困擾學生審題的一大障礙。如果日常訓練能夠不拘泥于所謂的套路和題型,回歸試題本身的表述,明確其要求并將之結構化,就能很快化繁為簡、理清思路。
題目的核心要求是“解讀阿克萊特的成功之路”,這意味著分析可以分成三部分:從材料中概括(讀)出其成功之路是什么,結合所學闡釋(解)他為何能成功,以及從中獲得的認識或啟示(怎么看)。而在進行解釋時又要圍繞給定的角度,即“時代與個人”的關系展開,具體包括兩方面:時代對個人,如何提供成功的條件;個人對時代,如何推動發展獲得肯定。在談認識時,也要注意呼應角度。此審題過程可結構化表述如圖1。
需要說明的是:其一,在“讀”的部分,筆者認為該題的主題“近代工廠之父”這個信息也應該用上,這不僅體現了阿克萊特的歷史地位、折射出其歷史影響,也豐富了我們對成功的認識。其二,在“解”的部分,除規定“角度”之外,還應注意多角度觀察,例如: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從英國和蘭開夏郡的角度,從社會和個人的角度等。其三,在“看”的部分,既要體現對試題本身、相應歷史時期的理解,也要表達對命題意圖或歷史規律的領會和認識。立德樹人是高考評價的核心功能之一。這個環節中不僅要指出時代為阿克萊特的成功創造了條件,更要強調其順勢而為和勇于創新不僅成就了個人的成功也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如果能以史為鑒、從中歸納出對自身成長有益的認識則更佳,比如:洞察力、順應時代潮流和個人的積極努力,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等。這些分析中,雖然具體表述可在后續分析和答題時進一步明確,但擬采用的角度在審題時最好先有所考慮。
可見,不管試題如何千變萬化,只要學生能夠直面陌生情境、進行適當的結構化審題,就能有效擺脫糾結和游移,有的放矢地思考和作答。對于教師來說,越是臨近高考越應該適當弱化題型,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對不同試題具體要求的靈活應變上。
二、系統整理和剖析材料信息
對材料信息的結構化處理大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從細節到整體,把握邏輯
以試題為例,訓練學生提取信息、論從史出,2020年北京市海淀區期中考試第24題是一道很不錯的題。
1987年,“南海一號”沉船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專家認為,這是一艘宋代在福建沿海建造的“福船”。這種船舶“底尖上闊,首尖尾寬”的結構有利于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適合于遠洋航行。
從船頭位置和船上所載文物來看,這艘船應該是從福建泉州駛出,赴今新加坡、印度等地和中東地區進行貿易。船內現存的貨物以瓷器為主,已發現1.3萬余件。經過考古識別,這些外銷瓷主要由江西、浙江、福建的民窯生產。其中相當一部分具有明顯的異域風格,專家推測可能是外國人“來樣定做”,如棱角分明的酒壺、喇叭口大碗、首飾盒,等等。除了瓷器以外,還發現了一萬多枚銅錢,時間從漢代到南宋都有。
問題:觀察閱讀以上的圖文,從中可以獲取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要求:多角度提取歷史信息,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這道題能力要求偏向基礎,學生得分難度不大。其中較易被遺漏的材料信息有:其一,“從福建泉州駛出”,“赴今新加坡、印度等地和中東地區進行貿易”,這里指出了“南海一號”對外貿易的路線和范圍。其二,這些外銷瓷主要由“江西、浙江、福建的民窯生產”,這幾省都位于中國南方,且都為“民窯”??梢?,考查“時空觀念”未必需要有地圖,具備此素養應該做到“心中有圖”,看到相應地名應本能反應到其地理方位。其三,復原模型圖片,多個風帆可知其動力,對比文本中的“首尖尾寬”“1.3萬余件”等可知其體量,都體現了當時造船技術的高超。
眾所周知,高考試題中許多所謂“難題”都是以概括信息為基礎。而概括能力雖外顯于表達的簡明扼要、以簡馭繁,卻是以內隱地站在更高層次、從具體到抽象的有序思維為前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題還應繼續挖掘,以訓練學生改變“從信息到信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誤區,嘗試以結構化方式把握信息的內在關聯。為了表述清楚,筆者制作了答題結構圖(如下頁圖2所示),當然學生考試時為了節省時間只勾勒框架即可。
從中不難看出,材料從“船”和“貨”兩方面展開;“船”的信息包括有形(結構、體量、多桅)和無形(外貿路線、范圍);“貨”主要提到了瓷器和銅錢,瓷器的信息同樣包含可見(數量、種類、樣式、款記)和不可見(產地、民窯),銅錢主要提及數量和時間跨度。由于有了梳理歸納,學生在組織答案時也方便作相應的整合,如船只本身不管是結構、體量還是多桅,都可體現了造船技術先進,有利于促進遠洋航行和對外貿易發展,可合并;瓷器中的二、三條都體現商品經濟發展,也可合并。
結構信息有助于揭開全局的面紗,學生看到的不再是一枝一葉,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然,只有不斷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將隱性思維顯性化,通過重構將顯性思維結構化,呈現時注意結構思維形象化,①才能逐步培養學生養成結構化思維的習慣。
(二)從整體到細節,構建層次
有時題目所給材料未必是常規的文字材料,如2019年全國Ⅱ卷42題:
——據(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
《世界:一部歷史》
(注:“自然進程”是指人與自然的互動;“人文進程”是指文明與文明、人群與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有史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9和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面對這道題,不少學生感覺無從下手。筆者嘗試從整體到細節進行逐層分析與結構化展開如下:
宏觀:材料整體體現了作者認為歷史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大部分;材料中兩個進程的時間范圍從1800年到20世紀90年代,基本一致;空間范圍包括全世界,且主要涉及歐、亞、非、美等大洲;內容上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既有推動人類進步的事件,也有戰爭、疾病等。
中觀:(1)“自然”進程中包括人類的科技進步、對自然施加的行為,以及自然的變化,體現出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提升,但科技的進步也是一把雙刃劍。(2)“人文”進程中,政治方面較多地體現了文明間的沖突和對抗,比如突出了幾次戰爭。后由于人類的聯系日益加強,戰爭不再成為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3)二者關聯:蒸汽動力與奴隸制衰落(需要勞動力和市場,奴隸制不利于工業革命發展),食物生產工業化與大規模移民(效率提高,人口增加,洲際移民),20世紀前30年的科技發展與兩次世界大戰(飛機、坦克、原子彈等應用于戰爭)等。
微觀:為何19世紀40—60年代發生鴉片戰爭?(把兩次鴉片戰爭看成整體,西方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二者具有整體一致性)為何于1929—1939年發生經濟大蕭條?(大蕭條體現的關注點不止于美國,而是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想見各國的應對,包括法西斯的興起等)為什么以1936年作為二戰的開始?等等。
此外,正如論者所指出的:“歷史是研究往事的學術”,“史學家是畫家而不是攝影家,對所有出現眼簾的景象,不是一一摘取下來,而是有適當的選擇”。②史學家選擇他認定的事實,受其歷史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為了全面分析某一歷史認識,不僅要關注作者“取”了什么,也應考量他“舍”了什么。換句話說,為什么我們學習過的一些重大事件沒有出現在年代軸上?比如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871年的巴黎公社運動,尤其是1917年十月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無疑都是巨大的。為何一件都沒有上榜?你是否同意?或能否解釋?如不同意,就可以具體闡述這幾個事件的歷史意義,以說明理由。
經過這樣有層次、有邏輯、有結構地分析訓練之后,看似無從把握的信息就有了條理和內在邏輯。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從上述宏觀、中觀、微觀、辯證等角度都可以提出觀點,在自己更熟悉的方面選擇最便于組織答案的部分,提出見解、說明理由即可。
(三)材料關照設問,提煉要素
在答題時,對材料信息的歸類和對設問的分析可以相互映襯、互有啟發,從而使理解更全面、更深入。2019年西城一模37題“首都:文明·創新·示范”第1問,要求學生依據所給材料概括北魏時期中華文明發展的特點。
材料1:十五年,“經始明堂,改營太廟(改變了鮮卑族的祖先崇拜觀念)”。十六年,“告謚孔廟”。十七年,“車駕發京師,南伐……仍定遷都之計”。十九年,“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二十年,“詔改姓為元氏”。
——摘自《魏書·高祖紀下》
材料2:孝文帝在魏晉都城的舊址上,遵從《周禮》的規劃格局營建洛陽城,改變了秦漢以前宮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將其集中建在中軸線上,此格局顯示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規劃所沿用,還首創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編自《華夏文明的核心
——古代都城》
材料3:北魏時期的壁畫
僅分析設問,不太容易明確“中華文明發展”的所指和內涵。而根據材料的提示,則可從以下幾要素作分析:1.中華文明發展的主體(孝文帝改革)、2.內容(《周禮》、中軸、禮佛等)、3.區域(魏晉都城舊址、材料2出處“古代都城”、本題主題為“首都”)、4.方式(漢人胡服、鮮卑貴族漢服、中原儒家與外來佛教等)、5.地位(后世沿用、首創里坊制)。據前述括號中的材料信息及角度,可概括出北魏時期中華文明發展的如下特點:主體上,鮮卑族(少數民族)統治者積極推動;內容上,佛教發展,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區域上,洛陽(中原)是重要的發展中心;方式上,多元交融;地位上,繼承發展、承上啟下。這樣以材料信息為線索,回過頭對設問中的關鍵詞進行更有條理的要素分解,有助于將答題的思維結構進一步細密化、精準化。
需要指出的是,講解試題和正常授課一樣,也應充分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有學者將其如下區分。(見下頁表1)
其中,對話策略最能啟發學生思維,對學生高階思維技能的發展最為有利,要加強設計和運用;應避免對命題者給出的答案照本宣科,將“參考示例”或“參考答案”當成唯一的“標準”。因歷史解釋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追求的目標從來不是和答案相同,而是幫助學生“從無到有”地生成和建構盡可能全面囊括甚至超越答案要點的作答結構。僅僅傳達答案“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這樣的試題講解是無效的。
三、結構化表述
多角度、多層次建立聯系
在經過準確審題、分析材料之后,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將前述的分析有條理地組織起來,外顯為答題框架。
以2019年北京卷37題第3問為例,本設問的材料情境為“法國高中歷史教科書(法德通用版)有關‘法國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題”表格,第1問:上表中思考題具有哪些特點?并簡要說明。第2問:為“美國獨立戰爭——華盛頓——聯邦政府的建立”這一單元的學習,設計一組思考題。(要求:設計3~6個思考題;多角度、多層次涵蓋該單元的主要內容;揭示該單元三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創新性和思考深度)
第1問,概括特點并說明,分析方法如前文所述??蓮恼w和局部兩個層次分析:(1)宏觀:問題數量、整體分布;(2)微觀:其一,依托素材——豐富多樣(形式、視角)、使用原始史料;其二,設問形式——注重變化、縱橫比較、古今聯系;其三,問題內容——層次梯度(本身、聯系)、開拓思維等。第2問要求為美國單元的學習設計3~6個思考題。做題離不開所學知識,在所學中有關“美國獨立戰爭——華盛頓——聯邦政府的建立”的內容主要分布于必修一和選修人物模塊。涉及的事件有:獨立戰爭、邦聯不力、制憲會議、1787年憲法;“華盛頓”一課涉及:波士頓傾茶事件、大陸會議、萊克星頓槍聲、大陸軍、《獨立宣言》、薩拉托加大捷、《邦聯條例》《聯邦憲法》、完善制度,功成身退等。
結合試題材料情境和所學知識,可從事件(或現象)本身、橫向比較和縱向聯系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各方面下可繼續分不同角度,這樣思路就可打開,設計出多個問題(如表2),例如:根據試題要求,從不同方面各舉出1~2個問題即可。
在許多試題中,往往需要表述對相關事件或現象的理解和認識。這時就不能僅僅為了所謂的答題結構形式上的完整而敷衍應對,而應該按照一定的邏輯層次全面表達,體現自己具備的“歷史解釋”素養。以2019年北京卷37題第2問“歷史記憶與時代使命”為例:
黃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兩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備受推崇。梁啟超與譚嗣同等曾將《明夷待訪錄》“節鈔”送人。革命黨人陳天華認為,《明夷待訪錄》“雖不及《民約論》(又譯《社會契約論》)之完備,民約之理,卻已包括在內”。該書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興中會的宣傳品。
民國時期,梁啟超反思說:“疇昔談立憲、談共和者,偶見經典中某字某句與立憲、共和等字義略相近,輒摭拾以沾沾自喜,謂此制為我所固有。其實今世共和、立憲制度之為物,即泰西亦不過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傳播既廣……以為所謂立憲、共和者不過如是,而不復追求其真義之所存?!?/p>
問題:評析清末民初關于黃宗羲的“記憶復興”這一現象。
評析題總體上可分為“評”和“析”兩部分,雖然在具體分析過程中有時不可避免地會“析”中有“評”,“評”中有“析”,但大體來說答題步驟可視為先“析”再“評”。分析記憶復興現象,又可分為三個方面,與解讀類似,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評價現象可從就事論事、回扣小主題到呼應大主題三個層次依序展開(如圖3)。
在具體分析現象時,依據材料提示分成兩個階段;解釋“為什么”時,從思想本身(為什么是黃宗羲)和時代需求(為什么會復興)兩個角度展開;“怎么樣”實際已帶有評價意味。學生在搭建好答題框架后,在答題過程中就能有的放矢,做到點多面廣、漸次深入、邏輯清晰,不會出現認準一點不及其余而導致大面積丟分的現象。
同時,在組織答題、搭建框架時,還應注意“搭橋”,即所學知識與材料情境之間究竟是何關聯,只有用語言表述出這種聯系才能真正體現“歷史理解”。
余文森先生提出要推進“少而精”的“通透教學”,以改變學生思維的淺層化,是深度教學的策略之一。①這其實也可作為解題指導的有效策略。給學生做的題不在多而在精、在透。如果對他們的指導不具體,方法可操作性不強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筆者在前文中結合實踐(具體試題),按照答題流程對如何進行結構化審題、分析材料和作答三方面做了簡要論述。從兩年來的經驗來看,教授方法“授之以漁”固然重要,然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學生動手實踐,突破思維慣性,真正以結構化的方法來看題、想題、答題,甚至讀教材、看現實。包括本文中未涉及的“必備知識”,也應結構化地掌握,因為“各個知識點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處于整體知識網絡之中”。②結構化可以用于、但絕不止于解題指導。它是一種系統而有序的思考方式。相信有了教師的示范、督促和堅持,學生會逐步形成“結構化”思維,這對歷史備考甚至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賈海燕,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歷史教研員。
【責任編輯: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