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豪 梁丹鳳
摘要:地理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以問題式教學助力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海水運動 ”一課為例,教師可開展問題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教學可設計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分析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以及應用遷移,深化問題。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地理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重視問題式教學。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激活地理課堂,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助力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問題式教學的基礎是設計問題,而問題的設計需要依托教學情境,將學生身邊真實的地理情境引入課堂,通過創設一系列問題鏈條,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實現在問題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筆者結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海水運動 ”(第一課時)的教學,聚焦海浪、潮汐的特點、成因及影響,巧妙設計問題,運用地理思維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和地理核心素養。
一、問題式教學的設計流程
問題式教學一般要經歷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系統過程(見圖1)?!昂K\動 ”一節的課程目標為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內容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教師要借助視頻、圖片等動態形象地展示海水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推理和歸納,用案例的方式來說明海水運動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基于目標設計問題,再進一步分解問題、匹配具體任務,用問題探究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對新情境、新問題的遷移和解決。依據“地理事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和規律—為什么—會產生什么影響—怎么做的”問題串來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以幫助他們全面深刻地認識和掌握海水運動。
二、問題式教學的實施步驟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是地理問題式教學設計的基礎。問題只有蘊含于情境之中才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本節課以教師本人去平潭島旅游(沙灘邊拍攝的潮汐、海浪)的照片和視頻創設問題情境,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學生根據照片和視頻提出問題,然后教師收集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核心問題,將問題進行梳理整合,設計問題體系(如表1),再結合具體問題情境形成“是什么、為什么、影響誰、怎么做”的問題鏈,為后面描述海水運動現象、分析海水運動規律和探究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做鋪墊。
表1 “海水運動”第一課時的問題設計
[核心問題 基礎性問題 加工性問題 潮汐(海浪)的運動
特點是什么 1.什么是潮汐(海浪)
2.潮汐發生的原因與什么有關
3.潮汐的特征 (案例:錢塘江大潮)
1.游客主要選擇什么時候前往觀看錢塘江大潮
2.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在農歷八月十五前后最為壯觀 1.說出海浪有什么基本特征
2.風與海浪有什么關系 解釋“無風不起浪、無風三尺浪”現象 潮汐(海浪)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 潮汐對人們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 (活動)
1.結合自身在海邊的經歷,說明人類如何利用潮汐規律
2.圍繞沿海曬鹽、捕撈、養殖、航運、灌溉、發電等展開討論,認識潮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海浪對人們在濱海和海上活動有哪些影響
(案例:荷蘭風暴潮)
1.風暴潮對荷蘭地理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2.人類如何減緩風暴潮所帶來的危害
3.除了風暴潮,還有哪些海浪會對人類活動造成不利的影響?海浪是否給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帶來有利影響 ]
(二)自主探究,分析問題
教師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不斷體驗、感悟,獲得深度理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歸納知識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學會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探究潮汐時,展示中國沿海地區的最新潮汐表,教師讓學生分析游客主要選擇什么時候前往觀看錢塘江大潮,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在農歷八月十五前后最為壯觀,使學生學會從時間、空間和綜合的視角去分析地理現象與地理問題。
在探究海浪這一現象時,教師結合海浪橫截面圖提問海浪有什么特征,再讓學生解釋“無風不起浪、無風三尺浪”。這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注重學生的邏輯推理,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達到最近發展區,引發深入思考和探究,培養他們的高階思維,進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助力其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圍繞核心問題設計一些挑戰性任務,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小組合作突破難點,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問題學習。具體表現在提出劣構問題,讓學生在研讀材料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調動已有知識層層剖析,培養其發散思維,使每個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實現知識的建構,深度參與問題的解決,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探究人類利用潮汐的規律開展哪些相關活動的問題時,可讓學生結合自身在海邊的經歷,說明人類是如何利用潮汐規律,觀察和感悟海水運動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形成海洋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人地協調觀。開放性的問題需要學生多視角、全方位地思考,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既加深了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又提升了遷移應用能力。在探究海浪時,利用荷蘭遭受風暴潮襲擊的案例開展小組合作,設計彼此緊密聯系、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此次風暴潮對荷蘭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有哪些?人類如何減緩災害性的海浪所帶來的危害?除了風暴潮,還有哪些海浪會對人類活動造成不利的影響?海浪是否給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帶來有利影響?這些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由學科邏輯走向學習邏輯,引導學生分析風暴潮帶來的危害,歸納應對海洋災害的措施,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同時,培養學生從綜合思維的角度理解海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升其思維深度,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四)應用遷移,深化問題
利用思維導圖板書小結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及時鞏固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以便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于解決現實情境中復雜的新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本節課課后,同學們收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相關資料,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鄭成功是如何利用海水運動規律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延伸,梳理潮汐對軍事活動的影響,探討潮汐規律的應用,提升完善該主題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使問題策略得到進一步升華,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情境中的新問題,并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知識在生活中的真正價值。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促進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提升,實現全面發展。
三、問題式教學的反思
問題式教學將傳統以知識為主線的教學轉變為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需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探究問題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一)問題的設計是關鍵
首先,問題的設置要在最近發展區內。要基于學生的經驗,符合其已有認知水平和認知邏輯,在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搭建橋梁。因此,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設置核心問題,再拆分成若干有邏輯關聯的子問題,構建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幫助學生一步步實現教學目標。
其次,問題要與真實情境關聯。創設真實、具體、開放的問題情境,尤其是要來源于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歷。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解決問題,從而得出結論和觀點。
最后,問題要與學習任務融合。將設計的各個問題賦予特定的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全面的認識和綜合的思考,對地理要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素養的培育是目的
問題式教學設計需要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整合在一個系統里進行全面考慮。依據學生“現象—概念(特點)—成因—應用”的認知規律設置活動,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高階思維。高質量的問題指向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多個角度設問、追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生成問題。所有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鍛煉運用知識、技能、方法和價值觀解決較復雜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升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程度,設計表現性評價,考查其地理原理的掌握以及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對不同素養發展水平的學生及時點評與反饋。
參考文獻:
[1]董瑞杰,羅曉斌.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思路與案例探析[J].地理教學,2019(23).
[2]李春艷.中學地理問題式教學的研究與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21).
[3]郝鵬翔.基于深度教學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探究——以“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7).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