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弘揚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教育界對高等教育人才的核心素養培育問題高度重視。
病理生理學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教學中把醫學各學科目相互交叉類似于轉化醫學[1]。其在基礎科目的學習中尤為重要。與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相比,高校學生已是成年群體,社會性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因此如何培育和培養出具有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醫學生成了高校教師思考的焦點問題。本文以病理生理學為例來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育。
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方面。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強調能習得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教育的目的,也是要使每個人能夠達到一定的文化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文明社會的需求,發揮出自己的價值。與基礎階段的教育不同,高等教育傳授給學生社會專業技能即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很多老師和學生都誤以為只要學習好本領域的學習并且取得成就即可。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只灌輸給學生書本上的專業知識,還應給學生建立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只有自己領域的高端能力,卻無其他領域的知識,則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才。病理生理學的教學中,教師本人既要熟練掌握本專業相關知識,又要加強自己文化修養,不斷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科交叉特點,每周給學生布置相關學科閱讀任務。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多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因此學生的自主發展可解讀為學會學習,健康生活[2]。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突出“教”,核心素養則要求以“學”為中心,從“灌輸式”改為重視人才的內在驅動力[3]。教師在病理生理學的教學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的自學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講完缺氧章節的指標后,讓學生思考總結各個指標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四種類型缺氧的血氧變化指標中讓學生總結歸納變化特點(低張性缺氧定義為PaO2降低,因此與其相關指標都同向改變)。學會學習的同時還要兼顧好身體,可以敦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強健體魄(學校高度重視學生身體健康,建立了早期跑萬步獎勵的措施)、合理飲食、規律生活。這樣學生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進行自主學習。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高校學生是成年群體,與基礎階段學生相對社會性更為重要,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一名醫學生,參與工作后應敬業奉獻,熱心公益和支援服務,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用自己所學服務更多的群眾。同時要有愛國精神,認同自己的公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熱愛黨,擁護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胸懷寬闊,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醫學)最近發展動態,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關注人類的全球性挑戰。
近些年醫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也激起了全民的學醫熱。其中,也讓我們看到了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雙向轉化的重要性[1]。病理生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與轉化醫學有同樣的作用。學好病理生理學能夠為以后臨床工作打好良好基礎。那么,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如何體現核心素養呢?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為中心,而核心素養要求以人為本,因此我們應以學生為主,轉變觀念以“學”為主。可以組織教研室教師做問卷調查,收集學生認為在課堂不能完全理解或感興趣的知識點,把這些知識點以微課形式在線上呈現。以MOOC網絡資源為例,可以設計知識點、討論區、考核區三大模塊。教師課堂上推送相關知識點并在講解中穿插進行提問,討論區鼓勵學生發帖跟蹤學習對象的討論熱點,考核區可以設置章節測試即時反饋學習程度[4]。
規范化科學化設計醫學人才培養方案,把醫學專業畢業要求與教育部認證對應起來,從畢業要求和課程設置進行改進和完善,同時滿足學生今后在實際工作的需求[5]。作為一名醫學生,不僅僅應該滿足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更應擴展知識面,能夠跟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因此,醫學生更應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針對此可以開展課外讀書學習活動,設置獎勵以此來激勵學生參與,通過這項活動讓學生掌握更寬廣的知識面。
醫學更加注重多學科跨學科融合的人才。但現有的課程體系無法滿足此需求,為此需要提出新的課程體系。以病理生理學為例,可以與基礎科目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等交叉融合學習,同時兼顧好與臨床科目如內科學(與系統病理生理學聯系緊密)、外科學(基本病理過程與外科學有交叉重合,如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需要找出不同學科之間的共同問題,嘗試用其他學科領域上的理論思想,應用于這些問題在某個學科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最后再產生新的理論和思想,拓展豐富交叉學科領域的思想和理論。學科融合也是未來高校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上,我們需要建立新的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這樣可以找到更多的課題,并致力于解決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問題,培養更多的與醫學專業對口的人才。
作為醫學院校的老師,不僅僅是掌握本門課程知識,也應熟悉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做到融會貫通,博古況今,自己首先就能把多學科交叉融合。核心素養對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多思考、多讀書,以科研反哺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校則應在政策上對教學重視,讓教師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教學,而不是為了職稱拼命地做科研導致在教學花費的精力越來越少,這樣才能兼顧教學與科研工作。教研室也應通過教研會討論總結反思教學中各種問題,提出持續改進措施,進而實現教學目標和培養核心素養[6]。
核心素養是培養新時期醫學人才的基本準則,本文從核心素養出發,對現有的培養法案進行優化,整理新的培養理念、建立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注重師資力量提升等方面闡述了可行的方案,探討了培育的研究路線。為以后的課堂革命打開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