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彬 李 嬌 張 璐 于盛偉 呂東剛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00)
當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大多處于20歲左右,屬于心理斷乳期、危機期、矛盾期,也是各種心理障礙最容易發生的時期,大學生社會閱歷比較少,又面臨繁重的學業負擔、眾多人際關系、嚴峻的就業形勢等等壓力,促使新時期高職高專大學生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和困惑,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會導致身心健康受到極大損害。隨機抽樣300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表明,大一相對大二學生存在心理障礙或問題上升2個百分點。因此,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現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環[1]。
這種現象在新生中尤為明顯。現在新生在入校前往往都在當地離家較近的學校就讀,日常生活都有父母照顧,在家里備受呵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學生對父母依賴性較強,而個人獨立生活能力比較弱,進入大學后不能迅速適應大學生活。
國內高中階段目前仍然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為主,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在老師帶領下被動學習,而大學階段的學習過程更加強調主動性,老師課堂講解后,課后需要自己思考、復習,自主學習,自我監督,有的學生不能及時適應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會出現學習障礙;另外如果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對自我要求放松,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課余時間,沉迷網絡,談戀愛,或者不能正確處理參加校園活動與學習的關系,會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與自己及家長的期望相距較遠,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負擔。
大學生通常都來自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生長環境,性格、生活作息習慣等都會有差異,需要及時調整心態來面對、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與同學、舍友的人際交往關系,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嚴重影響大學生活的質量。同時,進入大學后,課余生活較以往更豐富多彩,通過加入學生會、社團,或者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比賽等可以迅速展現自己,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有的學生比較內向、封閉,不愿參加社團或者其他活動,交際范圍被自我縮小,可能會導致與集體脫離,自我封閉。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愛情有很多美好的憧憬,談戀愛是比較大眾化的現象,但是大學生年輕、沖動,對“愛情”理解不充分,有時不能正確處理感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異地戀、爭吵、失戀等,會導致學生陷入生活挫折中不能自拔,出現情緒低落,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甚至走向極端心理,誘發心理障礙。
現在多數家長都是以孩子為中心,過于溺愛孩子,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環境,盡量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使孩子習慣于清閑、舒適、享樂的生活。當孩子遇到困難采取消極態度逃避時,很多家長會選擇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導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較差,不敢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害怕失敗,甚至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遇到問題或者挫折茫然不知所措,不尋求解決方法,而是選擇逃避、退縮。
求職就業問題是大學生中常見的問題,有些大學生由于對自我定位不正確、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會導致其在求職過程中產生迷茫和困惑,出現焦慮情緒。
在高職高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中,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已然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關鍵要素。縱觀當前,由于傳統意識和思維固化,普遍認為學生心理健康僅僅是學校的職責。社會、家庭和學生本身都形成依賴性。然而,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大多在實踐運用上存在不足,教師將關注點集中在智育上,對德育發展未予以相應關注,整體教育理念有待更新和調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受到制約。另外,部分高職院校教師未能準確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片面認為開展思政課程可覆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輔導員的工作,不能充分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三全育人”的全過程中。
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專業心理健康教師,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其他專業教師兼任心理健康課程,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虛設,或者專業老師教師不足不能滿足學生需要,達到的效果不明顯、不理想。部分高職院校將思想政治教師或者專兼職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師或咨詢師,為存在心理疾病或困惑的學生提供幫助或疏導,受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等因素的制約,發揮的效能大打折扣。
部分高職高專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計算機輔助進行心理健康評估,但未能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充分合理運用,分析結果存在相對較大的主觀性;甚至部分院校仍然依靠采取人工分析的方式研究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存在不能保證跟蹤的長效機制。其次,有些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師培訓機制上有待加強,在運用現代化心理測試軟件或設備存在信息滯后性;在組織心理健康活動上創新性少,覆蓋面窄,針對性弱,這些都不利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方式的更新升級[2]。
對于上述問題,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基于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疏導方案,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強,可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團隊,設立專職心理輔導員,通過課堂、班會、講座等形式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專業的心理疏導,提升學生情緒的穩定性。
新生入學時,由心理專業教師進行心理問卷測試,對心理問題學生進行排查、摸底,并進行分類,根據測試結果跟蹤、觀察學生生活學習狀態,可通過直接與學生談話、從心理委員或舍長側面了解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狀況。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通過舉辦各種校園文體活動、專題講座、專業知識競賽、辯論賽等等,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營造豐富多彩、健康和諧的校園氛圍,培養學生愉悅、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借助校園廣播、互聯網及網絡平臺,設置心理健康欄目,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拓寬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渠道[3]。
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分析就業環境與形勢,提前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減少就業迷茫。
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充分接納自己,不自卑,不自負。進入大學后,主動適應新環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保證完成學業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拓展自己的交際范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別人交往過程中,要懂得尊重他人;出現心理障礙時,要學會尋求家長及心理老師的幫助,積極解決問題,不要一味隱藏。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或者壓力時,要學會自我調整,控制自己的心態,避開心理誤區,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人生的一切艱難險阻[4]。
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是非常關鍵的,家庭教育可以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效,有學校教育取代不了的力量;積極響應國家、社會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支持,引導大學生多形式、多渠道的高質量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積極創新和升級教育形式或活動內容,既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閱讀審美需求,又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引導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的中國夢,精益求精的工匠魂,積極健康的精氣神[5]。因此,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社會、學校和學生的四級聯動,通過輔導員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互相交流學生的心理狀況,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新時代大學生面臨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及嚴峻的就業形勢,難免會出現各類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思政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是難以徹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和推進育德與育心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四級聯動的融合,把心理健康納入“三全育人”的全過程中,為大學生健康心理與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導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的中國夢,精益求精的工匠魂,積極健康的精氣神,為新時代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提供保障。